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数个世纪的辩论:中国的基督徒能否祭祖?
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也促进了中西方交流,但在宗教方面,他们的目的不是“适应”中国文化,而是换一个方式改造中国人。[全文]
-
“乡贤”二字为何这么戳人?
谁能当“乡贤”?人民群众如何约束监督“乡贤”及其所在的家族或宗族?如何杜绝部分黑恶势力打着“乡贤”的旗号在地方为非作歹?这些问题显然是要慎重考虑和解决的。[全文]
-
韩服有多少位“师傅”?
今天人们讲到韩服的起源,经常会从李朝说起。但就名称而言,韩服最早只能追溯到1897年成立的大韩帝国。毕竟先要有国名,才能有服饰之名。[全文]
-
晚清四大名臣,为何今天张之洞粉丝最少?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张之洞并不是这些事件中的唯一重要人物。汉冶萍公司是盛宣怀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粤汉铁路贯通时张之洞早已作古,意义非凡的废除科举也被袁世凯摘了桃子。[全文]
-
外媒想替中国男人谋“审美自由”,还得多读史书
中国人整顿乱象,却偏偏有人要说闲话。针对相关动态,某些作者在海外发文批评:这是“中国政府的文化战争”,“讨伐非传统的男子气概是威权主义的表现”。[全文]
-
清人塑造了三百年前的“眯眯眼”审美?
与其总是借“眯眯眼”、“塌塌鼻”打造“多元审美”的道德优越感,亦或是借“眯眯眼警告”造势、制造舆论撕裂,倒真的不如稍微花点心思,多找几幅拍卖价格高的古代画作看一看,仔细翻译翻译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文化”。[全文]
-
史景迁写中国历史,高明在哪里?
对于自己在学术上的弱点,史景迁并不完全避讳,他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到,学习中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那么问题来了,一个看起来存在明显弱点的学者,为什么著作还会如此畅销?[全文]
-
西方为什么一边妖魔化蒙古人,一边崇拜元朝?
自从蒙古人从天而降,与欧洲打上交道以来,尽管印象深刻,但欧洲人视野里的蒙古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混杂一起,很容易产生了迷幻的故事情节。作为蒙古人建立的帝国,元朝更是套上了神秘的色彩。[全文]
-
“仰韶文化西来说”是如何终结的?
这场由安特生引发的,有关“西来”的学术讨论,其结果不止关乎中国,考古研究显示,在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史前时代各有文明,存在明显的差异,最终各自形成了灿烂的文化。硬要说中华文化“西来”,是可笑的。说西方文化“东出”,也是毫无道理的。[全文]
-
中国为何形成长达百年的男性美妆风潮
自东汉以来,一个人想要进入官场,名人品题往往必不可少。为了让操控舆论的美妆达人“一见便识”,给自己写几句好评语,许多年轻人都很重视自己的容貌外表,化妆也就成了必备技能。[全文]
-
新疆哈萨克族运动员为国争光,摔打了谁的谬论?
人口的流动与波动,最能反应人民的生活水平与人权状况。据统计,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哈萨克人口大约为44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哈萨克族人口超过146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了加拿大全国的原住民人口。[全文]
-
“帝国坟场论”也能碰中国历史的瓷?
怛罗斯之战是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首次,也是唯一一次交锋,故而受到很多人的关注,经常被用作证明唐朝在中亚失败,甚至堕入“帝国坟场”的标志。然而,这场战争果真这么重要吗?怛罗斯之战的影响主要在于文化方面……[全文]
-
中国的“华夷之辩”和西方的文明等级论是一回事儿?
如果长时段对比东西方世界,“华夷之辩”构造的等级世界显然比西方更为成功。借由“以夏变夷”的通道,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延续,而且发展壮大。相较之下,罗马帝国既不能“驱逐蛮族”,也不能“用罗变蛮”,曾经辉煌的罗马帝国,最终被蛮族吞噬,欧洲也进入了无论如何都并不光明的中世纪。[全文]
-
故宫排水系统这么牛,怎么就没有人复制?
郑州距离黄河很近,还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所在地,但属于淮河流域。排泄洪水,关键在于提高河道密度、增加行洪断面。郑州城区的河道不算太少,但泄洪压力主要由贾鲁河承担。贾鲁河只是淮河支流的支流,其承载的水量显然不能和大江大河比拟。雨停之后,水往哪排,怎么才能尽快排出去,是重要问题。[全文]
-
谈清朝边疆治理,切忌在陷阱里比嗓门
有一种论调,将清朝的一切历史经验都与满洲贵族挂钩,进而予以评判,这显然是很不客观的。在平定准格尔的战争中,清朝大军中既有满洲八旗,也有绿营汉军,还有相当数量的蒙古骑兵。比如在著名的昭莫多之战,孙思克统率的绿旗汉军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文]
-
清代的西藏治理,可以用一个词概括
雍正之后,乾隆皇帝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了驻藏大臣、达赖、班禅平等的地位,还制定了“金瓶掣签”的制度,体现了朝廷对于效忠清朝、服从管理的宗教势力施行公平的怀柔政策。但对于胡作非为,胆敢里通外国的宗教头目,乾隆皇帝更有雷霆手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