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碱地也能种粮食!中国科学家找到作物主效耐碱基因
最后更新: 2023-03-24 08:58:32在白花花的盐碱地上,高粱、水稻等作物也能取得大丰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旗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于菲菲团队、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欧阳亦聃团队联合十家科研单位合作,在高粱中发现了主效耐碱基因AT1,首次揭示了作物耐碱的分子机制,并将相关理论成果应用到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上,显著提升了这些作物在盐碱地的产量。3月24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科学》《国家科学评论》杂志发表。
盐渍化土地分为酸碱度为中性、富含氯化钠和硫酸钠的盐地,以及酸碱度呈碱性、富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苏打盐碱地。我国盐碱地面积高达1亿公顷,占世界盐碱地总面积的近十分之一,全球气候的变化、淡水的缺乏及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可耕土地盐渍化速度加快。谢旗团队常年从事植物的耐盐碱研究。此前,全球关于植物耐盐机制已有大量科研成果,但植物究竟如何耐碱,仍缺乏机制方面的解读。
“碱性土壤会影响植物吸收各类营养元素,导致其生长受抑制,就像是人吃不饱饭一样没有精神,慢慢枯萎凋亡。”谢旗将目光放在了起源于非洲盐碱地的高粱上,他带领团队对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粱资源开展研究,利用高粱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锁定了耐盐碱调控的关键基因AT1。
什么样的植物会更耐碱?谢旗团队发现,在盐碱环境下,植物细胞会发生氧化应激反应,产生有毒害作用的过氧化氢,最终导致植株死亡。当AT1基因被敲除后,细胞上水通道蛋白变得更“活泼”,将过氧化氢及时泵到细胞外,让植株拥有更高的存活率和产量。这一结论,首次揭示了作物耐碱的分子机制。
而将这项研究从高粱推广至其他作物的契机之一,来自一次机场的偶遇。2019年,谢旗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家洋在候机厅短暂交流时发现,AT1基因在李家洋团队培育的水稻品种中也存在,它与水稻的粒形调控基因GS3同源。谢旗团队联合多家单位不断扩大实验范围,在水稻、玉米、小麦、谷子等作物上广泛开展了AT1基因的功能验证。
在宁夏平罗的盐碱地,白花花的地面仿佛刚刚下过一场雪。这里的土壤酸碱度达8.5,属于碱性土壤,但改良了AT1/GS3基因的高粱、水稻、小麦、玉米、谷子,都能在这里茁壮成长,均实现了产量、生物量提升20%至30%。如果全球20%的盐碱地能利用该基因资源,每年将增产粮食约2.5亿吨。
多位植物、作物耐逆领域知名专家评价该成果称,“该工作综合多种前沿生物技术手段,在多种作物中揭示了耐盐碱机理的重大科学问题”,“该遗传学机制揭示了植物界基础科学重大问题,是科学界的重大发现”。
“这项研究成果,正是面向我国农业生产重大需求,从基础研究着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副所长黄勋说。研究团队表示,AT1基因在提高作物耐盐碱性方面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有望为我国粮食安全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苏雅)
- 原标题:盐碱地也能种粮食!中国科学家找到作物主效耐碱基因
- 责任编辑: 林铃锦 
-
我国存储能力总规模超过1000EB
2023-03-24 07:23 -
全球首枚3D打印火箭未能进入轨道
2023-03-23 13:14 航空航天 -
“龙宫”小行星样本中发现RNA碱基和维生素B3
2023-03-23 07:27 -
解读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23-03-20 10:43 科技前沿 -
南大闻海虎团队重复实验,再次推翻美国室温超导轰动性研究
2023-03-20 08:15 -
里程碑!雄性小鼠产生功能性卵细胞
2023-03-17 08:37 医学 -
我国计划今年底发射爱因斯坦探针,搜寻定位引力波源
2023-03-16 12:07 科技前沿 -
突破!我国科学家发现两种新矿物
2023-03-16 11:34 科技前沿 -
中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制“量子芯片冰箱”
2023-03-16 08:21 -
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兆比特率量子密钥分发
2023-03-14 08:48 科技前沿 -
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3.9%,“有的政策一边踩油门一边踩刹车”
2023-03-13 08:56 -
西湖大学发现首个“光阴极”量子材料:“可能改变许多游戏规则”
2023-03-10 10:57 科技前沿 -
我国成功发射天绘六号A/B星
2023-03-10 07:25 航空航天 -
毛宁反问:是不是某些国家向荷方施加压力?
2023-03-09 22:13 中国外交 -
21℃的室温超导真要来了?中科院物理所发文: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2023-03-09 20:03 -
我国科学家首创开放式新架构实现615公里光纤量子通信
2023-03-09 15:31 科技前沿 -
中国科学家:我们在太平洋、南海、东海钻了2000多个中国孔
2023-03-07 15:12 2023两会 -
“中国天眼”曾经历一场灾难性技术风险,他们这样化解……
2023-03-07 15:03 2023两会 -
科技部长王志刚谈ChatGPT用梅西举例
2023-03-05 11:36 2023两会 -
刘鹤: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2023-03-03 07:15
相关推荐 -
参众两院两党对立严重,美国政府“关门”成定局? 评论 82“进校园”争议背后,预制菜被“妖魔化”了吗? 评论 524几十年来首次,以色列和沙特开启“里程碑”式访问 评论 105国家统计局:8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实现由降转增 评论 97中方表达强烈不满后,他辩称:有“足够初步证据” 评论 307最新闻 Hot
-
韩媒担心:这样下去中国游客也不来了…
-
中方表达强烈不满后,他辩称:有“足够初步证据”
-
几十年来首次,以色列和沙特开启“里程碑”式访问
-
克宫:和其他西方武器一样,美国坦克也会燃烧
-
拜登老是摔,怎么办?策略竟是换鞋穿,少走路…
-
绍伊古:9月歼敌1万7 将在25年实现行动目标
-
宁德时代迎面撞上美国政治风险
-
“展现中国技术自给自足雄心,华为又给苹果压力了”
-
美越F-16军售大单能成吗?对中俄有何影响?
-
“正讨论建立对华热线”
-
以牙还牙?俄罗斯宣布通缉
-
“到2027年,法国将生产至少100万辆电动汽车”
-
“中国伟大又谦逊,感谢中国网友关心”
-
古巴驻美使馆遭恐袭?白宫回应
-
愈演愈烈!加拿大摊上事了
-
“今天堵汽车、明天堵化工,每一步都让世界更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