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假+带薪休假,好消息要来了?
如果一路开车,到处都是美景和享受生活的人群,真是前所未有的盛世了。[全文]
-
光伏风电水电超级能源网,中美欧谁能建成?
中国将会在可再生能源占比指标上赶超欧洲,成为全球绿色能源事业的主力和先锋,发力冲击新的生态文明。[全文]
-
很多人觉得消费拉不动经济,那是没看到中国震撼全球的生产力
中国固定资产形成占GDP的比率高到45%远远领先其它国家,不应该当成坏事,这是中国的能力。更不应该以为,中国只会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全文]
-
管制镓、锗出口,不要一谈就是“反制”,格局要打开
中国这些年绝对是全球实体经济的中流砥柱,但确实也需要补补课,查查一些潜在的管理疏漏。有时明明贡献巨大,连自己人都茫然无知,以为是为了挣钱的自然结果,这种思维要不得,要改。[全文]
-
震撼来了!欧洲汽车市场如何迎接中国新能源冲击?
如果在2022年看,中国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是300万辆的规模,还不是太可怕。2023年才知道2022年的数据,马上全年销量要往900万辆走了,增速太快,一不留神格局就大变了。[全文]
-
欧洲经济普涨,为何老大德国却陷入“技术性衰退”?
传统工业强项已经不被资本市场看好了。[全文]
-
中国已经堂堂正正赢得了尊敬,这是世界经济的大事
中国制造业的目标应该是发展强大到让对手绝望的程度。近来的全球乱源就是美国要维持霸权,政客集体发疯了一样。但是,因为中国制造业实力足够强大,有效震慑了对手。美国实际已经调整了目标,不再设想对中国取得短期攻击效果,而是转入长期竞争,不断表达信心。[全文]
-
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如何升级?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没有单纯走西方发达国家逐步“脱实向虚”的老路,而是通过一系列新技术、新机制的赋能,使工农业生产效率得到飞速提升。[全文]
-
面对西方种族主义制裁,人民币将是重要“抓手”
中国和俄罗斯对于巨额外储的风险已经算是有所防备了,但是讲再多道理,都不如这次美欧的制裁动作教育意义大,发展中国家对于西方金融体系的信心大受冲击。而中国迎来了重大机遇期。[全文]
-
三月数据“独家”逆袭,中国出口到底强在哪?
从趋势来看,一季度中国出口是一个“全球商家在中国找赚钱机会”的故事,而非“产业链迁出中国”的故事。中国制造业产品覆盖极广,除了塑料制品等王牌出口项目,还有正在世界各地高歌猛进的电动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新三样”。3月逆袭不仅击败唱衰预期,还体现了历史性转折。[全文]
-
对中国逆差大增,韩国企业好日子到头了?
同样以制造业为发展核心,中国何以顺差巨大一再攀高?韩国为何转为逆差?原因不在看上去很美的高科技领域,而是不起眼的中低科技领域。韩国放弃了,中国没放弃,实际利润不低。[全文]
-
2020-2022这三年后,中国企业面对了什么样的新世界?
美国加息让别国汇率GDP受压,扩大了名义GDP的领先优势。高盛等机构将中国汇率GDP赶超美国的时间点从2028年推迟至2035年,一些机构试探性地提出“中国GDP永远超不过美国”。[全文]
-
ChatGPT引爆又一波AI热潮,什么人需要恐慌?
对于AI,哲学上我们仍要“祛魅”,但是在实际社会经济运行层面,可以对其应用前景展开想象。可以断定,从客服代表到新闻写稿,许多人的工作可能被机器取代。如果你还无动于衷,事实上,本文开头四段就是笔者让ChatGPT写的。[全文]
-
为什么中国人总说“没钱消费”?
分配制度改革等“软”环境建设,我们有很多还没有动用的“大招”,之前没拿出来的是因为更注重发展基建、产业链、科技等打基础的重要任务。2023年到了拿出大招的时候了。[全文]
-
核酸检测公司该不该上市?
全国多地民众生活仍受疫情困扰,其他许多领域的企业经营大受影响。在此情况下,倘若核酸检测公司成功上市、股东套现割韭菜,舆论将难以接受,甚至会出离愤怒。[全文]
-
供销社对中国农业的作用,有些人并没有意识到
有些人甚至说起回归计划经济、重建国营食堂,这就是过度引申了。供销社系统即使在社区内依靠强大的供应链,建起一些便利店、小区食堂,那也只是中国整个庞大市场经济系统的补充,需要参与市场竞争,绝不可能垄断排他。实际上社会也并不担心,只是好奇看热闹式地提出一些想法。[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