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靖:为什么还要欢迎博雷利访华?
最后更新: 2023-08-12 11:28:14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又说要访华了,时间预计在今年秋天。对此,中方表示欢迎。
自4月初以来,博雷利计划中的访华之旅一波三折。他本人就中欧关系的反复表态也令人玩味:一方面呼吁“欧洲国家派海军巡逻台海”,鼓吹要对中国“去风险”;一方面强调欧洲需要“有别于美国的对华政策”,“去风险”不是针对中国。
如何看待欧盟面对内部分裂与美国施压,在处理对华关系时的犹豫与谨慎?当前,中欧双方各自有哪些诉求与分歧焦点?中方该如何利用博雷利访华的契机,发展与维护对欧洲关系、排除美国干扰?就以上问题,观察者网专访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黄靖,进行解读。
【文/黄靖,采访/观察者网 郭涵】
观察者网:自今年4月放出消息以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的访华之旅一直未能成行,他就一系列对华议题的表态也存在“反复摇摆”。您认为这体现出欧盟近期处理对华关系的哪些特征?
黄靖:博雷利对华表态的反复,体现了欧洲在处理对华关系问题上,面临三个层次的矛盾。
首先,欧洲主要国家与美国之间存在矛盾。显然这些矛盾在七国集团(G7)峰会与北约峰会期间通过沟通和妥协得到缓解和管控。美国国务卿布林肯6月访华期间明确表示,不与中国搞对抗、搞冷战,不和中国“脱钩”,在很大程度上是说给欧洲听的。说明美国已经与欧洲盟友协调好了对华立场,在对华大方向上达成了一致。如此一来,博雷利对华表态的确定性也相应提升。
7月14日,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雅加达应约会见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 图自:外交部网站
第二,欧盟内部,尤其是西欧与东欧国家之间,在处理对华政策、俄乌冲突以及中美“竞争”的“方向性”问题上存在争议。欧盟高层,比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他们在这些问题上的主张也不尽一致,需要协调。这自然会影响博雷利作为欧盟最高外交代表的态度。
第三点,作为西班牙工人社会党的领袖之一,博雷利本人政治上属于左翼,曾经在左翼执政党中担任外交大臣。他最后成为欧盟的外交官,并不代表个人的政治倾向有所改变。欧洲左翼政党的特点是在人权、价值观等议题上比较强硬,但在安全、社会发展和经贸方面的立场较为理性温和。当欧盟与美国、欧盟内部还没有就处理对华关系达成一致时,博雷利之前的表态就带有比较强的个人色彩,比如在涉及价值观的问题上显得强硬,但在安全和经济发展方面较为理性,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又沉默寡言,或前后不一、语焉不详。比如他曾表示“欧洲军舰应巡逻台海”,其实是他从价值观角度出发来维护自己政治正确的“秀”。
因此博雷利之前对华表态的反复,恰恰是以上三个层面的矛盾在他身上的表现。现在欧盟完成内外沟通与协调后,对华态度有了一致的表述,博雷利自然也就“回归理性”、言之有物了。
观察者网:法国总统马克龙4月初访华,并提出欧洲需要“战略自主”,在欧盟内部与美国都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您认为这个背景是否也影响到博雷利的立场?
黄靖:据我了解,博雷利作为西班牙左翼出身的政客,在欧盟内部的立场其实更加靠近马克龙。他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比利时人)的关系也远比他和冯德莱恩的关系来得融洽。
去年9月,冯德莱恩声称“俄军从冰箱中拆芯片”时,台下博雷利的表情 图自:社交媒体
马克龙4月初结束访华后,博雷利突然宣布因新冠阳性取消出访,并且做出一系列对华强硬的表态。而我们知道,这个时候马克龙收到来自美国和欧盟内部“亲美派”的巨大压力,美欧之间和欧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矛盾因马克龙的访华被激发出来,这必然使博雷利感到巨大压力,左右为难,他当时来中国显然不合适。故而选择了“强硬”,其实是一种自保和回避。毕竟从硬至软要容易得多,我们常说的“漫天要价,坐地还钱”就是这个道理。
不只是博雷利,马克龙的外交顾问伊曼纽尔‧博纳(Emmanuel Bonne)上个月在阿斯彭安全论坛上也曾宣称,如果台海爆发冲突,法国“将和美国站在一起”。这倒不是说他反对马克龙的表态,而是在一个美国主导的“反华”环境中,博纳必须为法国解忧,避免使法国陷入孤立与被攻击的境地。
观察者网:目前来看,中欧都有意愿稳固与发展这段关系,您如何分析双方各自的具体利益诉求?
黄靖:中国对中欧关系的诉求是一贯且明确的:第一,不希望欧洲把自己绑在美国战车上、死心塌地追随美国来打压中国;第二,努力推动促进中欧关系的向好发展,在经济上通过平等的沟通协商来促进合作,而不是欧洲追随美国对华进行科技制裁,搞“小院高墙”甚至是“脱钩”;第三,中国希望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处理对华关系时更具一致性,政策更加稳定可预期。
围绕一些具体的经贸问题,比如知识产权、市场准入,中国当然希望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回到开展经济合作发展的健康轨道上来。即便与欧盟达成整体协议存在难度,至少可以同欧洲的各主要经济大国合作共赢。最后,关于俄乌冲突问题,中国与欧盟、尤其是西欧主要国家的立场是暗合的,即以达成停火、和平谈判为当下更为现实的目标,而不是将乌克兰收复全部国土或加入北约作为谈判的前提。中国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姿态,中国的“和平斡旋”也得到了欧洲主要国家的正面回应。当然,所有这些都必须以欧洲不做美国的附庸为前提。
欧洲对中国的诉求则显得凌乱。欧盟作为一个整体,首先是不希望以“对抗”来界定同中国的关系;其次,他们不希望、也做不到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事实上,先后来华访问的米歇尔、朔尔茨、马克龙甚至是冯德莱恩等欧洲主要领袖,都明确表达了“不对抗、不脱钩”的基本立场。
此外,我们观察到,欧盟在事关中国新疆、西藏等所谓“人权”议题上,立场出现了软化。美国前段时间热炒所谓“新疆”问题,现在欧盟基本也不接话了,只是香港问题上还偶尔继续掺和,彰显存在。而在中国是“系统化对手”这一点上,欧盟从来就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和解释,空而无物,语焉不详。这其实反映了欧盟以至于欧洲各国内部在这个“大帽子”下面对华立场和政策的杂乱不一。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郭涵 
-
“得和波兰谈谈,我们是邻居,没得选”
2023-08-12 11:08 欧洲乱局 -
因严重贪腐,泽连斯基炒了所有征兵局长
2023-08-12 09:50 乌克兰之殇 -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会见王毅
2023-08-12 09:47 中国外交 -
王毅:美国借仁爱礁争议煽风点火,在中菲之间挑动是非
2023-08-12 09:30 南海局势 -
“中美批准每周航班数翻倍至24个,罕见的合作迹象”
2023-08-12 08:47 中美关系 -
中企承建沿海公路项目开工,黑山总理出席仪式
2023-08-12 08:28 -
谢锋会见美科技界人士:多年以来,中美科技合作办成了很多事
2023-08-12 08:20 中美关系 -
美国夏威夷毛伊岛大火已造成67人死亡 搜救仍在持续
2023-08-12 07:51 -
非盟委员会称支持西共体涉及尼日尔决定
2023-08-12 07:41 非洲之窗 -
拜登政府出台对华投资限令,德国商界紧张了
2023-08-11 23:05 德意志 -
世卫组织:全球新冠确诊病例数过去28天增加80%
2023-08-11 22:20 抗疫进行时 -
拿错剧本?他竟称美国不能被中俄吓倒...
2023-08-11 22:10 中美关系 -
“乌女兵遭威胁:若拒绝性骚扰,就派其丈夫到前线送死”
2023-08-11 21:35 乌克兰之殇 -
美商务部长:期待再次欢迎中国游客
2023-08-11 20:09 中美关系 -
尼日尔军方放话:敢军事干预就处决总统巴祖姆
2023-08-11 19:12 非洲之窗 -
“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量,想为金砖国家做贡献”
2023-08-11 18:47 金砖国家 -
-
美国施压后,日本威胁退出...
2023-08-11 17:23 日本 -
中方驳斥新西兰报告涉华内容: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2023-08-11 17:22 中国外交 -
乌克兰在黑海建立“人道主义走廊”,挑战俄罗斯封锁
2023-08-11 15:59 乌克兰之殇
相关推荐 -
谈判陷入僵局,以总理:将继续开展行动 评论 69谈判陷僵局,以总理令摩萨德小组回国 评论 39获批林地盖酒店、占用耕地造湖……5省被通报 评论 137六国入境免签新政首日,相关入境人员增长12.54% 评论 176王毅:中越就提升两国关系定位达成共识,水到渠成 评论 82最新闻 Hot
-
美国竟又推出新规,针对中国汽车电池
-
“以色列想在战后加沙建缓冲区,已告知沙特等阿拉伯国家”
-
“美国想要落实两国方案,须对以色列更强硬”
-
“香港在国家认同上‘欠的债’,现在要两手抓补回来”
-
罕见!伊朗同沙特商讨加强军事关系
-
美国首个TikTok州禁令,没得逞
-
统计局点名:有市县领导尚未认识统计造假的极端危害
-
布林肯三访以色列“罕见训斥”,被内塔尼亚胡当面“泼冷水”?
-
美国迫使沙特撤资AI企业,为“防中国”?
-
拜登终于发声明:我们经常意见严重不合,但…
-
美议员竟又盯上这家中企
-
“基辛格是一面镜子,今天的美国政治精英却走偏了”
-
“我们不能让下一代美国学生不了解中国,不学汉语”
-
他再次驳斥BBC:虚假、不真实,请给予我们尊重
-
委内瑞拉将就并入争议地区举行公投,巴西罕见提高戒备
-
停火延长之际,哈马斯在耶路撒冷枪击:回应以军袭击西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