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雨洁、施兰茶:印度疫情为何突然疯狂反弹?
最后更新: 2021-04-19 08:45:29【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杨雨洁、施兰茶】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印度疫情发展曲折离奇,屡次出现令人惊奇的谜之走势:
印度日感染数从2020年9月28日近10万例的峰值快速下降到2021年2月28日的8697例,一度令全世界相信印度已成功控制疫情——为什么印度疫情一度突然好转?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印度疫情又开始以破纪录的速度和强度加快蔓延,继4月初单日确诊病例数突破10万例大关后,仅至4月15日就再度突破20万例,至4月17日单日新增确诊病例突破26万,再次刷新该国自疫情爆发以来的单日最高增幅纪录,印度在再次成为全球单日确诊数最高的国家的同时,也以逾1400万例取代巴西成为全球范围内确诊病例累计总数仅次于美国的国家——为什么印度疫情再次疯狂反弹?
印度每日新冠确诊人数变动情况(图/worldometers)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现有确诊病例中,病毒新变种占比逐渐提高,还出现多宗双重变异的毒株。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中,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印度染病罹难者高达1000万人以上,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在当前危局下,印度是否会重蹈历史覆辙,再度成为全球最大和疫情最深重的单一疫区?
印度疫情此前为什么突然好转?
尽管印度当前正经受山呼海啸般的疫情,但仅仅一个月前,全世界都对印度疫情防控颇为乐观,甚至视其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抗疫的模板之一。
从数据上看,印度单日确诊数达到2020年9月中旬近10万例的高峰后,便急剧下降,最低时下探到仅8000多例,2021年2月9日还出现单日零死亡病例。以上数据似乎表明,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物质条件更弱的印度反而能更好地控制疫情。
印政府的数据,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众多多边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咨询机构、评级机构也将“印度已控制疫情”作为既成事实。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此前就将对印度2021-22财年预计增速从1月的11.5%,再度调高到12.5%;而评级机构穆迪(Moody)更估算出高达13.7%的财年经济增速。
对于印度疫情突然好转,目前并没有任何共识性的解释。
印度官方倾向于将疫情好转归功于严格的防疫措施。
印度卫生部门屡次表态强调,“印度人民严格遵守佩戴口罩的要求”和“卓有成效的封锁”是此前成功遏制疫情主因。他们指出,印度政府在2020年9月疫情第一轮高峰期到来之前,就已实行了长达几个月的全国性封锁,即使在封锁解除后仍采取不少防疫措施,如强制要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公共活动设置人数上限等。
除了志得意满的自吹自擂外,印度政府此种说法其实“满是槽点”:如果这些防控措施真的起到了决定性的实效,那为什么在感染基数较小、防疫措施最严的疫情初期,印度单日确诊数反而快速走高,而在防控措施大规模放松后却明显回落?显然,有其他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
印度街头,民众戴口罩出行。资料图来源:《环球》杂志
不少学者指出,地理因素可能有助于印度控制疫情。
例如,不少流行病学专家认为,由于印度城市化水平低下,约70%印度人居住在通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且社交活动较少,因此降低了疫情传播效率。再如,还有专家认为,印度湿热的气候也有利于阻止病毒传播。
但这些说法同样充满破绽——因为人口稠密,印度农村地区聚集效应和城市相比并没有多少差距,而同样湿热、抗疫表现却非常糟糕的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则降低了地理因素的解释力。
也有专家认为,印度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延缓了疫情传播。
根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印度65%的人口年龄低于35岁,一半人口低于25岁。年轻群体普遍确诊率和死亡率较低,确诊症状也相对较轻。
但美国智库“疾病动态、经济与政策中心”(the Center for Disease Dynamics, Economics & Policy)的研究显示,印度30岁至70岁年龄段人口染疫死亡率高于巴西、美国、中国相同年龄组,表明“人口结构降低死亡率”的说法远非确切。
此外,还有专家将印度疫情好转归功于群体免疫。
阿育王大学专家认为,当印度感染总人数超过临界值,就会产生足够大的携带抗体的人群,由此形成群体免疫力。全印范围的抗体检测血清学调查显示,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检出抗体阳性率接近22%,是2020年疫情高峰期的三倍多;在德里等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超过50%。极高的抗体阳性可能推高群体免疫力,对大城市尤是如此。
然而,也有专家指出,即使部分地区已形成全体免疫,考虑到印度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复杂的国土环境,还很难真正达到全国性的群体免疫。
最后,还有为数众多的专家质疑印度政府数据的可靠性。
据美国《时代》杂志报道,一位流行病学专家估算,每30个印度感染病例中,平均仅有1人被确诊并记录在案,因此印度累计感染病例数可能是现有统计的30倍。
与此同时,印度检验率却还一度下降:2020年9月,印度单日检测量超过一百万次,而到2021年2月,单日检测量已降至60万至80万,这意味着更多病例可能未被发现。此外,为了早日恢复社会经济活动,地方政府在登记、报告确诊及死亡病例时也可能存在纰漏。
因此,严重的漏检、漏报、误报可能是营造“疫情得到控制”的主要原因。
- 原标题:杨雨洁、施兰茶:印度疫情为何突然疯狂反弹?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美国新增确诊42767例、死亡325例
2021-04-19 06:44 美国一梦 -
蒙古国草原大火蔓延至中国境内
2021-04-19 06:44 -
西欧不要的疫苗,东欧抢上了
2021-04-18 23:15 新冠肺炎抗疫战 -
俄罗斯将从2025年退出国际空间站项目
2021-04-18 21:08 航空航天 -
美首都唐人街爆发冲突:示威者与警方撕打,多人被捕
2021-04-18 20:54 美国一梦 -
“这个时候,中美罕见的合作示范”
2021-04-18 19:28 中美关系 -
阿斯利康和强生疫苗遭质疑,美媒急了:给中俄送子弹
2021-04-18 16:53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日本排放核污水,“环保少女”彻底暴露真面目
2021-04-18 16:01 福岛核泄漏 -
外媒称塞尔维亚关停中企铜矿,紫金矿业回应
2021-04-18 15:47 大公司 -
“你是逃犯!”中国学者上BBC暴击罗冠聪
2021-04-18 14:50 香港 -
我使馆: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2021-04-18 14:39 香港 -
拜登终于承认:这是危机
2021-04-18 13:33 美国政治 -
超26万例!印度刷新单日最高纪录
2021-04-18 13:06 印度惊奇 -
博鳌亚洲论坛发布两项重要报告
2021-04-18 11:37 博鳌论坛 -
捷克驱逐18名俄罗斯外交官,美国秒站队,俄方回狠话
2021-04-18 10:14 欧洲乱局 -
长赐号被索赔60亿,船上的大批中国货怎么办
2021-04-18 09:36 大公司 -
“我们永远不会允许台湾独立”
2021-04-18 08:36 中美关系 -
新时代的“平视外交”已经开启了
2021-04-18 08:31 这就是中国 -
中法德这个时候谈气候,有何深意
2021-04-18 07:56 中国外交 -
相关推荐 -
这国至今未批准,美方竟赖上中国 评论 40穆迪下调我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财政部回应 评论 466以军猛攻加沙南部、要求平民撤离,联合国:撤哪去? 评论 281欧洲车企被警告:这场争夺,中美遥遥领先 评论 68最新闻 Hot
-
穆迪下调我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财政部回应
-
“拜登政府悄悄起草了一份战后计划”
-
李成:美国这三种倾向让人尤其担心
-
“中美都没提及……”
-
英媒称“核设施被黑,与中俄有关”?英政府:早澄清了,它不听
-
他辞职后收到数百名同事来信:现在对美国来说是一场灾难
-
想架空乌军总司令?
-
“将军对将军:普京没异议,但他还是个变数”
-
尼泊尔:俄罗斯勿招募尼泊尔人当雇佣兵,已有6人阵亡1人被俘
-
埃及首个国内制造的航天器发射:中方援建卫星总装测试中心
-
以军猛攻加沙南部、要求平民撤离,联合国:撤哪去?
-
“实力撑不起野心,印度外交仍无法与中美匹敌”
-
“韩国正在消失吗?”
-
“哈马斯火箭弹击中这个军事基地,与以色列核武计划相关”
-
他不支持COP28“逐步减少化石燃料”措辞,还嘲笑美欧…
-
卢拉想搞定这事,马克龙再泼冷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