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中国人总说“没钱消费”?
分配制度改革等“软”环境建设,我们有很多还没有动用的“大招”,之前没拿出来的是因为更注重发展基建、产业链、科技等打基础的重要任务。2023年到了拿出大招的时候了。[全文]
-
核酸检测公司该不该上市?
全国多地民众生活仍受疫情困扰,其他许多领域的企业经营大受影响。在此情况下,倘若核酸检测公司成功上市、股东套现割韭菜,舆论将难以接受,甚至会出离愤怒。[全文]
-
供销社对中国农业的作用,有些人并没有意识到
有些人甚至说起回归计划经济、重建国营食堂,这就是过度引申了。供销社系统即使在社区内依靠强大的供应链,建起一些便利店、小区食堂,那也只是中国整个庞大市场经济系统的补充,需要参与市场竞争,绝不可能垄断排他。实际上社会也并不担心,只是好奇看热闹式地提出一些想法。[全文]
-
两个“突发意外”下,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目标?
如果不解决奥密克戎的冲击问题,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将受极大干扰,社会预期都会偏悲观,不敢投资兴业。这已经成为2022年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全文]
-
俄罗斯还要留在WTO吗?
俄罗斯看着和中国一样,都是很有潜力的。在普京2000年执政后约十年,俄罗斯确实在飞速发展,贸易实力多强真不好估计。拖到2012年才加入,显然是别国“看得起”俄罗斯,不想给优惠。[全文]
-
美国下狠手,遭殃的是欧盟
拜登宣布美国将禁止进口俄罗斯能源产品,但是欧洲大部分盟友情况与美国不同,预计难以跟随。中国与欧盟在俄罗斯一东一西,同处欧亚大陆,稳定地区局势是共同利益,要防着美国“坐山观虎斗”收取利益。[全文]
-
如果金融打击俄罗斯失败,美国就彻底镇不住场子了
如果俄罗斯真的顶住了美欧报复,在乌克兰攻击得手,经济受损能忍受,那确实是国际上翻天覆地的大变局。加上也被美国制裁的中国,国际上真会生出怀疑,中俄主导的“反制裁”力量,是不是已经足以抗衡一向在地球称王称霸的美国与北约团伙?[全文]
-
《美国竞争法案》对芯片业有啥用?别高估了
中国大陆芯片设计企业几乎完全依赖美国技术体系,制造企业同样受美国严重限制。芯片业是中国受美国威胁最大、对美威胁最小的行业,一定要认识清楚现状。美国芯片法案关注的,是先进芯片设计出来了,制造环节要靠东亚不够安全,并非对中国大陆企业有多担心。[全文]
-
当前经济难题不新鲜,是在调控框架内处理“既要也要”的关系
表面上看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很多很复杂,甚至难以理解。但这不是乱来的,也不是西方政客到处许愿,而是一年年深思熟虑结合现实慢慢加上的。有的矛盾化解得不错,就从工作要求中消失。政府工作和人民生活的领域越来越多,就加上新的对立统一的要求,用其利、防其弊。[全文]
-
英特尔冒头,也许这是中国第二阶段“韬光养晦”的机会
中国应该追求、也可以实现的短中期目标是:全球“商圈”里的精英达成了“中胜美败”的共识,那么斗争就必然胜利了。可能此时全球90%的人还以为是美国压着中国打,但实际上精英们已经默默有了选择。[全文]
-
21世纪两大横扫全球级别的“没想到”,中美各占一个
“没想到”就是后悔了。世界各国不应该开放市场给美国互联网巨头。发达国家不应该将制造业一股脑聚集在中国。现在都是说要往回收,但是很难。中国两大基本问题都做对了,可以挑战美国,错一个都不行。预计以后美国的软件帝国还是能维持,美国不会很快衰落,甚至还在扩张。[全文]
-
美国现在的问题“印钱”都解决不了,中美关税有望回归正轨?
事实证明,特朗普因为“中国对美出口远多于进口”而断定“贸易战很容易赢”的看法是大错特错。实践下来,美国需要承担90%的额外关税,这场博弈已经输了。[全文]
-
十年,西方企业的致命错觉
主要还是经济利益远没有想象的好,就挣点钱,很不满意,虽然中国已经是一些美国公司海外利润增长最高的市场了。大部分中国人人也想不通,以为美国公司会满意。其实是西方企业集体出错觉了——虽然赚钱了,但是被打败了,那种恶心的感觉。这个错觉是致命的。[全文]
-
台积电不是什么“护国神山”,过去的发展逻辑已经不够了
在全球芯片竞争变成“大国游戏”的图景下,台湾与台积电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地位,不仅无法成为“大玩家”,反而因综合实力远远不够,想保都保不住。台积电就算在商言商,也有充足理由支持中国经济发展、两岸和平统一。[全文]
-
此时放孟晚舟回国,美国国内出了什么问题?
为何拜登如此着急,其实是奔着一个利好,就是特朗普在2020年初和中国达成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对拜登来说,他意外当选,但是执政大半年来,情况也不妙。拜登很需要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来帮助稳定局势,但是如果中美继续较劲,贸易协议签了也等于没有。[全文]
-
向资本开刀?如何理解这波政策“大优化”
这一轮密集的政策调整,不仅涉及政商关系这样的政治话题,还包括教育、互联网等和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也让舆论出现了一些不理解:又要一刀切?又搞运动式治理?但如果我们跳出短期视角,从更长远的历史影响来观察这轮政策调整,也许会有不同的理解。[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