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风:应对美国科技脱钩,中国要下定狠心做这件事
最后更新: 2023-01-20 08:27:57进入2023年,美国对华技术战以及“去中国化”动作丝毫没有松懈。面对美国步步为营的技术围攻,中国怎么办?
一直以来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鼓与呼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专注于中国工业发展研究,并曾于本世纪初参与了重启国产大飞机项目的专家论证;近年来,以历史为纵轴,从国家自主创新宏观战略和企业微观科技创新等多个层面,研究中国工业自主创新如何形成星火燎原,其著书立说在关心中国工业发展的读者中影响巨大。观察者网近日就美国对华技术战和中国的应对策略采访了路风。
路风指出,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技术脱钩,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国及其盟友的“去中国化”,中国要发挥自己全球第一需求市场的优势,予以反击,在斗争中求合作;与此同时,中国要下定狠心,尽快集中资源促进中国集成电路本土产业链的形成;利用“举国体制”优势,打造全自主制造基地,改变科技龙头企业屡遭封锁的局面。
【采访/观察者网 高艳平】
全球第一芯片市场的优势
观察者网:美国对华科技封锁及去中国化频频传出新动作,封锁、禁令屡屡出台,您怎么分析这样的局势?
路风:从2018年特朗普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紧接着发动对中国的技术战,至今已经快有5年了。原本有人认为拜登上台之后美国遏制中国的势头会更缓和一点,现在看来,一点也没有缓和。将36个中国芯片制造商列入禁运名单,鼓动台积电迁美,都是美国对华技术战的一部分。
2022年12月7日,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举行首部设备进厂典礼,并宣布扩厂,投资增至400亿美元。拜登在讲话中宣称,美国制造业回来了。
美国的禁令肯定会对中国的技术和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中国有没有出路呢?这个事情要讲清楚,得来分析下大势。
半导体技术起源于美国,当然美国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从全球市场供给来看,美国半导体公司占据了整个半导体市场份额的46.3%(2021全球半导体行业协会SIA)。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单纯的从供给方面来看,还要从需求方面来看,SIA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555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市场销售额为1925亿美元,仍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同比增长27.1%。中国是半导体产品最大的消费市场,不要忘了,这也是中国一个巨大的优势。
管理学常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理论模型来分析企业的内外部五种决定性因素。这个理论有点老了,以前在中国很有名,管理学科的学生们写论文都会用到。“五力”中的“一力”是购买者的力量,也就是说市场具有议价能力,它可以影响企业的盈利。
实际上,就半导体产品来说,美国主导上游(供应)、中国主导下游(需求)的产业格局体现了中美工业此长彼消的关系:美国很多下游工业开始衰落,甚至包括半导体的制造,而中国的下游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上游产业仍是短板,这就形成了半导体产业特有的“核恐怖”状态。中美各自拥有自己的“核武器”,一旦两国都全面使用,短期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而长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中国是最大的芯片市场,假如中国完全不进口美国的芯片,美国半导体工业也会遭到重创。5年来美国打压中国科技企业一直都是投鼠忌器,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彻底把中国卡死,也会同时把自己的企业彻底卡死。
比如美国的高通、英伟达等等这些公司,中国的市场为其贡献了高达70%以上的营收。如果中国市场突然消失,这些企业就会减少投资、裁员、股价大跌,进而导致华尔街恐慌等连锁反应。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一方面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卡中国脖子,集中把中国最厉害的、对美国技术霸权构成挑战的企业给干掉,比如华为;但另一方面融入希望继续在中国市场上销售产品。现在美国的封锁政策还在逐步升级,表现出美国保守派企图与中国脱钩的打算,于是卡中国脖子与向中国销售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张。
与此同时,伴随着美国包括集成电路制造在内的整个制造业的衰落,美国还把台积电工厂也拉拢过去,一是想重振美国的制造业,二是据说美国战略界人士担心中国收复台湾之后,整个美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就会断掉,所以这是美国再工业化对付中国的一个重要举动。
症结:中国没有形成集成电路的本土产业链
观察者网:您对中国工业史有很深厚的研究,如果从2006年算起,中国提出自主创新发展战略也已经15年了,但是芯片领域面临的产业链短板在这些年日益凸显出来,造成一种每有科技企业冒出头就会被封锁的局面。但其实您提到中国的半导体领域每个环节都有中国企业,有的领域还特别强,比如芯片设计领域,真正问题在于我们内部的产业链供需循环没有形成,怎么理解?
路风:讨论中国集成电路工业问题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在这方面被卡脖子的原因,不是因为中国没有做过,而是数次半途而废,一直缺乏坚持到底的决心。
虽然相对于美国,中国集成电路工业还处于落后位置,但也许是因为中国发展集成电路工业的历史很长,它有了一个全世界范围内都挺罕见的特点。那就是,在半导体产业链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中国企业。这个现象韩国、中国台湾没有,甚至连今天的美国也做不到。
第二个奇特之处就是,迄今为止,半导体工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中国企业,彼此之间都没有形成比较强的供需联系,它们都各自分别与国际产业链进行循环。而中国集成电路工业的根本问题就出在这里。
例如,10年前,中芯国际的接的单子大部分来自海外(现在已有所改善),因为国内芯片设计企业认为它不够先进。华为海思设计的芯片就是在台积电下单的。虽然中芯国际对此会有抱怨,但直到不久前,它的设备都是进口的,也是以类似的理由不用国产设备。
上海的中微半导体设备生产出的中国第一批芯片刻蚀机,在大陆没人买,后来卖给台湾企业才实现产业化。当然,当中国企业遭到美国制裁时,它们开始在国内下单,开始采购国产设备、材料。但是,现在中芯国际也不敢接华为海思的订单,因为怕被美国制裁;国产的设备和材料还不够先进,还处于只能边际性替代的状态。
为什么中国半导体工业没有形成本土的产业链?其根源在于跟随模式。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发展半导体工业,60年代就做出了集成电路。就技术本身而言,中国不仅一直坚持自主研发,而且水平相当先进。但在当时的计划体制下,中国半导体工业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与商业化应用结合起来,其产品主要用于军工和科研,使其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放市场并引进外国技术,本土的集成电路产业很快就被进口品冲垮了,为军工配套的半导体企业几乎荡然无存。
中国半导体工业的第二轮发展是在本土产业基础被冲垮、在政策强调引进的条件下进行的。其实到那时在国家层次上已经放弃了对集成电路的研发,但政府后来还是意识到半导体的重要性(例如受到第一次海湾战争的刺激)。这一轮的发展方式是通过合资引进整条生产线,如908、909工程和首钢做半导体的努力。这一轮当然也不成功,因为引进生产线方式不能使中国企业发展出自己的能力,跟不上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909工程也是后来转向自主开发才变成今天的华虹。
中国发展半导体工业的第三轮大致开始于2000年,以中芯国际在上海成立作为标志性的事件。这一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采用国际化的发展方式,参与国际产业链的循环。第三轮发展恰逢中国经济进入一个高增长阶段,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和投资能力使中国半导体工业的体量获得很大的发展。
正是因为中国发展半导体工业的历史很长,所以今天我们发现几乎半导体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有中国企业。但同时,这些分布在上游、下游和中游的中国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比较强的供给和需求联系。这也就造成了中国龙头芯片企业能够轻易被美国制裁的局面。
观察者网:所以为了应对美国的技术封锁,您认为关键是要搭建起一个内循环的产业链?
路风:“内循环”不是准确的表达,因为半导体是需要卖遍全世界才能降低成本的产品。但需要形成本土产业链则是必须的,因为在美国的打压下,我们面对着一个“血淋淋”的事实:中国每一个集成电路企业的技术进步,都必须依托于整个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技术进步。
如果没有各个环节的中国企业彼此之间形成供应和需求较强联系的产业链,任何单个企业的技术进步都会受制于美国的压制。因此,我把这个产业链叫做中国集成电路的产业基础。一旦形成本土的产业链,我们就不怕美国的技术封锁,因为中国的市场足够大。
形成这个产业基础应该成为中国发展集成电路工业的首要目标和任务。从2000年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18号文件”发布以来,每隔几年,国务院就会有一个支持集成电路发展的文件出来,但其内容都是支持单项技术的发展,从未有过发展自主产业基础的目标和内容。
比如,2006年开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曾经确定了16个重大专项。其中01专项专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简称核高基,目标要求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研发一批战略核心产品。02专项强调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成套工艺,目标包括研究开发出65纳米制造装备样机;突破45纳米以下若干关键技术等等。
重大专项由国家支持、资助,专家评审,并且是以技术指标作为项目立项的标准。比如这家企业是否有能力生产国际上最先进制程的芯片。但是,这个技术指标是以国际上已有的先进技术为参照系的,看上去高大上,但本质上是跟着别人的步伐走。因此,我把这种支持体制称之为“跟随体制”。
跟随体制下的项目是支持单项技术,并以外国已有的技术为跟随目标。这样的项目仅仅是跟随国际技术进步的前沿,而且大多由大学或研究机构承担,做出来有没有用还不一定。重大专项实施了三个五年规划,现在一遇美国制裁就束手无策,原因不是偶然的。
今天我们都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取得的成就。这个成就起源于大约二十年前中国汽车工业出现的自主创新运动。那时,国家(如科技部)已经有了利用新能源技术实现弯道超车的想法,恰逢中国自主开发汽车兴起,使国家计划有了依托。只有自主开发产品的企业才会尝试新技术,才会想着弯道超车,才会引发更多的企业进入新的产业链。当众多的自主开发企业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或基础后,我们就看到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产销量第一的成就。
反观集成电路工业,得到的国家支持绝不亚于新能源汽车行业,但至今仍是一盘散沙的态势,其中的教训是需要总结的。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苏堤 
-
元气森林营销中心原负责人叶礼诚被刑拘
2023-01-20 08:19 观网财经-消费 -
春节前现“提前还贷”高潮,购房者:排队4个月
2023-01-20 07:28 观网财经-房产 -
美国债务已破31.4万亿法定上限,“两党都不太可能让步”
2023-01-19 23:12 美国政治 -
大厂一把手们重回一线做起“打工人”,是喜是忧?
2023-01-19 17:58 观网财经-互联网 -
特斯拉供应商荣泰电工拟主板上市,曾每5个人中就有2个是劳务派遣
2023-01-19 17:54 观网财经-金融 -
国产射频龙头卓胜微去年净利腰斩:产品市占率仍然较低
2023-01-19 17:21 观网财经-科创 -
2022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7%
2023-01-19 15:10 中国经济 -
IMF副总裁:中国经济二季度可能大幅反弹
2023-01-19 09:25 观网财经-宏观 -
商家回应“被指统战食品”
2023-01-19 07:48 观网财经-消费 -
国家医保局:已给出很大诚意,不会再就Paxlovid举行专门谈判
2023-01-18 18:40 -
祖木热提·吾布力当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2023-01-18 18:23 -
盛普股份IPO:保荐机构控制的公司突击入股,是大赢还是小赢?
2023-01-18 18:21 观网财经-金融 -
全国统筹首年,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跨省调剂2440亿
2023-01-18 16:08 养老与社保 -
外汇局:近期境外投资者持续恢复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
2023-01-18 15:08 观网财经-宏观 -
国家统计局:2022年四季度房地产业GDP同比降7.2%
2023-01-18 10:12 观网财经-房产 -
人口负增长时代到来,如何影响房地产等行业?
2023-01-18 09:31 观网财经-消费 -
央媒聚焦“经济答卷”: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2023-01-18 08:28 中国经济 -
31省GDP增速目标确定,还强调了这两点
2023-01-17 19:05 中国经济 -
半导体供应链珂玛科技将IPO上会,部分主要原材料100%依赖境外
2023-01-17 18:55 观网财经-金融 -
AMD“地基”上的国产CPU,业绩为何大幅波动?
2023-01-17 18:28 观网财经-科创
相关推荐 -
大众:经独立审查,新疆工厂不存在任何“强迫劳动” 评论 22这国至今未批准,美方竟赖上中国 评论 63穆迪下调我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财政部回应 评论 501以军猛攻加沙南部、要求平民撤离,联合国:撤哪去? 评论 293最新闻 Hot
-
穆迪下调我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财政部回应
-
“拜登政府悄悄起草了一份战后计划”
-
李成:美国这三种倾向让人尤其担心
-
“中美都没提及……”
-
英媒称“核设施被黑,与中俄有关”?英政府:早澄清了,它不听
-
他辞职后收到数百名同事来信:现在对美国来说是一场灾难
-
想架空乌军总司令?
-
“将军对将军:普京没异议,但他还是个变数”
-
尼泊尔:俄罗斯勿招募尼泊尔人当雇佣兵,已有6人阵亡1人被俘
-
埃及首个国内制造的航天器发射:中方援建卫星总装测试中心
-
以军猛攻加沙南部、要求平民撤离,联合国:撤哪去?
-
“实力撑不起野心,印度外交仍无法与中美匹敌”
-
“韩国正在消失吗?”
-
“哈马斯火箭弹击中这个军事基地,与以色列核武计划相关”
-
他不支持COP28“逐步减少化石燃料”措辞,还嘲笑美欧…
-
卢拉想搞定这事,马克龙再泼冷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