-
郑若麟:疫情舆论战中,下一轮西方抹黑中国的焦点是……
最后更新: 2023-02-02 08:55:30新冠三年,我们不仅打了一场抗疫战,还打了一场舆论战。
这三年,中国人民经历了痛苦和抉择,也感受到了国家对个人生命的尊重和保护。然而在西方的叙述中,中国这场抗疫战,却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可以说是和身处其中的中国人的感受完全不同。
针对西方对中国抗疫的抹黑,常驻巴黎20多年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郑若麟对观察者网表示,新冠疫情是一场全球灾难,对这三年的历史书写,不能只有西方主导,任由西方描绘甚至篡改。中国的抗疫史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书写,建立正确的疫情史观,把真相还给全人类。
观察者网:中国放开管控措施后,欧美国家针对中国游客提出了限制性措施,包括强制核酸检测、疫苗记录等等。对于欧美的这些反应,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看待?
郑若麟:实实在在地说,这里需要厘清国家层面和我们个人层面两个不同的视角。
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欧美国家针对中国游客所采取的限制性措施,明显是一种“歧视性”做法,是不可接受的,事实上也是无效、多余的。因为中国放开管控、实施乙类乙管政策,中外旅客可以自由往来,这不是欧美一直在要求中国做的吗?现在又以中国感染规模扩大而对中国游客采取限制性措施,这不是一种“歧视性”做法吗?
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防范疫情从中国传播到欧美?问题是,就连法国医学专家也认为,目前中国正在流行的新冠毒株如BA.2.5或BF.7,在法国本土都已经存在并且也在流传。因此,对中国游客的限制性措施没有任何意义。相反,美国正在盛传的XXB.1.5倒是法国本土没有的。对美国游客不加任何限制,而对中国游客要检查这个、检查那个,实际上对法国并没有什么益处。
按人口比例换算美国、欧盟、新西兰和中国新冠累计死亡病例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就认为,对来自中国的旅客强制进行新冠检测,是一种“冲动”和“无效”的应对措施。当然,从舆论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倒很有可能是法国从公众到官方的一种共同需要:我对来自“危险地区”的游客采取了必要的措施,至少可以放心一点……
对于中国政府而言,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肯定会采取对等态度的立场,这是外交惯例。对此,我也非常支持,因为这涉及到国家的尊严。前几天我国外交部指示我驻韩使领馆暂停签发韩国公民赴华访问、商务、旅游、就医、过境以及一般私人事务类短期签证,作为韩国方面对中国旅客“歧视性”做法的反应,就是非常正确的。
而从个人的角度,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自己的研判。事实上,我们要到西方去旅行总是会有很多原因的。有的是不得不去、非去不可,那只好接受欧美国家强加给我们的所有限制性措施。有的是可去可不去,只是为了换个环境调节放松一下心情,那我们就可以自问,我到底是要自尊,还是情愿接受羞辱也要出去逛一逛,调节一下压抑的心态?那就是个人的选择了。
因此,我想我们应该放松心态、冷静抉择、不卑不亢。经历过这个特殊时期之后,我相信各国也都会看清楚现实,及时调整入境政策。
观察者网:之前国内要求放开的舆论中有一种论调,认为只要中国放开,欧美就会接纳我们。但现实来看,情况并非如此。为什么会有这种误判,或者这种论调背后是一种什么心态?
郑若麟:从好的方面来说,人总是将心比心。有些国人以为欧美人“豁达大度”,“文明程度高”,因此所有的问题都是中国的问题,是中国不开放,是中国的“动态清零”导致欧美不接纳中国人。
事实上,是我们太大度、太天真了。欧美舆论是不愿意看到中国抗疫比他们更成功的。中国的放开,标志着中国抗疫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我们一方面摆脱了因封控而导致的种种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则在遭受了一定的困难和牺牲之后,全社会度过第一波感染高峰,逐步恢复正常生活节奏。
这时,中国与西方对抗疫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就开始分出高下了。毕竟由于人口庞大,中国感染人数有可能比例和绝对数值都更高,但中国的死亡率则几乎可以肯定会比欧美低得多。因为在新冠原始毒株和最猖獗的Delta毒株全球肆虐——也就是死亡率最高的时期,中国正确地采取了“动态清零”策略,避免了大量人口的死亡。而当新冠疫情进入到奥密克戎毒株时期,感染性虽然更厉害了,但致病性却已经大削弱。这时,中国采取了逐步放开的优化政策。
事实证明,尽管我们在放开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应该可以做得更好、更有序,但从总体上来说,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中,中国很有可能是大国中死亡比例最小的国家。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对此,西方是非常不情愿接受的。因此,当中国放开时,他们一定要表现出强烈的戒备姿态,以示他们高中国人一等。说实话,这种心态蛮可怜的。
2020年3月,欧洲正处于疫情高峰,图为在意大利布雷西亚的一家医院里,医务人员在临时病房里护理病人。图片来源:FRANCESCA VOLPI/BLOOMBERG NEWS
观察者网:正如您所说,这三年,中国对全球抗疫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包括对其他国家的援助以及中国疫苗走向世界。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年抗疫,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郑若麟: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在这场全球抗疫中确确实实做出了很大贡献。从2020年武汉战疫开始,中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袭击时,能够做出有效反应,而且中国建立方舱医院、采取严格封控措施等等做法,都给世界树立了非常好的样板。
如果世界各国都采取同样的“动态清零”策略的话,一是传染的人数肯定不会那么多,相应的死亡率也就会使病故数量减少而降低;二是也许病毒就有可能在整个地球上被“清零”。大家还记得2020年9月7日这个日子吗?这一天,中国本土原发病例彻底清零。也就是说,后来再流传开来的均为境外输入的。
当然,我们也知道,欧美并不是不想学中国的封控对策——比如法国就曾在2020年3月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进行封城,当然是学中国的做法。但法国却无法像中国那样有效做到真正意义上对病毒的封控,最终原始毒株在法国以及欧美大流行;后来还在印度产生了变异的Delta等新毒株,,致死率更高。
我曾就这个问题咨询过多位专家。他们中很多人都承认,如果全球都采取“动态清零”政策的话,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作为专家不能承认这一点,因为风险太大。今天我们回顾,“动态清零”与任其传播(并导致很高的死亡率之后)进而实现“群体免疫”,两者相比,孰优孰劣,从死亡率上即可得出结论。
我们都知道,如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所说的那样,世界新闻是“从发达国家而来、朝着发达国家而去”。就是说,世界接受的新闻往往是从发达国家也就是西方传出的;而反过来,也只有西方感兴趣的新闻才会流向发达国家而成为世界性新闻。
其结果就是,三年来在抗疫这场人类共同进行的重大战役中,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在欧美并没有多少回响,甚至很多人都根本不了解。因为欧美感兴趣的恰恰是中国在抗疫战役中的任何一点点失误、挫折、失败;他们会一哄而上,死死抓住不放。而对中国的抗疫战绩,则是尽一切可能回避、忽略、“忘却”。所以,在三年抗疫之后,中国对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显然是大幅提升了,但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力却一直在下降。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陕西一高校新年花300万采购核酸检测服务:曾于去年流标,单管15元
2023-02-02 08:44 抗疫进行时 -
陈吉宁会见洪秀柱
2023-02-02 07:26 -
山东枣庄警方通报“多名男子当街打人后驾车逃离”:4人被抓获
2023-02-02 07:21 -
专家预测:第二轮感染高峰在3-5月,感觉不会明显
2023-02-01 22:24 抗疫进行时 -
国台办:呼吁台方恢复两岸直航航点
2023-02-01 21:50 两岸关系 -
全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市委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今天举行
2023-02-01 21:47 -
中疾控:在院新冠感染死亡病例1月30日下降至434例
2023-02-01 21:37 抗疫进行时 -
欢迎持续加大在沪投资布局,深化文化交流合作!
2023-02-01 20:02 上海观察 -
“鲲龙”AG600M全面进入型号取证试飞阶段
2023-02-01 19:38 中国大飞机 -
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2023年新闻发言人名录发布,共272位
2023-02-01 19:15 -
胡某宇事件新闻发布会明天召开
2023-02-01 18:15 疑案追踪 -
全面注册制改革启动!新股上市前5日均不限涨跌幅
2023-02-01 17:37 -
原来《狂飙》这些名场面是他想的…
2023-02-01 17:10 -
北京:严禁超范围开展新冠病毒相关实验活动
2023-02-01 17:05 抗疫进行时 -
抢占先机!浦东迎新一批重大科技产业项目,总投资超800亿元
2023-02-01 16:39 上海观察 -
在搞科创这件事上,沪苏浙皖争先恐后
2023-02-01 16:36 上海观察 -
从科技攻关到产业协同,科创力提速进行时
2023-02-01 16:33 上海观察 -
张玉卓任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2023-02-01 16:08 高层人事 -
钢琴教师猥亵多名女童,被判终身从业禁止
2023-02-01 15:43 -
习近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
2023-02-01 15:26 观察者头条
相关推荐 -
沙特阿美接连重金在华投资,总额超1000亿元 评论 94华春莹发问:何谓“开放市场”? 评论 179秦刚:中方愿率先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 评论 135“内塔尼亚胡或同意叫停司法改革” 评论 117马来西亚总理将访华,新隆高铁项目或将重启 评论 340最新闻 Hot
-
五角大楼拉硅谷初创企业“参军”,又是针对中国?
-
沙特阿美接连重金在华投资,总额超1000亿元
-
赫什谈“北溪”决议流产:不算新闻,但这一赞成票很有意思
-
匈牙利批准芬兰加入北约
-
华春莹发问:何谓“开放市场”?
-
美国北达科他州一列火车脱轨,部分化学物质泄漏
-
德国大罢工前夜,蒙面人闯入朔尔茨所住公寓楼
-
瑞典军方:禁止在工作设备上使用TikTok
-
俄罗斯:不友好国家企业撤资,必须自愿缴钱
-
金正恩视察核武研究所,审阅核反击作战计划
-
“美国将下最后通牒”
-
迪士尼CEO宣布执行三轮裁员计划,共裁7000人
-
马里乌波尔警察局长汽车发生爆炸,当地官员:暗杀未遂
-
“北京在碰杯,台北在撤旗”
-
秦刚:中方愿率先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
-
乌克兰:收到了,@英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