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科学家发现月球“迷你水库”:1吨玻璃珠含1斤水
最后更新: 2023-04-03 13:17:27过去二十年,科学家在月表发现了许多存在水的痕迹。有科学家猜想,月壤深入存在含水层,驱动着整个月球的水循环。那么,月球上的水从哪里来?储存在何处?
现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地球所)研究员胡森、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惠鹤九等国内外科学家合作发现,撞击玻璃珠可能是月球的“迷你水库”—— 一吨玻璃珠中平均可含一斤水。相关研究3月28日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
“我们的研究证明撞击玻璃珠可能是一个新的月球储水物质,支持了月表水循环的猜想,也解释了像月球一样没有大气的小行星上水的潜在来源。”论文通讯作者胡森对《中国科学报》说。
随着对月球探测的日益推进,研究者认为,未来通过大量玻璃珠提取水前景可期。
一个意外的发现
2021年冬季的一天,地质地球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博士生何会存用纳米离子探针检测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的撞击玻璃珠时发现:珠内的水丰度从外至内逐渐递减,形成“环带特征”。
她把这个结果提交给导师胡森。胡森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
很快,胡森把电话打给了论文另一位共同通讯作者惠鹤九。尽管对月球样品都很熟悉,但这位合作伙伴的反应和他一样:“会不会是实验错了?”
从月球到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其他行星探测,寻找与“水”相关的线索一直是科学家研究行星历史和生命宜居性的一个出发点。
目前,科学家对月球的探测次数是所有行星之最,研究表明月表虽然有水,但含量低,且呈动态变化。
例如,月表水含量仅为10~1000ppm(即一吨月壤中含有0.01千克~1千克水)。同时,其高纬地区明显比低纬水含量高,极区可能存在水冰;月表水含量还呈现出与月球昼夜相关的变化,相同的位置晨昏时刻的水含量明显比中午时刻高。
尽管月球几乎没有大气,但月表或同样存在水循环现象。
美国宇航局(NASA)月球大气与尘埃环境探测任务曾检测到,月球空间环境中的水分子逃逸时间与流星雨事件相关。但经计算流星雨的输入水量明显小于月球空间的水逃逸量,NASA科学家推测流星雨撞击月球时会把月壤中储存的一部分水蒸发到月球空间导致逃逸,并提出了月表水循环猜想。该猜想认为,月表10厘米到3米区域或存在未被发现的储水层。
然而,近年来,包括胡森在内的国内外很多研究人员对月球不同矿物或组分的研究都不支持这一假设。“这些矿物中的水含量极少。”胡森对《中国科学报》说,此前他与合作者发现嫦娥五号月球玄武岩中的全岩水含量仅为62~133 ppm。
那么,月表水循环猜想究竟是否成立?月壤中是否存在未被发现的储水物质?
胡森与合作者想用撞击玻璃珠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撞击玻璃珠是太空中的陨石、小行星等撞击月球后熔融月表的土壤和岩石,熔体溅射形成液滴冷却后形成的。它们有的内部成分单一,有的则含有气泡、金属、硫化物等不同成分。嫦娥五号和阿波罗任务中返回的月壤中含有岩石、矿物碎片、火山玻璃珠、撞击玻璃珠等不同成分,此前撞击玻璃珠中的水丰度尚未被详细研究。
初步的结果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期:玻璃珠内水丰度的“环带特征”说明它很可能来自太阳风。
为了验证这一结果,他们一遍遍反复实验,接连从110多个月壤玻璃珠中选取表面光滑、化学成分与月球玄武岩一致的32个玻璃珠,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离子探针和拉曼光谱等多种方式进行测试后发现,结果和最初一致。
他们发现,玻璃珠的水丰度较之月壤岩屑更高,最高可达到近2000ppm。“这相当于一吨样品中约有2公斤的水。”胡森向《中国科学报》解释。
“打通”月球水循环链条
关于月表水的来源,科学家有很多猜想。例如,太阳风携带的氢离子注入月表矿物;月球早期形成时含水并保留至今;彗星和小行星撞击月球时携带而来。
事实上,无论是岩浆活动,还是撞击天体(携带水源),都可能通过高温熔融形成撞击玻璃珠。研究者如何凭借“环带特征”确定撞击玻璃珠中的“水”来自太阳呢?
对此,惠鹤九向《中国科学报》解释:“通常,通过高温熔融形成玻璃珠时‘水会向外跑’,因此玻璃珠内更可能出现水丰度‘里高外低’的情况。”
同时,作为元素周期表中质量最轻的氢,科学家可以通过鉴定其同位素(氕、氘、氚)特征识别其来源。通过对玻璃珠内氢同位素进行监测,研究人员发现其与太阳风的氢同位素组成一致,且为极端贫氘。
这些现象使得他们推测撞击玻璃珠或能验证月表水循环猜想:过去数十亿年的时间里,在陨石火小行星撞击作用在月表形成玻璃珠后,太阳风中的氢离子源源不断地到达月球注入表层的玻璃珠中,形成月球水的来源,并维持着月球表面的水循环。
“撞击玻璃珠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就像海绵一样,氢注入其中可能会与氧结合形成水,也可能在其他条件下被释放出来。”胡森解释说,他们也发现有些玻璃珠甚至后期经历过一定程度的撞击或加热事件,导致水含量剖面叠加了一次去气过程。
数十亿年来太空天体撞击带来的“翻耕作用”让月壤中普遍存在撞击玻璃珠(含量约为3~5vol%)。研究者估计,月壤中撞击玻璃珠所承载的水量可达到2.7×10^14千克。“这远比地球四大洋的水储量(约1×10^21千克)低,但相对来说还是挺可观的。”胡森说。
根据这些结果,他们认为,这些直径相当于头发丝粗细的撞击玻璃珠(约30~150微米)是月球表面土壤中的主要水库,但不包括月球两极的冰。
胡森等供图
玻璃珠取水前景可期
随着月球水研究的逐步推进,下一步如果宇航员常驻月球,是否可能直接“就地取水”呢?
惠鹤九表示,通过大量玻璃珠提取水具有前景,但这种水与地球上通常看到的水不同,玻璃珠中的水主要是以羟基(-OH)形式存在的,如何开发利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国际审稿人认为这项研究十分有趣,且提出了重要的新发现。“1972年,阿波罗号撞击玻璃珠的一项研究曾报道了挥发性元素向内扩散的现象,但一直以来尚未报道过撞击玻璃珠内水的发现。作者进行了一组全面的分析,有力地证明了羟基存在的证据。”一位审稿人写道。
另一位审稿人指出,嫦娥五号返回样品中玻璃珠强烈的氘亏损特征表明,其中水的是来自太阳风,而非彗星或从月球内部放出的气体,解决了几十年来的问题,即在太阳光照射下的月球表面发现的微量氢的起源。
此外,随着探测能力的提升,科学家已经发现越来越多的无大气天体表面可能存在水,例如灶神星、水星等。这些天体表面探测到的水含量虽远不如地球,但仍然“吸粉无数”。研究者表示,这项研究对于了解这些行星低纬度地区水的来源和成因也有重要启示。
“后续更深入的精细研究,例如无大气天体表面水的来源、保存、迁移机制等细节,对未来深空探测任务原位水资源利用的方案设计和提取策略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胡森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3-01159-6
- 原标题:1吨玻璃珠含1斤水 科学家发现月球“迷你水库”
- 责任编辑: 范维
热门评论 6条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02条
最热 最早 最新- 全部楼层马氏体我再强调一遍,现在嫦娥五号样品中发现的“水”,就是指结合态的氢。这是地质学上常用的一种说法,不明确这一点,那么就根本无法讨论月球样品含水量的研究成果。举个熟悉的例子来说吧,地球上,地幔所含的水据不同的估测,相当于海洋总水量的1倍左右到十几倍,地下显然不存在海洋,这些“水”大部分就是以羟基和结构水的形式存在于岩石矿物中,仅有极少部分是游离的水分子。地球上板块俯冲把水带入地幔,又通过火山喷发把这些“水”释放出来,形成地球的深部水循环。月球的岩石经过长期火山活动脱水,又没有大气层和磁场保护表面的水,所以相比于地球是很“干”的,这是参考文献21对阿波罗样品的研究所针对的问题。
(韩庆军,邵济安. 地幔中水的研究进展. 地质科技情报,1999,18(4):33-36)
1973年这篇论文,因为研究方法的局限,只测了从阿波罗样品中逸出的氢,而没有测氢在样品中原本的存在状态。我国的论文里有这样一句话“ H2 loss from CE5 impact glasses via de-gassing is not a viable mechanism to account for the observed δD variations from around −990‰ to +522‰”,虽然是排除了嫦娥五号样品在自然条件下的氢气逸出对H/D同位素比值的影响,但之所以要做这样的检验,就是因为从月球上逸出的氢与月壤矿物中结合态的氢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他们与1973年论文(参考文献41)对比,得出“The extremely low δD values measured at the rims of CE5 impact glasses (Fig. 3)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 isotope composition of solar wind40,41”,更说明他们认为用纳米离子探针法在嫦娥五号样品中测到的氢和1973年论文中阿波罗样品中分解逸出的氢其实是一回事,而报道的“水含量”,就是从氢含量折算出来的。我相信研究嫦娥五号样品的我国科学家的判断。
此前我国发表的嫦娥五号论文里,也提到这些“水”——结合态的氢,“This solar wind-derived water exists mostly in the form of OH and possibly as H2O in some plagioclase grains.”(观网报道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2_10_24_663471.shtml)
最后,孤证不立,对阿波罗样品含水量已经有大量研究,论文图2对本次研究和文献报道的月球样品的含水情况做了比较,阿波罗样品数值汇总在附表5中,您可以逐一指摘这些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论文的Supplementary Table 5,我折叠掉的几行是我国科学家发表的嫦娥5号样品结果,其他几篇参考文献,看年份就知道是阿波罗样品。太长不看,太长一看就是有备而来,正经人谁翻文献来抬杠 - 全部楼层马氏体此评论已被屏蔽太长不看
- 全部楼层看穿池水1973年美国学者的这篇论文,只说了氢,没有说到羟基,当然没有说道你所谓的"结合态的氢"。
而且,这篇1973年美国论文,充分论证了出现在所有阿波罗样品中的水,是一致的,并且都来自地球。也就是说,依据这篇美国论文,月球没有水。
而且,美国学者也没有发现氢氧根离子,只是发现氢气。
至于你是不是"见猎心喜",你看看你自己前面说过的话,网友们也看得见。你的否认很无聊。😄我再强调一遍,现在嫦娥五号样品中发现的“水”,就是指结合态的氢。这是地质学上常用的一种说法,不明确这一点,那么就根本无法讨论月球样品含水量的研究成果。举个熟悉的例子来说吧,地球上,地幔所含的水据不同的估测,相当于海洋总水量的1倍左右到十几倍,地下显然不存在海洋,这些“水”大部分就是以羟基和结构水的形式存在于岩石矿物中,仅有极少部分是游离的水分子。地球上板块俯冲把水带入地幔,又通过火山喷发把这些“水”释放出来,形成地球的深部水循环。月球的岩石经过长期火山活动脱水,又没有大气层和磁场保护表面的水,所以相比于地球是很“干”的,这是参考文献21对阿波罗样品的研究所针对的问题。
(韩庆军,邵济安. 地幔中水的研究进展. 地质科技情报,1999,18(4):33-36)
1973年这篇论文,因为研究方法的局限,只测了从阿波罗样品中逸出的氢,而没有测氢在样品中原本的存在状态。我国的论文里有这样一句话“ H2 loss from CE5 impact glasses via de-gassing is not a viable mechanism to account for the observed δD variations from around −990‰ to +522‰”,虽然是排除了嫦娥五号样品在自然条件下的氢气逸出对H/D同位素比值的影响,但之所以要做这样的检验,就是因为从月球上逸出的氢与月壤矿物中结合态的氢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他们与1973年论文(参考文献41)对比,得出“The extremely low δD values measured at the rims of CE5 impact glasses (Fig. 3)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 isotope composition of solar wind40,41”,更说明他们认为用纳米离子探针法在嫦娥五号样品中测到的氢和1973年论文中阿波罗样品中分解逸出的氢其实是一回事,而报道的“水含量”,就是从氢含量折算出来的。我相信研究嫦娥五号样品的我国科学家的判断。
此前我国发表的嫦娥五号论文里,也提到这些“水”——结合态的氢,“This solar wind-derived water exists mostly in the form of OH and possibly as H2O in some plagioclase grains.”(观网报道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2_10_24_663471.shtml)
最后,孤证不立,对阿波罗样品含水量已经有大量研究,论文图2对本次研究和文献报道的月球样品的含水情况做了比较,阿波罗样品数值汇总在附表5中,您可以逐一指摘这些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论文的Supplementary Table 5,我折叠掉的几行是我国科学家发表的嫦娥5号样品结果,其他几篇参考文献,看年份就知道是阿波罗样品。 - 全部楼层马氏体此评论已被屏蔽1973年美国学者的这篇论文,只说了氢,没有说到羟基,当然没有说道你所谓的"结合态的氢"。
而且,这篇1973年美国论文,充分论证了出现在所有阿波罗样品中的水,是一致的,并且都来自地球。也就是说,依据这篇美国论文,月球没有水。
而且,美国学者也没有发现氢氧根离子,只是发现氢气。
至于你是不是"见猎心喜",你看看你自己前面说过的话,网友们也看得见。你的否认很无聊。😄 - 弄一个月球那么大的超导磁场,把太阳风引导到一个很小的磁极区域轰击月壤,就可以收集水和氦3了
- 月球种菜有望。
方法:1。建一脱水炉收集水。
2.建一月壤调质机,就是工地上混凝土转罐车升级版,月壤装入罐中,罐子旋转,月壤互相冲击摩擦直到显微结构全部是抛光珠,然后加入少量水继续转,混匀后即可种菜。
月面科研站能源自给自足:绕月球拉一根电线,建三座均匀分布电站。 - 是否可以理解为小行星撞击月球,产生高温碎片,在极速冷却的过程中产生水,然后,被月球这个超级冰箱冰冻保留在碎片中?
- 科幻猜想:搞一化工装置,化学合成人造“水”,不香吗?
- 全部楼层马氏体嗯,我没有仔细看文字部分,确实那些样品中的水受地球污染,所以那篇文章的含水量偏高。但是阿波罗样品中逸出的氢是没问题的,而我国科学家测的也是样品中的总氢含量,再折算成水。你不要胡乱解释我国科学家的论述。
我国科学家实际上 否定了 让你沾沾自喜的那篇文章所用的方法!
(多说两句:我觉得过度崇拜美国的人,不是英文水平太差,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太差,或者两者兼备。希望你不要变成这类人) - 全部楼层马氏体嗯,我没有仔细看文字部分,确实那些样品中的水受地球污染,所以那篇文章的含水量偏高。但是阿波罗样品中逸出的氢是没问题的,而我国科学家测的也是样品中的总氢含量,再折算成水。总之,你见猎心喜的这篇文章,就是论证月球上没有的水的!这和你当初的宣称的完全相反。
(另外,你把科学问题说成是“传播”问题,让人担心你有成为骗子的潜质。请原谅我用词直接,但这是忠告。) - 全部楼层看穿池水科学论文就要“科学地”阅读。
当你阅读完整篇论文后,你可能会非常失望。
这篇论文恰恰是要说明阿波罗样品中的水来自地球污染(!),而氢来自太阳风。(😄)嗯,我没有仔细看文字部分,确实那些样品中的水受地球污染,所以那篇文章的含水量偏高。但是阿波罗样品中逸出的氢是没问题的,而我国科学家测的也是样品中的总氢含量,再折算成水。 - 全部楼层马氏体这是指加热后从样品中逸出的水蒸气。
我国科学家的测量方法是纳米离子探针,也就是用纳米尺寸的离子束轰击样品,直接测量轰出来的氢离子数量。科学论文就要“科学地”阅读。
当你阅读完整篇论文后,你可能会非常失望。
这篇论文恰恰是要说明阿波罗样品中的水来自地球污染(!),而氢来自太阳风。(😄) - 全部楼层看穿池水不懂就问:你的话:“这种高温加热方法,分离出的水和氢气是矿物质中的结合水(比如氢氧根),而不是游离的水分子”——既然不是游离的水分子,那么你给出的“Table 1”中的“Water”一栏,是什么含义?😄这是指加热后从样品中逸出的水蒸气。
我国科学家的测量方法是纳米离子探针,也就是用纳米尺寸的离子束轰击样品,直接测量轰出来的氢离子数量。 - 全部楼层看穿池水你都直接贴出这篇论文的table1了,能否把这篇论文的第一页贴出来?另外,您能否把刊物的全名告知?缩写很多人看不懂。😄这是个会议论文,1973年的Proceedings of the Lunar Science Conference,链接是https://adsabs.harvard.edu/full/1973LPSC....4.1559E
- 全部楼层马氏体就是我国科学家论文的参考文献41。我国科学家的论文可以直接打开,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3-01159-6,不过这个参考文献需要用谷歌才能看。对于我国科学家而言,美国阿波罗样品的研究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与阿波罗样品相比较,才能知道前人已经做出过什么样的成果,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有什么是在嫦娥五号样品里新发现的。他们肯定比我这外行更熟悉美国人的论文。
这篇论文:Epstein, S. & Taylor, H. P. Jr.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water, hydrogen, and carbon in some Apollo 15 and 16 soils and in the Apollo 17 orange soil. Proc. Lunar Sci. Conf. 4, 1559–1575 (1973).你都直接贴出这篇论文的table1了,能否把这篇论文的第一页贴出来?另外,您能否把刊物的全名告知?缩写很多人看不懂。😄 - 全部楼层马氏体阿波罗样品中检测出水早已是科学共识了。根据一篇1975年对阿波罗15-17号样品的研究(我国科学家这篇论文的参考文献41),月壤样品中加热后释放出来的水的量大概在20~200克/吨的量级,另有大概5~60克/吨的氢气释放,也就是说总水量大约几十到几百克每吨。这种高温加热方法,分离出的水和氢气是矿物质中的结合水(比如氢氧根),而不是游离的水分子。根据水的氢/氘同位素比值,发现月球表面的水富氢、贫氘,是来源于太阳风的注入。这和我国科学家在嫦娥五号月壤中的发现是一致的:“嫦娥五号月球玄武岩中的全岩水含量仅为62~133 ppm”,百万分之62~133,也就是62~133克/吨。
Epstein, S. & Taylor, H. P. Jr.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water, hydrogen, and carbon in some Apollo 15 and 16 soils and in the Apollo 17 orange soil. Proc. Lunar Sci. Conf. 4, 1559–1575 (1973).
美国科学家的实验是对月壤整体加热,而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含水达到千克每吨量级的样品,是月壤中分离出来的富水的玻璃珠,由陨石撞击导致月球表面物质熔融而产生的。但哪怕地球上的沙漠,沙子的含水率也有百分之几,远高于月球样品的最高千分之几的含量;而且沙漠中的水主要是沙粒表面吸附的水分子,这在月球环境下是很难存在的。所以科学发现上的所谓月球上“大量”水,是跟月球表面极端干燥的环境相比的,和一般认知中的发现水是不一样的。
赵景波,马延东,邢闪,等. 腾格里沙漠宁夏中卫沙层含水量研究. 山地学报,2010,28(6):653-659
之所以过去在阿波罗样品中没有发现富含水的撞击玻璃珠,恐怕主要是思维定式的影响。之前的月壤和月球水含量研究主要关注月壤的主要成分——玄武岩碎屑,而没有专门分析撞击玻璃珠,因为玻璃珠在月壤中的占比很小,哪怕玻璃珠的含水量很高,对月壤总含水量的贡献也是杯水车薪。这次我国的新进展,也是基于一位博士生的意外发现。这类玻璃珠的直径又只有几十微米(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我国科学家从1g月壤样品中才找出117颗玻璃珠进行研究,真可谓大海捞针。
其实对阿波罗样品的研究已是汗牛充栋,只不过它们都是以英文发表的,又年代久远,国内媒体不可能、也大多没有能力、没有兴趣去翻这些故纸堆做大众科普,才不为世人所熟知。
我国的月球探索,从来不会无聊到去验证阿波罗登月的真伪,这在科学上本来没什么可争议的,只不过是一个大众舆论传播的问题。我们所做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向前推进一大步。正是因为我国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了前人没有着陆采样过的区域,用最新的科学手段,凭借我国科学家更加细致的工作和更加创造性的研究思路,才能不断取得新突破。不懂就问:你的话:“这种高温加热方法,分离出的水和氢气是矿物质中的结合水(比如氢氧根),而不是游离的水分子”——既然不是游离的水分子,那么你给出的“Table 1”中的“Water”一栏,是什么含义?😄 - 全部楼层鹰击长空你看,这样拿真正科学论文的发言没有关注度所以我说嘛,阿波罗登月争议从来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大众舆论传播问题
- 全部楼层看穿池水哇塞!你连“科学论文”都找到了?你真厉害!能否告知刊物名称和论文题目?😄就是我国科学家论文的参考文献41。我国科学家的论文可以直接打开,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3-01159-6,不过这个参考文献需要用谷歌才能看。对于我国科学家而言,美国阿波罗样品的研究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与阿波罗样品相比较,才能知道前人已经做出过什么样的成果,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有什么是在嫦娥五号样品里新发现的。他们肯定比我这外行更熟悉美国人的论文。
这篇论文:Epstein, S. & Taylor, H. P. Jr.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water, hydrogen, and carbon in some Apollo 15 and 16 soils and in the Apollo 17 orange soil. Proc. Lunar Sci. Conf. 4, 1559–1575 (1973). - 全部楼层得鱼无荃“国际审稿人认为这项研究十分有趣,且提出了重要的新发现。“1972年,阿波罗号撞击玻璃珠的一项研究曾报道了挥发性元素向内扩散的现象,但一直以来尚未报道过撞击玻璃珠内水的发现。作者进行了一组全面的分析,有力地证明了羟基存在的证据。”一位审稿人写道。
另一位审稿人指出,嫦娥五号返回样品中玻璃珠强烈的氘亏损特征表明,其中水的是来自太阳风,而非彗星或从月球内部放出的气体,解决了几十年来的问题,即在太阳光照射下的月球表面发现的微量氢的起源。”
----------------------------------------
1.“但一直以来尚未报道过撞击玻璃珠内水的发现。”
2.“其中水的是来自太阳风,而非彗星或从月球内部放出的气体,解决了几十年来的问题,”你连国际审稿人的评议都看到了?请问您从事什么工作? - 全部楼层马氏体阿波罗样品中检测出水早已是科学共识了。根据一篇1975年对阿波罗15-17号样品的研究(我国科学家这篇论文的参考文献41),月壤样品中加热后释放出来的水的量大概在20~200克/吨的量级,另有大概5~60克/吨的氢气释放,也就是说总水量大约几十到几百克每吨。这种高温加热方法,分离出的水和氢气是矿物质中的结合水(比如氢氧根),而不是游离的水分子。根据水的氢/氘同位素比值,发现月球表面的水富氢、贫氘,是来源于太阳风的注入。这和我国科学家在嫦娥五号月壤中的发现是一致的:“嫦娥五号月球玄武岩中的全岩水含量仅为62~133 ppm”,百万分之62~133,也就是62~133克/吨。
Epstein, S. & Taylor, H. P. Jr.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water, hydrogen, and carbon in some Apollo 15 and 16 soils and in the Apollo 17 orange soil. Proc. Lunar Sci. Conf. 4, 1559–1575 (1973).
美国科学家的实验是对月壤整体加热,而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含水达到千克每吨量级的样品,是月壤中分离出来的富水的玻璃珠,由陨石撞击导致月球表面物质熔融而产生的。但哪怕地球上的沙漠,沙子的含水率也有百分之几,远高于月球样品的最高千分之几的含量;而且沙漠中的水主要是沙粒表面吸附的水分子,这在月球环境下是很难存在的。所以科学发现上的所谓月球上“大量”水,是跟月球表面极端干燥的环境相比的,和一般认知中的发现水是不一样的。
赵景波,马延东,邢闪,等. 腾格里沙漠宁夏中卫沙层含水量研究. 山地学报,2010,28(6):653-659
之所以过去在阿波罗样品中没有发现富含水的撞击玻璃珠,恐怕主要是思维定式的影响。之前的月壤和月球水含量研究主要关注月壤的主要成分——玄武岩碎屑,而没有专门分析撞击玻璃珠,因为玻璃珠在月壤中的占比很小,哪怕玻璃珠的含水量很高,对月壤总含水量的贡献也是杯水车薪。这次我国的新进展,也是基于一位博士生的意外发现。这类玻璃珠的直径又只有几十微米(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我国科学家从1g月壤样品中才找出117颗玻璃珠进行研究,真可谓大海捞针。
其实对阿波罗样品的研究已是汗牛充栋,只不过它们都是以英文发表的,又年代久远,国内媒体不可能、也大多没有能力、没有兴趣去翻这些故纸堆做大众科普,才不为世人所熟知。
我国的月球探索,从来不会无聊到去验证阿波罗登月的真伪,这在科学上本来没什么可争议的,只不过是一个大众舆论传播的问题。我们所做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向前推进一大步。正是因为我国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了前人没有着陆采样过的区域,用最新的科学手段,凭借我国科学家更加细致的工作和更加创造性的研究思路,才能不断取得新突破。哇塞!你连“科学论文”都找到了?你真厉害!能否告知刊物名称和论文题目?😄
-
韦伯望远镜发现迄今最古老黑洞
2023-04-03 10:09 -
天龙二号,首飞成功!
2023-04-02 18:33 航空航天 -
时速600km!我国自研高温超导电动悬浮交通系统首次悬浮运行
2023-04-01 14:31 中国精造 -
《自然》一日三文关注儿童不明原因肝炎,新冠还是AAV?
2023-03-31 07:43 -
一箭四星!我国成功发射宏图一号01组卫星
2023-03-30 19:23 航空航天 -
走近核电“和睦系统”:大国重器“神经中枢”中国造
2023-03-30 15:06 数字化转型 -
我国科学家取得催化剂技术新突破
2023-03-28 07:20 科技前沿 -
新冠或能改变人体细胞基因组结构,有助解释“长新冠”
2023-03-27 08:16 抗疫进行时 -
量子纠错“越纠越错”?中国科学家首次超越盈亏平衡点
2023-03-24 09:03 科技前沿 -
盐碱地也能种粮食!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耐碱分子机制
2023-03-24 08:58 聚焦三农 -
我国存储能力总规模超过1000EB
2023-03-24 07:23 -
全球首枚3D打印火箭未能进入轨道
2023-03-23 13:14 航空航天 -
“龙宫”小行星样本中发现RNA碱基和维生素B3
2023-03-23 07:27 -
解读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23-03-20 10:43 科技前沿 -
南大闻海虎团队重复实验,再次推翻美国室温超导轰动性研究
2023-03-20 08:15 -
里程碑!雄性小鼠产生功能性卵细胞
2023-03-17 08:37 医学 -
我国计划今年底发射爱因斯坦探针,搜寻定位引力波源
2023-03-16 12:07 科技前沿 -
突破!我国科学家发现两种新矿物
2023-03-16 11:34 科技前沿 -
中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制“量子芯片冰箱”
2023-03-16 08:21 -
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兆比特率量子密钥分发
2023-03-14 08:48 科技前沿
相关推荐 -
“特朗普会让世界团结起来,减少对美依赖” 评论 56“刚刚,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 评论 136特朗普竟对中国征收34%“对等关税” 评论 938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 评论 71“世界变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评论 361小米事故复现,还是要敬畏驾驶评论 548 赞 422强烈呼吁对于智驾系统要进行分级评论 165 赞 593俄罗斯885M型核潜艇下水,普京亲临现场演讲!中国潜艇望尘莫及,何时能够超越?评论 143 赞 114离谱!4名美军开着M88装甲车在立陶宛的沼泽地失踪?真挖地三尺找出来评论 119 赞 196一地拟取消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你怎么看?评论 90 赞 47没必要把小米su7的事故跟智驾强关联评论 87 赞 258谁把日本料理捧上神坛?评论 75 赞 79陈平:如何打垮美元霸权?评论 72 赞 2810日本H,在短短十年从遥遥领先变成遥遥落后?评论 68 赞 22最新闻 Hot
-
“刚刚,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
-
谁被征了50%的最高关税?
-
四名共和党议员倒戈阻止对加关税,特朗普破口大骂
-
“特朗普会让世界团结起来,减少对美依赖”
-
特朗普发动全球关税战,美国VS全世界
-
结束全球化?“不是按个开关,美国就能摇身一变”
-
诺奖得主克鲁格曼:特朗普在贸易上已经彻底疯了
-
特朗普“汽车关税”也落地了,“日本GDP将萎缩0.3%”
-
“白宫已接近批准”,美方想租用算法?
-
提到日本关税还念念不忘:我说的话,安倍秒懂
-
“没有美国这么对朋友的!但…”
-
连企鹅都不放过!特朗普向无人岛征税10%
-
美媒感慨:面对特朗普威胁,中国毫不退缩
-
美对等关税清单竟将台湾列为“国家”
-
前谷歌学者罗剑岚加入智元机器人,任首席科学家
-
辽吉蒙2024年常住人口总量继续下降,出生人口略回升
-
不懂的我瞎问一句,这是不是意味着种菜有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