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显坤:高铁+城市网络,中国在走一条全新的城镇化道路
关键字: 中国城市群规划美国城市群东京都市圈中国高铁城市化高铁+城市网络:中国在走一条全新的城镇化道路又是一年“两会”时,我们来讨论中国城镇化的下一程——新型城镇化、国家中心城市、一线城市房价、高铁网建设,它们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似乎有意无意间,中国走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城镇化道路?
北京上海,正在关上的门
我要上车!
北京、上海的年轻人,过去的一年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个变化——在这两城市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了。
控制人口流入、疏解人口,已经成为两个城市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上海常住人口在2016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北京的动作更大一些,“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控人”……
当然,近一整年的房价暴涨,甚至比政府的人口调控更有效,直接粗暴地设置了对大多数人高不可攀的安家门槛。
高房价与人口限制相辅相成,拦住了人们移居北上之梦。
北京五区公布人口上限 图片来源:新京报
中国当前如此力度的城市人口调控,可以说历史上、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那么,为什么一线城市要限制人口流入?
少了新鲜血液补充的北京上海,还怎么去和其他的世界城市比拼厮杀?
这么下去,年轻人该去哪里好呢?
对于这些问题,我最初也非常困惑,然而现在,我对当前的中国城市化格局有了新的理解:
在高铁的作用下,或许中国在走上一条全新的城市化道路——
发展城市群 + 构建全国尺度的城市网络。
路线之争:大城市 vs 小城镇
整个故事,要从中国城市化的路线之争说起。
第一条路线,是发展大城市,这一派以经济学家为主。
城市越大越好,这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从经济学角度,可以从“就业乘数”、“规模效应”、“产业链”、“正外部性最大化”、“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供给”等等方面,论证大城市的好处,参见《城市的胜利》《大国大城》等书(《城市化的暗面》)。
基于这样的观点,大多数城市管理者都希望看到纳税的市民增加。不少专家担忧北京上海的自我设限,影响未来的城市竞争力。例如正在进行的两会中,蔡继明委员就提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未饱和,无需设上限”。
第二条路线,是发展小城镇,这一派以社会学家为主。
这一派扎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对三农问题有深刻的理解,认为遍地开花的小城镇更符合中国国情。相对的,对大城市抱着一种警惕的姿态,担忧大城市化带来的各类城市病、资源承载力限制、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
向左走,向右走 图片来源:几米
现在的我们,并不比两派的前辈们聪明,但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得到稍微公允的态度:两种路线都有可取之处,也都不完全正确。
大城市路线支持者主要是基于西方国家经验,但是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走过了上百年、几代人的时间,而中国城市化在几十年、一两代人内就将完成大半,带来的社会剧烈变迁、贫富差距、移民问题、就业问题都不是轻易能解决的。
小城镇路线是基于对沿海地区的调研(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然而这些小城镇的发展并不仅因为它们小,而更是因为它们的地理条件优越、民风开放。中西部、东北小城镇大多处于衰亡之中……并不是全国的小城镇都有条件在市场经济下发展壮大。
多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在两种路线当中摇摆,既曾经非常激进地赶城市居民下乡,也曾经毫不拒绝全国人民来北上广买房炒房。
那么,现在北京上海的选择,意味着中国又开始走小城镇路线了吗?
不,中国已经选择了路线——既不是发展超大城市,也不是发展小城镇,而是发展城市群。
- 原标题:高铁+城市网络:中国在走一条全新的城镇化道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李泠
-
台军方称:今仍有11架次解放军军机穿越“海峡中线” 评论 129立陶宛官员率团窜台,外交部:中方将坚决回击 评论 816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值破两千亿,义乌静默期还好吗? 评论 79美商务部长称佩洛西窜台后,对华关税这事复杂了 评论 355特朗普拒答“财务欺诈”调查:FBI搜家是大阴谋 评论 291最新闻 Hot
-
解放军台海演训,背后军事逻辑是什么?
-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发表!
-
山东临沭开展核酸检测“大比武”?当地回应
-
斐济纪念钞请了中国“财神爷”,有人又紧张了
-
美方称“中方惩罚全世界”,秦刚:美国代表不了全世界
-
阿迪达斯CEO承认:在中国犯了错误
-
拜登抱病签署2800亿美元“芯片法案”,与中国竞争
-
佩洛西接受采访夸“中国自由”?自家官网改了
-
哥伦比亚突然亮出“反殖民之剑”,西班牙国王不起身鼓掌
-
巴西出现多起袭击猴子事件,世卫:猴痘不怪猴子
-
她回国后首次采访:窜台是遵循了总统的亚太政策
-
美媒发现亚太盟友集体沉默:佩洛西这次做得太过火
-
美国再向柬埔寨归还30件被盗文物
-
美海军证实:上月一架F-18被大风刮进地中海,刚捞回
-
细节披露,美媒:中情局正将矛头从反恐转移到针对中国
-
美国学者:这就是“新常态”,中国再遭挑衅反应必定更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