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尔:吸猴脑,吃螺蛳?5000年前的中国人怎么实现吃肉自由?
最后更新: 2023-03-07 11:18:14【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保尔】
近期,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点项目进展工作会。其中,云南晋宁古城村遗址的一项发现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兴趣——倒不是这里发现了重要的青铜器或王侯墓葬,而是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商周时期古人吃完留下的厚达数米的螺蛳壳。
消息一经传出,无论是火爆螺蛳肉的爱好者,还是广西螺蛳粉的追捧者,顿时都来了兴趣,仿佛在味蕾中找到了与先民的共鸣。这种古今联系当然只是玩笑,但几千年前的人们如何饮食,确实是一个既有趣又严肃,并且需要考古证据与想象力的话题。
先秦古人吃什么
谈起古人的饮食,首先要讲的自然是他们吃什么。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漫长的先秦时期极少有可信的文献资料,所以考古发现尤为重要。
在南方,河姆渡遗址中已经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稻米,表明在距今七千年前,先民就已经开始培育、种植水稻作为主要食品。在时段更晚的良渚文化区内,各种与水稻有关的发现更是层出不穷。比如金坛三星村遗址发现了颗粒鲜明的炭化稻粒,吴县草鞋山遗址发现了人工开垦、修治的稻田遗址,宁波慈湖遗址发现了用于给水稻脱壳的陶质研磨器,钱山漾遗址更是出土了成堆的稻谷。由此可以肯定,早在五千年前,稻米就是农业种植的主要作物,也必然是主要的食物。
《史记》记载,古代江南人“饭稻羹鱼”,就“饭稻”而言显然不假。是否还有以鱼类为代表的副食品呢?还要看考古的发现。
在河姆渡出土的动物遗骨中,水生动物确实占有了相当大的比例。据考古报告介绍,河姆渡遗址中的许多烹饪里都有龟、鳖、蚌、鱼等动物的遗骸,灰坑中更是有难以计数的鱼骨、龟壳、鳖甲。在一次考古清理中,人们就数出了超过1500个龟类个体。
这么看来,从良渚的鱼鳖到云南的螺蛳,似乎先民都颇有些“美食心得”,懂得品味河鲜。其实,这种判断完全是基于当代生活经验的错觉。只有不被饥饿困扰的人,才会琢磨美食的滋味。
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在良渚先民的饮食结构中,肉类占比其实并不高,人们的大部分能量来自于植物。偶尔有肉类的补充,先民也会优先选择“吃得过瘾”的陆地动物,这一点从祭祀的选择中就可以看出。在良渚,鱼鳖等水生动物固然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但吃得并不讲究,大概率只是为了摄入蛋白质。至于新近发现的“云南螺蛳”,虽然考古工作者还没有进一步的解释,但可以推测,这些螺蛳应该也是先民获取动物蛋白的途径,至于做火爆螺蛳、螺丝粉,估计先民们既没有这个心思,也没这个能力。
考古发现的螺狮壳
在河姆渡发现的动物遗骸中,最引人注意的其实并非鱼鳖,而是有别于野猪的猪,在后来的河姆渡考古发掘中,还找到了圈养家畜的证据。这说明在河姆渡时期,先民就已经人工养猪作为肉食。但是,河姆渡时期的养猪规模非常有限,无法稳定、大量供给饮食。据统计,整个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遗骨以鹿科等野生动物的比例最大,是猪的好几倍。虽然先民已经有了人工圈养的家畜,但其肉食来源还是以野外捕猎为主。河姆渡先民还有一些偏门的饮食取向,比如遗址中出土了不少猴头骨,从头骨的破碎情况分析,很有可能在七千年前,人们就已经有了吸食猴脑的吃法。
进入良渚文化早期,家畜的占比开始显著上升,在苏州龙南遗址、上海闵行马桥遗址中,以猪、狗为代表的家畜占比显著提升,都超过了六成。随着良渚文化的持续发展,家畜在饮食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到良渚后期,人工圈养的家猪已经成了最主要的肉食来源。
在北方,与良渚处在同一时期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许多关于饮食的痕迹。
与当今“北面南米”的饮食习惯不同,小麦其实是外来物种,大约距今五千年前,河西走廊地区才出现了种植小麦的痕迹。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的农作物主要是稻和粟,另有少量的黍、大麦、小麦和大豆。鱼类遗骸同样见于仰韶、大汶口以及北方各处的龙山文化遗存中。而且与南方相似,北方饲养的家畜也有猪、狗、羊、鸡,并且通过捕猎补充肉食。
在仰韶文化北首岭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不仅发现了完整的鸡,还有四十余枚獐牙,显然是捕猎的结果。另一处元君庙墓葬中有家养的猪和捕猎的鹿,还有完整的鸟类骨骼。在仰韶文化遗址中,体肥毛厚的竹鼠也留痕了。显然,无论家养、野生,还是飞禽、走兽,只要能抓得到、能吃得下,先民都不会放过。
值得一提的是,在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可能就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技术,并且制作了相应的器物。良渚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酒器。这说明当时的先民已经具备了深度加工食品,进一步制作饮料的能力。
总体上说,在五、六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原始贵族们应该已经实现了“酒肉自由”。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女性,被低估的职场生长力
2023-03-07 10:00 -
刘元春:民间投资低迷,有三大原因
2023-03-07 09:50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 -
刘元春:消费投资哪个重要?
2023-03-07 09:50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 -
罗思义:为什么美国经济刺激计划成了一场“全球灾难”?
2023-03-07 09:50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 -
罗思义:为经济复苏“开药方”,中国的这个决定性优势不能忽视
2023-03-07 09:50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 -
大卫·戈德曼:美国这么做,会让全球出现两条芯片供应链
2023-03-07 09:50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 -
大卫·戈德曼:美国试图与中国“脱钩”的想法十分愚蠢
2023-03-07 09:50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 -
大卫·戈德曼:美国可以尽情说中国坏话,东南亚没人听
2023-03-07 09:50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 -
管涛:全球央行“狂囤”黄金,金价会不会大涨?
2023-03-07 09:50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 -
管涛:美联储加息何时休,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2023-03-07 09:50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 -
有人问:过去技术企业“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现在怎么办?
2023-03-07 08:22 -
老人称申请退还跟团游定金被告知等三年,涉事旅行社屡遭投诉
2023-03-07 07:37 观网财经-消费 -
全国人大财经委依法开展2023年计划、预算审查工作
2023-03-07 07:17 2023两会 -
“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院士逝世,享年84岁
2023-03-06 23:14 -
中央网信办:多家平台近一周累计拦截涉网暴违法违规信息401万余条
2023-03-06 21:05 网络战线 -
周桐宇代表:建议出台支持数字企业“出海”的国内监管政策
2023-03-06 20:56 观网财经-宏观 -
专访政协委员郭御风:国产CPU多条路线前进,未来应如何发展?
2023-03-06 20:12 观网财经-科创 -
受实体清单影响,浪潮信息再跌停、成交额超百亿
2023-03-06 16:53 观网财经-科创 -
宣传员工“饿出胃病”“18年从未请假”? 云科电子回应
2023-03-06 15:35 -
ofo因15万行政处罚案件被限制消费
2023-03-06 12:30 观网财经-消费
相关推荐 -
美官员到访商讨战后加沙治理,他说:希望哈马斯加入 评论 11美国投下唯一反对票,中方:极大的失望 评论 301世界如此混乱,出路在哪里?他们提到同一个词 评论 93“全球首艘”,在沪交付! 评论 114最新闻 Hot
-
“美官员到访商讨战后加沙治理”,巴总理:希望哈马斯加入
-
加沙高校又有学者遇难,曾将哈马斯突袭比作“华沙犹太人起义”
-
俄沙“振臂一呼”:所有OPEC+国家都应加入
-
这个时候,美国和圭亚那举行联合空中演习
-
他敦促国会赶紧“打钱”,“中国正在太平洋伺机而动”
-
丹麦通过法律:焚烧古兰经违法
-
“西方主导的不公正国际秩序应当终结”
-
美使馆人员行贿窃取情报,被西班牙驱逐
-
韩国与荷兰将强化芯片同盟,“与中美有关”
-
委内瑞拉公投后,圭亚那:已与美国、巴西等国商讨
-
“美国不断军援下,加沙被炸7周堪比二战末期德国”
-
“欧洲的保护主义者会利用他”
-
德国这州规定:想获得公民身份“不能反犹”
-
“新加坡和中国将30天互免签证”
-
伊朗宣布“发射成功”:2029年前要把宇航员送入太空
-
“请安理会行动…”以色列:辞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