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洋:我们总是喜欢检讨“大而不强”,其实大本身就是强
【导读】 如何看待中国的制造业规模?中国“内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经济的未来该何去何从?2024年9月10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姚洋在2024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分享了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以下为演讲全文。
姚洋:
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我首先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世界没有和中国脱钩,事实上,中国占全世界的贸易份额在过去几年里不仅没有下降,而且还有很大的上升。
中国的GDP大概占全球的17%,贸易额占14%以上,而美国只占到10%左右。去年全球贸易总额下降,中国也有所下降,但是今年中国的出口又回来了。为什么中国的出口还那么受欢迎?就是因为我们有成本优势。
中国的成本优势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主要取决于我们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及其完整性。我们总是喜欢自我检讨,说我们这个大而不强,那个大而不强,其实大本身就是强。因为只有规模足够大,体系才能完整,成本也才能降下来。当然,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技术也很重要,比如中国的物流成本之所以能不断下降,就是因为AI技术在不断进步。
2024年3月4日,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右)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称,全国两会上设定的目标会带动政策走向、释放明确信号、管理改善预期。东方IC
中国制造业规模有多大?如果从增加值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制造业占到世界的30%,从2010年到2020年,我们的份额上涨了11个百分点,那么谁在下降?不是美国,而是日本和欧洲国家。
顺便说一下,大家不要担心印度会超过中国,中国的出口是2.8万亿美元,印度大概只有六七千亿美元,还不到中国的零头,而且印度对中国的贸易赤字是2,000亿美元。
经常有人会说现在的中国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因为长期来看中国老龄化在加深,短期来看我们的需求不足,和日本90年代比较像。但我觉得这种比喻是不对的,如果要对比,也应该和上世纪70年代末的日本相比,意思就是日本曾经经历的,中国都在重新经历。尽管我们经常说这是中国特色,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一点也不特殊,基本上是把日本在战后走过的路重走了一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有一个大转型,一方面是需求从国外转向国内,另一方面是转向创新经济。上点年纪的人应该都会记得上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前半期,大概除了个人计算机之外,几乎所有的新产品都来自日本。
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的行业都领先世界,电动汽车、新能源产品就不用说了。即便在AI领域,中国也是领先世界的。中国缺少的就是最高端的那一点点东西,但如果从应用的角度来说,中国远远领先世界。
我们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度实际上并没有下降,表面上看中美的直接贸易量下降了,但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没有下降,仍然占到40%左右。这个世界尽管可以制造一些国际紧张形势,但是我相信只要没有战争,经济逻辑仍然是第一位。
接下来想和大家聊聊企业出海。
2024年9月10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姚洋在2024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的演讲
毫无疑问,出海已经成了一个趋势。当年美国和日本都是在海外再造了一个美国和日本,不出意外的话,中国也必须在海外再造一个中国,所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际上,中国企业出海带来的是双赢。比如说我们和东盟之间,过去我们从原料生产国进口原料,从亚洲的发达经济体进口一些中间产品,然后组装一下卖到欧美去。现在产业升级,很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都转移到东南亚去了,我们的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出口更高级的中间产品。我们和东南亚的互补关系就是一种双赢。
现在我们老说“内卷”,其实中国的“内卷”一点也不特殊。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也产能过剩,为什么当时日本大举进军海外?就是因为国内的市场容量小了,但投资又很多,只能转向海外。
中国企业“卷”,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钱太多。但我们对创新的支持还不够,还要花更多的资金到创投去,通过创投窗口把钱用掉,这是解决内卷的一个方案。
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能源转型,发展中国家要发展,不能再走化石能源那条老路。相对来说,中国的产能更好,可以帮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能源转型,为世界减排贡献力量。
美国和欧洲都想再工业化,然而美国想要靠自己的力量独自完成再工业化,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欧美如果想实现再工业化,必须对中国的投资打开大门。事实上,中国不仅产能巨大,而且在很多方面的技术也已经超越发达国家了,对此,发达国家也要适应。
总结一下,中国是自由贸易的旗手,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做出了新的承诺,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中国已经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承诺。中国也希望其他国家在世界舞台上能够维护全球化所取得的成绩,维护我们现有的自由贸易与自由投资框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郑乐欢 
-
“贝碧嘉”加强为台风级,江浙沪部分地区将有大暴雨
2024-09-15 07:08 极端天气 -
台风“摩羯”过后,海南文昌的配电网几乎要重建
2024-09-14 21:56 极端天气 -
首份国务院政府债务管理报告,有何看点
2024-09-14 21:43 地方债 -
六位外国军事高官,这样看中国
2024-09-14 21:13 -
三甲院长、书记,接连被查
2024-09-14 20:03 廉政风暴 -
国务院决定于2025年开展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
2024-09-14 19:57 -
今年前8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31.5%,商务部回应
2024-09-14 19:41 中国经济 -
赵嘉鸣:厚积澎湃之势,发改革奋进之强音
2024-09-14 19:23 -
76岁的他,赤脚跪地谢罪
2024-09-14 17:15 中日关系 -
湖南:88名公职人员被追责问责
2024-09-14 17:15 基层治理 -
习近平:坚定“四个自信”继续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
2024-09-14 17:02 -
足球运动专业来了!有这些高校开设
2024-09-14 16:42 中西教育 -
解放军尚未完全具备全面攻台能力?国防部:可笑
2024-09-14 16:15 两岸关系 -
陆军原副司令员邓志平被罢免人大代表职务
2024-09-14 15:23 -
保安持械殴打家长,家长倒地头破血流,官方通报
2024-09-14 14:38 -
台风“贝碧嘉”路径再北调,将在台州到启东一带沿海登陆
2024-09-14 14:07 极端天气 -
“北京香山论坛这场会议,富有挑战性”
2024-09-14 14:03 -
阿里通义将发布视频生成大模型,预约页面已上线
2024-09-14 13:49 -
“新教材全面增加了距今万年以来的考古遗址”
2024-09-14 12:41 中西教育 -
两艘德舰过航台湾海峡,东部战区:全程跟监警戒
2024-09-14 11:31 台湾
相关推荐 -
美俄通话,“乌克兰在菜单上” 评论 11“谈了2小时28分,美俄领导人史上最长通话” 评论 112“整个欧洲,瑟瑟发抖” 评论 168“中方在最后一刻续了,但美国牛肉还要等” 评论 129“中国发现NASA反应堆缺陷,探月竞赛天平倾斜了” 评论 157最新闻 Hot
-
美俄通话,“乌克兰在菜单上”
-
普京没同意停火30天,特朗普回应
-
美财长夸口:美国梦不能光靠买便宜中国货
-
72小时内,胡塞第4次攻击美航母
-
“谈了2小时28分,美俄领导人史上最长通话”
-
俄军:为破坏俄美领导人通话,乌军对俄别尔哥罗德州发动袭击
-
是否邀请美代表出席胜利日阅兵?俄外交部回应
-
“整个欧洲,瑟瑟发抖”
-
“特朗普与普京迎来‘雅尔塔时刻’?”
-
白俄罗斯以间谍罪判处一名日本男子7年监禁
-
被特朗普威胁要承担“可怕”后果,伊朗强硬回怼
-
与前殖民者“切断关系”,尼日尔和布基纳法索退出了
-
“中方在最后一刻续了,但美国牛肉还要等”
-
“欧盟的8000亿欧元计划或让赤字爆炸,这个代价希腊熟”
-
“中国发现NASA反应堆缺陷,探月竞赛天平倾斜了”
-
特朗普关税无力阻挡?“中国车拥有我想要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