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教士的困惑:如何把中国变成基督教世界的一部分?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历史纪年太长了,欧洲人发现,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诺亚方舟的大洪水之前。这下麻烦可就大了,如果中国人的历史是真的,那大洪水就是假的,进而推之,《圣经》的权威性也会受到质疑。[全文]
-
整治民间宗教暗网,雍正高明在哪里?
在康熙、雍正年间,罗教遭到了官方反复打击,特别是李卫的惩治下,运河沿线的罗教组织遭受重创。不过,雍正朝并没有对罗教赶尽杀绝,而是在剪除其主干力量后,有选择性地加以利用。罗教修建的庵堂被改造为官府视野下的地方公所,仍然供水手居住。[全文]
-
登上《国家宝藏》的王贞仪,是当时“才女”无奈的缩影
明清时期才女辈出,突出表现在女性作家群体的骤增。根据当代学者的统计,曾留下过著作的女作家,从秦汉到南北朝共有33人,唐五代共有22人,两宋辽金46人,元代16人,明代则有二百余人,清代更是超过了三千六百人。[全文]
-
朝贡,只是明朝在赔本赚吆喝吗?
人们审视朝贡体系,很容易产生嘲讽的情绪,认为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梦境,而以中国为中心,建立一套国际秩序更是不自量力的幻想。同样是以某一国为中心,殖民时代的“日不落帝国”与霸权主义世界观下的美国,却很少受到人们的嘲笑与蔑视。[全文]
-
汉服窃取了韩服的设计?某些人的反“事大”情怀又来了
近日,一则有关汉服和韩服的社会文化新闻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韩国人说中国人窃取了韩服的设计,汉服实际起源于韩服。其实,这一类“什么都是韩国的”新闻,早已见怪不怪,以至于有这样的段子:“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韩国人的。”[全文]
-
明朝的人口统计,为何如此离谱?
清朝建立后,接收了明代的黄册,发现明末的数据完全没有参考价值。甚至于崇祯年间黄册上的人户姓名居然和洪武年间的一模一样。最神奇的是,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清朝人居然找到了崇祯二十四年的黄册。[全文]
-
明清易代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真有那么大?
或许有人会说,明朝若是有精兵强将,照样可以稳住形势。很可惜,明朝没有,至少崇祯年间没有。明朝有三千多份原始档案存留于世,其中绝大部分是崇祯年间的兵部档案。如果哪位喜欢明朝的朋友感兴趣,看一看其中的战报档案,很可能轻则气闷,重则胸痛。[全文]
-
我们在新疆看到了大一统,有人却只在琢磨民族自决
中国边疆研究的出发点照理应该是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出发,国内研究更加关注中央对边地的控制与治理。而在西方世界,边疆意味着民族意识的觉醒,比如巴尔干半岛的新生国家就是典型。西方视野下的边疆,天然的带有反中央、反统一,而且倾向民族独立的因素。[全文]
-
靠学“格格步”弘扬民族文化,不怕崴了脚嘛……
大清王朝可是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不仅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文字史料,还有图片,甚至是影像。在网络中,不需要费太大的力气,就可以找到晚清满族女子的视频,手舞足蹈、仪态万千的“格格步”是否真的存在于历史中,还是清宫戏的发明创造?答案不言自明。[全文]
-
美医学期刊封面印清朝官服,这是赤裸裸的针对
最近,在一本具有权威官方性质的美国医学期刊封面,使用了清朝三品武官的补子图案。这并非是为中国传统文化做宣传,而是通过这个图案,描述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在当前的环境下,毫无疑问,这又是个影射“中国病毒”的操作。[全文]
-
“猪龙”脸很奇异?在明朝还有人想长这样呢
今天您可能会嫌弃朱元璋的异相,但这幅长相放在明朝,可绝对不丑,有的是人想长成他这样子呢。比如成化年间,有个叫侯得权的游方僧,就是因为有人夸他面有异相,居然便煽动造反。还有正德年间宁夏安化王朱寘鐇叛乱,也与术士说他相貌奇伟有关。[全文]
-
这部带着“哈佛光环”的中华帝国史,究竟什么水平?
这套书刻意轻视主流历史文献,似乎是尽可能避免引证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四位作者更乐于从文学作品、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甚至山水画作中获得资料,发现证据。主编卜正明编写的元明卷,就被不留情面的读者批评为“志怪小说大集合”。[全文]
-
游学哈佛,被欧美学生的中国历史观惊到了
哈佛大学图书馆购买了主要的中文数据库,比国内许多高校的电子资源还要齐全,老一辈的汉学专家,如孔飞力教授也非常重视中国同行的研究。然而时至今日,年轻博士生们对中国学界的认识,依旧停留在孔飞力教授时代的水平,这无论如何是难以理解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