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多读一年书收入提高10%,“孔乙己长衫”真的是束缚吗?
我们的企业现在都急功近利,普遍要求实习经历,恨不得大学生来了之后就上手能用了。这样就把压力往下层层传递,搞得学生只好再去读研。[全文]
-
有本成功预测美国危机的书,彻底打破我的历史观
书中还推测说,美国从2005年到2025年的这个小周期将以什么方式结束?要么是内战,要么是跟外敌打一仗,然后再创造一个新历史。这本书把我关于历史线性进步,尤其是直线式进步的观念彻底打破……[全文]
-
中国创新不必走美国老路,也可以学学日本和德国
我们有适合从0到1创新的地方,深圳、杭州、苏州都有潜力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但是绝大多数地方还是做从1到N的创新。即便整个世界都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也还是要有人生产钢铁、轮船,这是我们的优势,不应该丢掉。[全文]
-
制度没变,为什么民企感受不到温暖?
民营企业最后“理性”思考的结果,就是引进国有资本寻求政策保护。所以,现在的混合所有制是双向的。一方面民营资本在进入国企,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希望引入国营资本,戴上“红帽子”,这值得深思。中国经济要想发展,民营企业必须大力发展。我觉得这个问题到了解决的时候。[全文]
-
北大农村学生越来越少,教育如何促进阶层流动?
当前社会的人如果不通过接受教育的途径,基本不可能从一个阶层上升到另一个阶层。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支撑教育的资源都会影响下一代。这就需要社会和政府来为他们做一些事情。但是现在的政策没有做到把教育资源公平分配,还是完全以成绩为分配标准。[全文]
-
共同富裕离不开教育公平,城乡差距亟需缩小
现在的北大学生中,父母双方都是农民的比例已经非常低。我每次上大课时都要做个小调查,满足上述条件的学生占比在1%~2%。当然,这限于我教学的班级,可能有标本偏差。然而在我上学的20世纪80年代,这一占比能达到1/3。[全文]
-
老百姓对疫情还有恐惧心理,政府要负起责任来
还是鼓励大家坚持住,不要倒在黎明之前。相信2023年中国经济一定会向好,做企业的不要在悲观情绪中退却了,要坚持到2023年春暖花开时。普通人当下最重要的事是做好疫情防护,顺利渡过这第一波比较猛烈的疫情。[全文]
-
我为什么主张给老百姓发钱?
为什么政府更愿意去搞投资,而不是发钱给老百姓消费?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造高铁最终目的是为了老百姓出行更方便,这其实就是一种公共用品消费的升级,那么发钱给老百姓直接消费为什么不行?[全文]
-
低端产业转移到东南亚,但有一项不会
越南替代中国,这完全是一个神话,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今天刚看了一下数据,越南的出口量大概是3600亿美元,中国2021年的出口量已经3.3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超过了6万亿美元。[全文]
-
中国经济的韧性
事实上,中国非但没有跟世界脱钩,世界对中国的依赖度反而在增加。很多人担心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但我并没有看到冲突对中国有多大影响。欧洲想要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只能多挖煤,但挖煤不可持续,因为气候变化是欧洲最重要的一个议题,下一步必须多用太阳能、风能。设备从哪来?中国。[全文]
-
同意取消预售制,但有两个条件
取消预售制不应该一蹴而就,更不能以国家的强力政策,比如说“三条红线”来卡,而是应该给房地产企业和银行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这个时间可能需要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银行和房地产企业要配合起来才能做到。[全文]
-
下半年经济,如何强势反弹?
从去年下半年一直到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为什么快速放缓,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奥密克戎的影响,二是房地产行业的冲击。如果下半年能在这两方面有所行动,全年经济增速达到5.5%的目标仍是可期的。[全文]
-
重启国内消费,应该给低收入群体直接发现金
政府应该给低收入群体直接发现金,那些受到疫情影响、收入降低、失去了工作的人也可以直接发现金,这些钱限定用途,并且限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这样大家会很快把钱花掉,消费就能立即启动起来。[全文]
-
“农村孩子上了差的大学,还要被学费再次惩罚”
我上大课的时候总要问,哪位同学的双亲都是农民?300人的大课,大概只有两三个同学举手。不仅如此,北大学费25年没涨过,但三本大学学费有些高到8万块一年。谁在上三本?大多是农村孩子。这对农村家庭是一个双重惩罚机制……[全文]
-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我还是坚持给老百姓发数字现金的建议
我个人觉得,把着力点放在供给侧这种思路要重新思考,因为我们整个全国的产能是过剩的,生产的东西没人买,我们现在还想让企业多生产,这是不可能的。需求投资上不去,出口贡献是有限的,你还得靠国内需求,国内的消费。[全文]
-
为什么我主张十年义务教育?
公务员报考也不应该限制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很多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大专生完全能够胜任。我认为职业教育改革不要去搞类似于普通教育这样的平行体系,这样反而固化了上升通道,降低了社会活力。[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