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逼还手”,大概是今年台海局势的主基调
愈来愈多台湾的观察者认为,展望未来的台海局势,“逼统”才是实况,不过,到底谁逼谁,很值得琢磨。采取被动反制只能抵消对手攻势,主动创造“被逼还手”的环境,既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并求借力使力,反制的同时还能向前推进。[全文]
-
为什么说“穷台”不是好主意?
穷台之后,烂摊子还得要自己处理,这里所谓的“烂摊子”,并不止于统一后的重建,还要算上另一笔帐,即统一前台湾将经贸完全转移到其他国家以求生存的成本。[全文]
-
2022年的台湾,又被耍了
今年的佩洛西事件是台海问题的历史转折点,美方跨越红线,大陆将计就计,并获得丰硕成果,抹平海峡中线,导弹飞越台湾上空,直接戳破“抗中保台”的欺骗性,证明揭露真相比温言软语有用得多。[全文]
-
米尔斯海默为何建议将台湾纳入美国“核保护伞”之下?
美国核保护伞在台湾问题上是禁区中的禁区,光是搞外交辞令试探可能性,就属于“台湾有事”,是突破所有底线的挑衅。若到了这个地步,中俄商量一下,在阿拉斯加附近部署核武,反操作“台湾有事,就是阿拉斯加有事”,就看谁事大。[全文]
-
美国只是把台积电当宠物,还不让它吃饱
以政府补贴作为饲料,美国养英特尔是养小孩,养台积电是养宠物,差别就在于美国不会考虑台积电的未来,因此饲料是不是足够,端视他什么时候需要你,而台积电甚至在一开始就没被喂饱,还得自己想办法找饲料填饱肚皮。[全文]
-
大陆“硬的更硬”,才使台湾绿营“软的更软”
如果只按照“伤害台湾人民情感”的逻辑决定对台政策,台湾人民反而永远看不到真相,见不到棺材,对统一是阻力,而非助力。[全文]
-
澳大利亚总理一句话,炸开了什么?
在反华与唱衰中国经济的表象下,各国自救的主要浮木还是中国。越来越多的国家想在中美对抗的中场休息期,重新调整自己的位置——离台湾问题远一点。[全文]
-
台北故宫是谁的故宫?
台北故宫现任院长吴密察在“台独”史观教科书、“反课纲”微调和太阳花运动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前任院长陈其南致力于推动“故宫台湾化”。他们对“中国的故宫”毫无民族情感,并大力倡导所谓“本土化”、“多元化”与反民族主义,导致发展不清与管理不当。[全文]
-
中期选举后,美国对外会更强硬?
跛脚的拜登,会让世界各国感觉美国变得更难相处,喜怒无常。现在其他国家都无法确定与美国签署任何协议,是否能有延续性,未来这种不信任的情绪只会扩大。 [全文]
-
台韩半导体业,凛冬将至
韩国再怎么说也是主权国家,政府企业同舟一命,不至于被掏空,但台湾不是,加上当局还专注于出让自主性给美国,整个行业被刨根的风险愈来愈高,逼得台积电屡屡公开强调“离开了台湾,就不是台积电”。[全文]
-
围绕台湾问题,美国“宫斗”再起
美国打“台独牌”,等于将“崛起半途中”的东南亚国家进一步推离美国队,也陷日韩于更尴尬的境地,致使反华节奏失控,打乱一整盘棋。《台湾政策法》旨在威慑中国大陆,但已先威慑了白宫,这是一个促战的法案,并是立法者强行绑架美国外交政策的恶劣案例。[全文]
-
要统一,不能只看经济层面
中国的舆论场近年频频唱衰美国,美国的舆论场至少有一半也在唱衰美国,以致此论已深入人心。只是,正确的理解有时会造成与意愿相反的效果……所以请注意这个命题:如果美国竟然复兴了,统一的对策是什么?[全文]
-
连日军演,台湾民众到底什么反应?
国际社会其实不会“救台湾”,民众对此隐隐有感,但离迫切的危机感还很远。这种看似极度迟钝的表现,有一个心理暗示很关键,即“大陆就算打过来,也不会对人民动手”,这对大陆而言未尝是坏事。而这次在经济上的措施,倒让台湾人有点意外。[全文]
-
美国通过芯片法案,该放鞭炮的是中国
大型芯片业者必须放眼全球市场才能生存,但“芯片法案”要求厂商只能做“半球市场”,这补贴是否未免太毒呢?就算是英特尔,恐怕也吞不下毒丸。[全文]
-
美国智库:处理台湾问题,“小火慢炖”更好
武力统一到底是真议题还是假议题,关键在于“时间站在谁那边”,这次笔者就小聊一下华盛顿在台海问题上的杂音。[全文]
-
日本扩军,或不全是坏事?
2年后,安倍重回首相官邸;3年后,日本成立“国家安全保障会议”;6年后,安倍宣布“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此概念随后获特朗普政府青睐……一切都仿佛在按照“岩里政男”的毒计走。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