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学闻海虎团队重复实验再次推翻美国室温超导轰动性研究
最后更新: 2023-03-20 09:20:00闻海虎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
“这个结论肯定是推翻了,毋庸置疑的。”南京大学超导物理和材料研究中心主任闻海虎对《中国科学报》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语气足够坚决。
“这个结论”,指的就是当下大火的美国罗切斯特大学Ranga Dias团队的室温超导研究。他们宣称自己研发的一种镥氮氢材料在近1万个大气压(1GPa)下实现了室温超导。
3月15日,闻海虎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提交了一篇包括9名作者、长达16页的研究论文,直截了当否定了Dias的研究结论。论文结论称:“我们的实验清楚地表明,从环境压力到6.3GPa,温度低至10K(约-263摄氏度),镥氮氢材料LuH2±xNy中不存在超导性。”
这距离Dias的研究发布只有8天,如果实锤,Dias将会再次被打脸。
复刻Dias实验
3月7日,看见Dias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的报告结果后,闻海虎火速安排重复实验,“我们的初步样品很快出来了,后来又作了一些调整”。
为何效率如此之高?闻海虎称,这是他们团队加班加点共同努力的结果。事实上,这个复刻实验“难度不是很大”,但是“测量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因为需要精细的信号,而数据分析也是有难度的,幸好他们“平时有很好的积累”。
实验并非完全复刻。闻海虎发现,Dias给的制备样品方案几乎不可行,于是他们结合自己的条件,完全以新的方式进行合成并得到了镥氮氢材料。X射线衍射仪技术检查显示,该材料结构与Dias的样品几乎一致,且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分析也发现了氮元素。
闻海虎团队随即在6万个大气压以下的不同压力中,对该材料电阻进行了测量,发现低至10K都没有超导发生。同时,他们也进行了仔细的磁化测量,发现没有超导所需的抗磁信号。闻海虎说,这些发现足以否定Dias的常温低压下的超导结论。
因为Dias没有说明其研究材料中的氮含量,目前只能以材料结构来讨论。闻海虎说,尽管样品中氮含量或许有所不同,但是材料结构一样、3种元素兼具,这个情况下要有超导就应该产生了,“不能说那一点成分的改变会决定超导或不超导”。
为什么Dias的制备样品方案不可行呢?Dias的方案是,用两个小金刚石对微腔中的镥、氮气和氢气在65摄氏度下加压到1万个大气压。闻海虎分析说,Dias的材料制备方法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65摄氏度太低,这个温度下能产生金属和氮气、氢气的反应是不可思议的。
闻海虎说,Dias可能给了一个错误的条件,或许是温度少了一个“0”,“除非用激光加热,否则很难做出来”,然而Dias并没有提到激光。闻海虎团队采用了高温高压炉来烧,很快就得到了镥氮氢材料。
闻海虎考虑得更严谨。他说,这个材料在几十万个大气压下是否会出现高温超导还不能下结论,“我们也正在做”。
需要更多的验证
从1968年到今天,物理学家一直在研究与氢有关的超导属性,硫化氢、稀土氢化物和碱土氢化物可以在超过200K的温度下转变为超导态。
Dias团队这次将氢化镥中的部分氢换成氮,并宣称在1GPa、20摄氏度的最高转变温度下测量到了超导。如果被证实,这将是史无前例的一大进步。
此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靳常青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提及Dias这次研究的几个存疑细节,包括合成样品结构不清楚、氢的含量太低(与之前发现的富氢超导体迥异)。
为何氢的含量如此重要?这与学界对超导的一种固有认识有关。一般而言,超导材料中氢含量越高,其超导转变温度越高。
计算化学家、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副教授苗茂生告诉《中国科学报》,富氢超导体和低氢超导体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系统”,Dias的结论颠覆了已有的认识。比如十氢化镧超导转变温度为零下13摄氏度,已经很高了;而Dias的镥氮氢材料中,镥:氢摩尔比不到3,远远低于十氢化镧,其超导转变温度却高于十氢化镧。
苗茂生说,很难想象Dias的镥氮氢材料会成为一个电声子耦合超导。基于电声子耦合理论计算得出,这个材料的超导转变温度应该在十几K。
他提示,高压实验是非常难做的实验,样品特别小,合成条件又很难达到非常均匀,加上信号测量的噪声非常大,这些都是容易产生误判的因素。
除了闻海虎团队的论文外,近期还有数篇有关氢镥材料的类似研究发表。
更早的研究来自靳常青团队。3月9日,他们在arXiv发表研究称,多氢化镥在218GPa的压力下超导转变温度为71K(约-202摄氏度);当压力释放到181GPa时,超导转变温度降低到65K(约-208摄氏度)。这些超导转变温度都远远低于室温。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程金光团队于3月12日在arXiv发布了另一项研究。尽管他们的材料没有添加氮元素,但他们在高达7.7GPa的压力下对二氢化镥的测量表明,温度低至1.5K(约-272摄氏度)时没有超导性。
值得关注的是,Dias的两次“前科”让人无法对其研究放心。可测试、可重复和透明度是科学研究具有可信度的重要因素。Dias此前的两次重要研究,包括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金属氢研究和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碳氢硫超导研究,均未具备这些因素。
《自然》杂志也注意到了Dias的过往。靳常青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David Ceperley在该期刊发表评论文章称,因为Dias关于碳硫氢化物高温超导的论文被撤回,对其最新研究的独立测量数据将有助于消除疑虑。
苗茂生也提醒说,既然《自然》杂志接受了Dias的工作,那么就要严肃地讨论它。如果要否定他的工作,那么就需要更多的证据和重复性验证,后续应该会有多个验证论文很快发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48550/arXiv.2303.08759
(原标题为《室温超导轰动性研究8天就翻车?》)
(孙滔/中国科学报)
- 原标题:南京大学闻海虎团队重复实验再次推翻美国室温超导轰动性研究
- 责任编辑: 范维 
-
里程碑!雄性小鼠产生功能性卵细胞
2023-03-17 08:37 医学 -
我国计划今年底发射爱因斯坦探针,搜寻定位引力波源
2023-03-16 12:07 科技前沿 -
突破!我国科学家发现两种新矿物
2023-03-16 11:34 科技前沿 -
中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制“量子芯片冰箱”
2023-03-16 08:21 -
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兆比特率量子密钥分发
2023-03-14 08:48 科技前沿 -
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3.9%,“有的政策一边踩油门一边踩刹车”
2023-03-13 08:56 -
西湖大学发现首个“光阴极”量子材料:“可能改变许多游戏规则”
2023-03-10 10:57 科技前沿 -
我国成功发射天绘六号A/B星
2023-03-10 07:25 航空航天 -
毛宁反问:是不是某些国家向荷方施加压力?
2023-03-09 22:13 中国外交 -
21℃的室温超导真要来了?中科院物理所发文: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2023-03-09 20:03 -
我国科学家首创开放式新架构实现615公里光纤量子通信
2023-03-09 15:31 科技前沿 -
中国科学家:我们在太平洋、南海、东海钻了2000多个中国孔
2023-03-07 15:12 2023两会 -
“中国天眼”曾经历一场灾难性技术风险,他们这样化解……
2023-03-07 15:03 2023两会 -
科技部长王志刚谈ChatGPT用梅西举例
2023-03-05 11:36 2023两会 -
刘鹤: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2023-03-03 07:15 -
近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第二次出舱活动
2023-03-02 15:31 航空航天 -
周源委员:建议ChatGPT相关技术设定年龄限制
2023-03-02 13:49 -
我国自主研制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首获航天员皮肤三维图像
2023-02-28 07:09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冠“仪表盘”将终止,中国博士生:只是起点
2023-02-27 09:19 抗疫进行时 -
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深脑成像”
2023-02-26 08:27
相关推荐 -
“在全球南方,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有替代西方的选项” 评论 93最后3小时,美国会通过权宜支出法案 评论 310庆祝新中国74周年华诞,超30万人齐聚天安门观升旗 评论 105对华表态后,她当面遭批:这是在玩火 评论 243“如果总聚焦在建筑本体上,我们竞争不过西方” 评论 323最新闻 Hot
-
“在全球南方,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有替代西方的选项”
-
拜登回应政府“续命45天”:拿不出钱也得支持乌克兰
-
欧盟能做,中国做不得?
-
最后3小时,美国会通过权宜支出法案
-
他当选马尔代夫总统,承诺减少对印度依赖
-
庆祝新中国74周年华诞,超30万人齐聚天安门观升旗
-
“美国想组团抗中,印度和越南没兴趣”
-
近5年最火黄金周!“本地人先把景区让给外地游客吧”
-
特鲁多“自作多情”?美方声明完全没提
-
国会开支僵局难破,白宫通知员工做好“关门”准备
-
帮派暴力升级,瑞典政府求助军队
-
泰国警察总署副署长疑牵涉网赌被查,每月自掏腰包用于警队开支
-
马来西亚总理:平衡东西方科技,华为将更有效参与
-
“为抗衡中国,美国要在太平洋海底广铺光缆”
-
对华征税有必要吗?朔尔茨这么回
-
美国教授作证:中国绕过了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