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宗义:印度以为遏制中国“好处占尽”,不知已成美西方“炮灰”
无论是为了遏制中国崛起,还是在俄乌冲突中发挥作用,印度这几年突然成了美西方竞相争取的“香饽饽”。
从担任G20轮值国主席到召开全球南方国家峰会,印度也自得其乐于“国际地位的提升”。由于早前加入西方对俄石油限价协议,印度的站位一时引发猜测——它是否将背离俄罗斯,转向西方?随着G20外长会、财长会举行,印度作为本年度G20轮值主席国,它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作出如下解读。
【采访/观察者网 李泠】
·“印度已转向反对俄罗斯”?
观察者网:日本首相岸田文雄3月访印时,正式邀请莫迪参加5月由日方举行的G7峰会,莫迪已接受邀请。有外媒开始渲染,说这意味着“印度已转向反对俄罗斯”。您如何看待印度的这一动作?
刘宗义:首先,“印度转向反对俄罗斯”这一说法未免有些武断,并不能因为它参加一次G7峰会就下此判断,毕竟印度实际上并非第一次参加G7峰会,它去年已参加过一次。
印度前段时间加入了西方对俄石油的限价协议,也有观点认为这能说明印度的转向。但实际上,这也不能代表印度的态度转变,原因很简单——印度就是想买便宜石油,西方对俄石油限价,正中印度下怀,印度巴不得俄石油的价格越低越好。
目前印度还是选择在俄罗斯及西方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不过,它确实是越来越倾向于西方,离俄罗斯越来越远。
莫迪与岸田文雄会晤(图自“日本首相官邸”)
观察者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刘宗义:印度和俄罗斯之间主要有着两方面联系,一方面是武器装备进口。印度70%的武器装备从俄罗斯进口,印度想摆脱对俄的武器依赖,但这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印度已有不少动作,由于俄乌冲突,印度更是加紧布局,进一步增强和西方的武器装备合作。比如游说美西方将包括F-16战机在内的一些武器装备的生产线转移到印度,以促进印度国防科技发展。
另一方面就是能源,西方对俄能源限价,对印度是有好处的,因此印度对这个限价协议是支持的。
应该注意的是,印度和西方接近的主要目的其实不是打击俄罗斯,而是为了遏制和围堵中国。
观察者网:您刚刚谈到印度政府方面有“向西”倾向,那么印度国内社会对俄罗斯的态度呢?看当初的新闻报道,在俄乌冲突刚爆发时,印度全国上下积极挺俄,在推特等社交媒体上战斗力爆表;一年多下来,印度国内社会对俄的态度有无什么变动?
刘宗义:印度普通民众和印度精英对俄罗斯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因为在过去,苏印关系、俄印关系一直非常友好,俄罗斯是印度的传统盟友,所以印度民众在情感上是倾向于俄罗斯的。但是,印度精英的看法完全不一样,特别是政治界和战略界的精英,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倾向于美西方,并且很多人都指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他们直接用“入侵”这词。
去年俄乌冲突刚爆发时,印度国内的很多政治和战略界精英就已公开谴责俄罗斯,认为俄罗斯打乱了美西方的战略部署,特别是美国的印太战略部署。 他们担心,美国会把战略重点从印太转移到欧洲,这样会降低围堵和遏制中国的力度。当时,包括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梅农在内的很多精英甚至都跑到美国去游说,企图说服美国——现在的战略重点应该是中国,而不是欧洲。
观察者网:您刚刚提到,俄乌冲突让印度在国防、石油方面获利,除此之外,印度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受益?比如有观点认为,俄乌冲突极大地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美关系本就高度紧张,再加上西方默认中国站俄罗斯一边,政治影响经济,加快了制造业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到印度的步伐。您认为呢?
刘宗义:在我看来,俄乌冲突对于印太地区产业链转移确实也产生了影响,但印太地区产业链转移的发生,主要是出于美西方“去中国化”的企图,而且印度过去几年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经济“去中国化”。
实际上,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印度就认为机会来了,他们认为中美贸易战肯定会引起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调整,所以觉得自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美西方把它们在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都转移到印度去。
当时,印度政府游说了在中国的1000多家跨国公司,劝说它们把产业链转移到印度去;印度政府也在国内划拨出约两倍于卢森堡国土面积的土地,用于安置这些转移来的跨国公司。
“投资印度”官网,直言印度是“跨国公司的世界级目的地”
2020年年初中国国内首先大规模暴发新冠疫情,他们更是将此视作天赐良机,加紧出台政策。2020年3月,印度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联合搞了一个“Quad Plus”(“四方加安全对话”),计划建一条能够取代中国的弹性供应链和产业链,这“Quad Plus”也是在响应美国的印太战略。
总的来说,让产业链和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印度,这动向受俄乌冲突影响不大。
观察者网:那粮食方面呢?俄乌冲突刚爆发时,全球粮食紧张,印度想拿小麦出口作外交筹码,强化自己的“大国”地位,但随后不久又颁布了小麦出口禁令。
刘宗义:现在来看,它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发挥的作用仍然不大。
观察者网:针对俄乌冲突,中国一直在劝谈促和,巴西新任总统卢拉最近也提议成立一个“和平俱乐部”,由中国、巴西、印度等国家参与其中,充当俄乌的“调解人”。就您的观察来看,对于解决俄乌冲突,印度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刘宗义:印度当然也想劝谈促和,但它没有像中国这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俄罗斯的影响是不如中国的,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力就更小了。西方国家倒是希望印度能够彻底站到它们那一边,但印度在这个问题上又坚持一种所谓的独立自主。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印度现在是比较尴尬的。
在过去几个月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以及G20外长会议上,可以明显看出,印度不希望让G20介入俄乌冲突,结果不仅不如意,还搞得有点灰头土脸。
印度非常希望能够借举办一次成功的G20峰会来凸显自己的全球大国地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领导地位。所以能看到,它在今年接任G20主席国之后,紧接着就召集了“全球南方国家之声”峰会,希望能够成为南方国家的代表。
但它召集峰会的时候,既没请中国也没请巴西,所有G20国家中的发展中国家或是新兴经济体都没有被邀请;印度只邀请除此之外的其它发展中国家,搜集它们的意见,试图替它们在G20发声,借此成为第三世界的领袖。
“全球南方国家之声”线上峰会(图自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新闻中心)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乌空军:首个“爱国者”防空导弹营已进入战备执勤
2023-04-24 07:46 乌克兰之殇 -
世卫组织:苏丹武装冲突已致420人死亡、3700人受伤
2023-04-24 06:52 -
俄外长前往纽约出席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将与古特雷斯会面
2023-04-24 06:42 -
美国加速生产155毫米炮弹援乌,若有闪失可“炸毁半座城”
2023-04-23 23:03 乌克兰之殇 -
俄代表团随行记者未获赴美签证,俄外长:谴责
2023-04-23 22:57 美国政治 -
马朝旭同俄罗斯第一副外长季托夫举行外交磋商
2023-04-23 22:13 中俄关系 -
伊朗:有关部门将尽一切努力在伊朗沙特之间开设航班
2023-04-23 21:36 -
“乌政府腐败超出边际,CIA局长为此斥责乌总统”
2023-04-23 21:17 乌克兰之殇 -
推迟访华后,他竟呼吁“欧洲海军台海巡逻”
2023-04-23 19:39 欧洲乱局 -
墨西哥扫荡毒枭领地捕获超20只猛兽,曾有毒枭用活人喂虎
2023-04-23 18:08 -
福岛第一核电站处理水或在7月以后排放入海
2023-04-23 17:14 福岛核泄漏 -
一夜之间批量恢复,推特让步?
2023-04-23 16:19 -
“能源交易将弃用美元和欧元,俄中已用本币结算”
2023-04-23 14:31 俄罗斯之声 -
左翼政党拦不住,西班牙6辆豹式运往乌克兰
2023-04-23 14:16 俄乌冲突一周年 -
“留给拜登的时间不多了”
2023-04-23 12:57 美国一梦 -
拜登:美政府人员已撤出苏丹喀土穆,美使馆暂停运作
2023-04-23 11:58 -
想减少依赖?日本拟补贴关键矿产项目,最多达成本一半
2023-04-23 11:57 日本 -
“误炸”后,俄又挖出一枚炸弹: 3000人被转移
2023-04-23 11:56 俄罗斯之声 -
外交部领事司司长:千方百计保护在苏丹中国同胞
2023-04-23 11:07 中国外交 -
韩军机启程执行苏丹撤侨任务
2023-04-23 10:28
相关推荐 -
“今天堵汽车、明天堵化工,每一步都让世界更穷” 评论 22“西方傲慢又虚伪,而世界似乎只按意识形态行事” 评论 123“中国人很聪明,现在向他们卖车变得有点困难” 评论 258马克龙表态撤军,尼日尔:基于相互尊重的时代开始了 评论 232今起存量房贷利率批量下调,有人“一天省下一年工资” 评论 231最新闻 Hot
-
“今天堵汽车、明天堵化工,每一步都让世界更穷”
-
事大了!俄方将向加方发出外交照会
-
乌克兰称俄黑海舰队司令遇袭身亡,俄暂无回应
-
“西方傲慢又虚伪,而世界似乎只按意识形态行事”
-
“他渡过孤独一周,召唤盟友却无人应答”
-
泽连斯基是否竞选连任?乌第一夫人回应
-
“涉及普京,他最新表态或将激怒克宫”
-
供应北美拿补贴 中韩企业合建摩洛哥电池厂
-
“中国人很聪明,现在向他们卖车变得有点困难”
-
越南要借西方开发稀土,挑战中国?
-
美国完成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 3年前采集
-
今起存量房贷利率批量下调,有人“一天省下一年工资”
-
马克龙表态撤军,尼日尔:基于相互尊重的时代开始了
-
美国关切后,印度被迫推迟?
-
俄方:炸毁坦克后,发现对方用德语喊“别开枪”
-
科索沃发生冲突致4死,武契奇:永远不会承认科索沃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