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陈品:台湾好渴,如何走出缺水困境?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许陈品】
“湖水碧绿”的日月潭成了土壤龟裂、杂草丛生形成的“大草原”,著名的景观意象“九蛙叠像”也现出全身,有生之年系列又可以再添一笔。
自2020年迄今,台湾全年未遭台风侵袭,原本的雨季没有迎来充沛的降水,导致2021年初的严重干旱,中南部多个水库即将见底。
为何年均降雨量高达2,500毫米、是世界平均降雨量2.6倍的台湾岛,会出现半世纪以来如此罕见的严重旱情?从明末郑氏政权到21世纪的台湾,又是怎么和大自然“抢水”呢?
大旱导致日月潭干涸,九蛙叠像现出全身。图片自台媒
米糖相克,种甘蔗阻挠水利开发
自17世纪荷兰人、西班牙人陆续东来,在台湾南、北部分别建立殖民地后,发觉台湾岛上的汉人极少、缺乏耕牛,而为数较多的原住民,经济活动以采集和狩猎为主,水利设施可以说是等于零。
为榨取台湾的地力以获得原料与农产品,荷兰殖民者招募闽南地区汉人入台开垦,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抵台的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在巡察台湾期间写下的《台海使槎录》云:“盖自红夷至台,就中土遗民令之耕田输租,……其陂塘堤圳修筑之费、耕牛农具耔种,皆红夷资给”。
这些“陂塘堤圳”即水利设施的统称,多集中在荷兰人殖民的台南至彰化一带,清道光年间的彰化知县周玺、李廷璧在修《彰化县志》时也称:“红毛井:在东门外半里许。泉有数穴,味亦清甘,但吝于出。汲者每环井以俟其出。故老相传:以为红夷故井云”。由于当时汉人多蔑称荷兰人为“红毛番”,故迄今仍留下诸如“红毛井(埤)”、“荷兰井(埤)”等老地名。
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在台建立第一个汉人政权后,为了响应其他南明政权在大陆持续进行“反清复明”战争,以及后方近20万军民的粮食供应稳定,郑氏政权修筑许多小型水塘以利于土地开垦。
然而,受限于台湾夏季常有暴雨的天气型态,加上修筑材料和技术落后,简便的筑堤围水时建时毁,规模都不甚大;其次,郑成功之子郑经继位后,趁着吴三桂等人发动三藩之乱时积极配合、起兵西进,使得属下军民人民浮动,无心长久经营台湾岛。
再者,虽然汉人带来了精耕细作的先进耕作技术,但在台湾尚未普及、地力难以持久,移耕、弃耕、游耕现象非常普遍,修建大型固定式水利设施被认为不符合经济效益。
更重要的是,甘蔗作为当时台湾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时用水量少,且多种在沙土相兼的土地里,不太要求充足的水利灌溉系统,况且18世纪蔗糖利润非常丰厚、优于稻作,造成“糖斛未出,客人先行买走;糖一入手,即便装袋”的抢手局面,农民争相种植需水量不大的甘蔗,从而排挤了水稻田面积的增加。缺乏修建水利设施的诱因,在清朝统治台湾前,极度仰赖雨水的“看天田”仍居于绝对多数。
清康熙年间兴修水利达到高峰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采纳施琅的建议,收复台湾,而康熙年间,正是台湾南部嘉南平原水利开发的高峰期。由于郑氏政权已亡,清廷遂开始研究“沿海展界”,让过去受“迁界”、海禁令被迫迁往内陆的居民复归故土,并正式“开海”、废除海禁,准许百姓对外贸易,自由往来沿海地区和两岸,这也吸引了本就在福建、广东一带生活困难的农、渔民迁居台湾,使台湾岛上的人口快速增加。
然而,才经过短短12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台湾人口暴增,竟使台岛出现明郑时期未有的缺粮危机。1691年至1695年任职福建分巡台厦道道员高拱乾就已发现:“虽此地之暖甚于内地,然一年之耕种仅止一次收获。总因多风多雨,播种、插秧每有愆期,故十年难必有五年之获。加以从前蝗虫之后,继以飓风,稻谷敛收,鲜有盖藏。”显示台湾虽然气候温暖、物产种类多样,但受台风、蝗灾以及暴风雨的侵袭,作物一年仅一获,歉收情况普遍且严重,一旦粮食供给跟不上人口倍增的步伐,粮价水涨船高,平添动乱的危险。兴修水利,促进粮食增产达成自给自足,也就成为清代台湾地方官的主要施政目标。
台湾府诸罗县知县周钟瑄观察到,除了陂(筑堤潴水)、圳(疏凿溪泉)、潭或湖(地形深奥、源泉四出)等水源之外,当地还有一种仅打雷下雨时才会有水的“雷公陂”(又称涸死陂),相当不利于水田的灌溉与耕种,于是他积极提倡修建水利设施,甚至自掏腰包捐银近百两、捐谷近二千石,帮助民众筑陂开圳32处。
总计康熙年间全台有81处水利设施兴筑,光嘉南平原就有74处,占比超过九成。而整个清代在嘉南平原修的水利有122处,康熙年间所修就占61%,创下历史新高纪录。到了雍正年间,由于蔗糖生产过剩、供过于求,致使价格低落,原先依赖种甘蔗获利的资本家转种利润更高的水稻,大大鼓动了耕作水稻的风气,对于水利设施的需求也愈加紧迫。
建成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的曹公圳。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据台湾史学者蔡志展统计,清代台湾先民们共修筑了966处水利设施,但水利开发速度远远仍赶不上耕地开垦增长,种植的作物仍以旱作为主,农田以旱田居多,水稻也必须配合雨季栽种。只是,台湾特殊的气候条件却使旱涝不均的问题愈加显著。
台湾夏季盛行西南季风,也为中南部带来不少雨量,故有80%的降雨通通集中在夏季(5月至9月),夏天洪水肆虐的情况并不少见。历史学家曹永和指出,清代嘉南平原水灾数量超过50次,占全台水灾三分之一以上;历史学者徐泓在统计清代台湾天然灾害时也表示,若不将飓风带来的水患计入,清代嘉南平原水灾就达63次之多,等于平均3年多就发一次大水。
到了冬季时节,盛行风向转为东北季风,中南部位处中央山脉背风侧,12月至翌年3月的降雨极为稀少,一但梅雨的锋面晚到、未至或雨量稀少(空梅),就会形成今日严重的旱情。清代嘉南平原发生大旱30次,就占整个清代台湾旱灾记录的63%。
清道光年间,凤山知县曹谨在体察民情后发现,在自己上任的前一年,台湾南部大旱、颗粒无收而粮价飞涨,造成“匪徒造谣抢夺、各纠众起事”,而根本原因在于“邑治田土,多乏水源;淋雨则溢,旱则涸”。为解决“看天田”的缺水问题,曹谨亲自下乡巡视田亩,并通过地方仕绅说服迷信风水而对修水圳多加阻挠的民众,最后修成新、旧两圳(曹公圳),共有90条圳路,乃清代官方主导的最大规模水利工程,遍及高屏的平原地带,灌溉面积达4,582.5甲(4,444公顷),直到日本殖民台湾、当局建成桃园大圳、嘉南大圳之前,曹公圳的灌溉面积冠居全台。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白马克:中国老百姓脸上都挂着笑容
2021-04-13 07:38 上海观察 -
佛山交警通报“高速路口62万车主违章”
2021-04-13 07:21 基层治理 -
云南新增1例确诊病例,为缅甸籍
2021-04-13 07:17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沈阳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2021-04-12 22:45 聚焦三农 -
中央巡视组原副组长董宏被开除党籍
2021-04-12 21:15 廉政风暴 -
笑起来真好看 | 在梁家河,习近平当过扫盲班老师
2021-04-12 21:06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今天的主角,是英雄的湖北”
2021-04-12 21:02 -
第一株新冠病毒毒株由武汉病毒研究所分离并提交世卫组织
2021-04-12 20:29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官方通报外卖员被救护车二次碾压
2021-04-12 19:19 -
“美国制裁正导致全球、全行业的半导体供应短缺”
2021-04-12 19:11 华为 -
今天,外交部向全球特别推介湖北
2021-04-12 18:48 -
上海市原市长杨雄同志逝世
2021-04-12 18:10 上海观察 -
“我强烈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
2021-04-12 16:29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100天讲述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 100个故事”今起推出
2021-04-12 16:29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蓬佩奥晒了这张照片,台湾政客又按捺不住了
2021-04-12 16:17 台湾 -
拼多多发声明处罚极兔:无特殊合作、无投资关系
2021-04-12 15:58 大公司 -
增量配网闹“电荒” ,“无电可配”怪象蔓延
2021-04-12 13:58 能源战略 -
巴西公布中国科兴Ⅲ期临床试验最终结果
2021-04-12 13:56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海南省长主动回应三亚海胆事件:将深入调查,依法处置
2021-04-12 11:56 -
郭美美等人售有毒减肥药案侦破,75人被抓
2021-04-12 11:17 依法治国
相关推荐 -
“爱达·魔都”号成功出坞靠港 评论 291他反对北约在日设办事处:管好自己的事,否则将犯大错 评论 434规模刷新!天舟五号完成与空间站组合体再次交会对接 评论 225洪森:北约正走向亚太,令人担忧 评论 119最新闻 Hot
-
他反对北约在日设办事处:管好自己的事,否则将犯大错
-
白宫竟“恶人先告状”:中方“咄咄逼人”,有人会受伤
-
洪都拉斯总统:我将于6月9日访华
-
布林肯还没来,沙特先迎马杜罗
-
制衡中国?美印达成军工合作“路线图”
-
华航空姐没讲日语被日本女乘客辱骂,造成航班延误40分钟
-
俄边境播普京讲话宣布“戒严”?克宫:被黑了
-
“战场首次出现豹式坦克”,俄国防部:共摧毁8辆
-
北约:500人增援部队已抵科索沃,必要时将继续增派
-
洪森:北约正走向亚太,令人担忧
-
“乌克兰在俄境内建立特工网,这就是他们干的”
-
今年香会现场:中美如何“交手”?
-
沙利文放风:期待在“某个时候”拜登能与中国领导人会晤
-
新加坡防长:日本得做点啥,让中国放心
-
涨价8%以上!土耳其将再次提高黑海海峡通行费
-
英国首相访美期间,要为他“拉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