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洋:中国经济的韧性
最后更新: 2022-09-30 07:32:15【导读】 2022年9月13日,北大国发院公开课暨中关村创新合伙人-独角兽企业党建与发展论坛举办,邀请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院长、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南南学院执行院长姚洋带来专题分享。本文根据姚洋教授演讲内容整理。观察者网经作者授权转载。
【演讲/姚洋】
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经济的韧性”,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看法,也分享我对短期挑战的理解和应对建议。讲这个主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我们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但我们的企业、尤其是做创新的企业,一定要有长远眼光。
一、中国经济中长期的韧性
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态势抱有信心。我们的经济虽然短期挑战巨大,但我相信,这些挑战可以克服。根据观察,中国经济在过去四十年里呈现出十年为期的周期性变化,所以,经济有起落是正常现象,不要把短期变化当作长期趋势。
1980年代是增长比较快的时期,农村改革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速度快的原因也和当时的基础较薄弱、起点低有关。
1990年代是调整期,我们进行了城市改革,包括那些奠定中国经济基础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分税制、加入世贸组织等,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今天回望过去,北京的变化就很典型。北京的主要变化发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这二十年。例如,我们现在所在的中关村,二十年前很多地方还是稻田。很多人印象中四环建成已经很多年了,其实开通于2002年,并不久远。80、90年代的改革奠定了我们经济增长的基础。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经济实现超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加入WTO和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出口从2001到2008年短短七年增长5倍,速度极快。现在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财富实际上都积累于那十年。
2010年以来的这十年又是一个调整期。但和1990年代的调整不同,1990年代主要是搞改革,过去这十年主要是调经济结构。
我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事情,不能总是旧事重提。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研究中国经济多年,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改革在1990年代都已经完成,现在提出的所谓“改革”其实本质是“经济政策”,因为改革是要动制度。
过去十年有个非常大的转变,从外延式的扩张转向创新驱动。本世纪头十年,基本上中国生产什么产品都能卖出去,因为国际市场几乎无限大,国内市场也在增长;但过去十年的情况有变,政府在推动去产能、去杠杆,企业自己也在转变。过去十年成长起来的大企业多为高科技企业,不少传统企业过去十年也转向硬科技。
以前总说我们的企业没有掌握行业标准,因此被外国“欺负”。我们怎么去掌握标准?不是自己想去制定一个国际标准,那个标准就为你所用。只有自己强大,在世界上成为行业“领头羊”才能让其他国家遵循你的标准。
过去十年,隐形冠军企业不断涌现,工信部刚刚公布了54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我看来是有指标意义的,这样的硬科技、实业应该提倡做。当然,并不是一定要做芯片这样最高精尖的科技,只要你在自己的行业里做得最好,就能够成为一个高新企业,并努力在一些领域内领先世界 。
我国已经有一些领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比如AI技术、新能源、电动汽车等。中国的新能源对于全世界拥有碾压式的优势,风电和太阳能的装机容量占世界的一半,而且新装机容量基本上一半也在中国。电动汽车是一个新兴产业,中国也领先世界,稍后我会给大家看更多数据。
很多人担心,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外流,竞争力减弱,“世界工厂”的地位要被东南亚取代。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起码在我有生之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不可能被取代。
如上图,2010年到202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例增长11个百分点,2020年的增加值相当于排在我们后面的美国、日本、德国三国总和。从上图也可看出,美国并没有衰落,因为美国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还在进步。
美国只是相对于中国在衰落,因为中国跑得太快,美国仍然比绝大多数国家跑得快。日本、德国在下降,特别是日本衰落得厉害,韩国在上升,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比例不升反降,意大利、法国、英国都在下降,中国台湾还在上升,而越南根本排不进前十。
事实上,我们的产业向越南转移之后对中国有利,我们给越南大规模出口的是中间产品,回头再买东南亚生产的衣服鞋帽,说明我们的产业已经升级。
上图是2020年iPhone的增加值数据,有标志性含义。2010年中国在iPhone增加值的份额里只占3.6%,到2020年我们已经占到1/4,仅次于韩国,假以时日肯定要超过韩国。而其他一些国家厂商的份额在下降。
我国出口产品里的附加值越来越高。起初,出口加工业的附加值为负,现在稳定在百分之三四十以上。也不要小看小型企业,一家拉链厂的附加值也可能达到百分之三四十,也可以很赚钱,我们没有必要说哪些行业绝对差,哪些行业就绝对好。
中国与世界的连接还在加强
事实上,中国非但没有跟世界脱钩,世界对中国的依赖度反而在增加。大家要记住这一点,不要盲目相信网上一些言论,应该看事实和数据。
数据告诉我们,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战刚开始有作用,中国也做出了调整,但疫情之后,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回升,没有下降。中国贸易额在疫情之前只占世界的11%,现在达到14%,与主要国家的贸易额从14%增长到17%。
很多人担心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但我并没有看到冲突对中国有多大的影响。中国采取了一种有原则的中立态度,从道义上完全正确,对经济现实也有益。欧洲想要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只能多挖煤,但挖煤不可持续,因为气候变化是欧洲最重要的一个议题,下一步必须多用太阳能、风能。设备从哪来?中国。
中国在太阳能和风能方面的技术经过二十年的摸爬滚打和几轮淘汰,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今年一季度,欧洲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增长一倍,这就是中国经济的优势。
美国总想和中国脱钩,实现了吗?2020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稳步上升,2020年是3103亿美元,2021年是3553亿美元,今年前7个月就已达2427亿美元,根本没有下降的迹象。
美国的措施中唯一可能对中国有影响的就是科技脱钩。实体清单、CHIPS、CHIP4都对中国有影响,但其影响也不必夸大。
首先,美国的企业不支持脱钩,它们需要中国巨大的市场。美国商务部90%的对华贸易禁令最后都被违反,因为禁令不是不允许给中国出口商品,而是要求企业去申请,最后90%的申请都获得批准。这就是美国企业起的作用。美国企业并不受美国政府左右。
我的看法是,如果拜登政府继续沿用对美国企业不利的策略,到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时,民主党连任的可能性很低,共和党很有可能当选。共和党坚持市场第一,所以如果共和党执政可能会推翻现有做法,美国对华态度应该会有所改变。
当然,我们不能期待美国取消这些封锁,但是我们也在做调查,特别是调查实体清单上的企业。作为经济学家,我们注重数据。数据显示,美国的贸易封锁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由于不能使用5纳米的芯片,华为的确不能做最高端的手机,但小米可以做,所以这两年小米手机大发展。实体清单上其他一些企业也有同样的情况。而且美国的做法实际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已经具备了自己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
美国总统拜登为英特尔工厂开工站台并发表讲话。图源:视觉中国
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我认为没有什么秘密,最根本的两个因素:一个是人才,另一个是资金。中国不缺人才,我们的资金也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有人问,中国这么多人,为什么还是赶不上发达国家?原因就是资金还不够。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声称,即使他把如何做7纳米芯片的技术告诉大陆,大陆也做不出来。为什么他敢这么说?很简单,大陆在芯片制造方面的投资和技术积累还不够。现在,中国至少在某些关键领域里敢投钱,也有民钱,所以美国想卡住我们的难度非常大。
而且科学知识无国界。在美苏冷战最高峰时,两国科学知识的互享都没有停止。美国的隐形战机是怎么研制出来的?是一名美国工程师在一本不起眼的数学杂志上读了一位苏联科学家写的论文,从而得到启发。我相信,今天更是这样,学术交流和知识互享不会中断。总之,我们不能把问题夸大,要理性求实。
中国有些产业已经开始领跑全球
新能源汽车从2021年开始起飞,当然这跟特斯拉的“鲶鱼效应”很有关系。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4.5万辆,占世界的近60%,是美国的六倍。今年我们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1-6月国内零售226万辆,同比增长123%。
最典型的就是比亚迪,这家曾经在国内都不主流的车企,现在已成为全球市值第三的汽车厂家,非常了不起。比亚迪电动汽车的销量在今年1-5月份有近50万辆,而且其销量同比增速也很高。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非常快,2020年出口22.3万辆,2021年是58.8万辆,2022年1-3月已达到20万辆。如果以今年一季度的速度来增长,今年大概能出口80万辆,比去年又要增长百分之五六十,甚至更多。中国的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已达10%。
中国的燃油汽车在世界其他国家的份额几乎为0,但我们的电动汽车为什么有这样的优势?两方面原因:一个是电池,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动力电池厂家有六家是中国的,占全世界产量的56.6%,形成碾压式优势;另一个就是中国的AI技术、互联网技术,这两个技术结合后在新能源汽车上形成大量的应用,革新了汽车赛道。
所以我认为,中国重复日本汽车在1980年代走过的道路是完全可能的,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将继续大规模地出口世界,这已经是大势所趋。
顺便说一点,中国的经济并不特殊,跟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比较一下就发现,我们基本上在重复他们曾经的发展道路。比如,我们跟日本有可比性。日本在1973年之前的二十年走出口导向的发展道路,1973年石油危机迫使日本转型,从此走上创新发展之路。
上世纪70、80年代,世界上绝大多数知名的科技创新都来自日本,日本的汽车也打败了美国汽车,美国的车企不得不靠国家救助才没有倒闭。
那么,中国这一轮电动汽车起飞之后,下一个和我们冲突的国家将不是美国,而是德国,因为我们大概会挤占德国汽车很大的份额。欧洲已经决定到2035年要禁售所有燃油汽车,奔驰、宝马、大众这些德国车企将面临来自中国的巨大竞争压力。
上世纪70、80年代是日本的黄金二十年,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未来的二十年到三十年也可能成为中国的黄金二十年或黄金三十年。
我曾讲过,未来三十年是中国千年以来最好的三十年。千年以前,中国在北宋时期达到世界农耕文明的巅峰,在那之后中国发展停滞,然后衰退,直到1949年我们才开始了追赶。那么,在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之前的这三十年,应该会是我们追赶路上又一个黄金三十年。投资中国,在中国发力,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二、中国经济的短期挑战和展望
虽然中国经济已经具备长期创新增长的韧性,但一切都还需要从短期做起。中国短期的挑战有哪些?如何应对?
上半年经济回顾
短期来看,我国经济的确遇到一些难题。上半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和制造业PMI波动较大,复苏很不稳定。消费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和疫情的反复有关。投资比较疲软,今年一季度本来表现较好,但后来疫情反复,投资增速又下降。下跌最严重的是房地产,一直负增长。
物价方面我并不是担心,中国不可能有通胀压力。如果有,也都是输入型通胀。现在看来 PPI的最高峰已经过去,如果说要有通货膨胀,去年就应该发生,但并没有发生。CPI的波动主要来自于食品,其中猪肉占的比重非常大。猪肉有其周期,现在看来猪肉价格的上升周期到来。我希望我们的CPI能高一点,因为升高就说明国内需求有所复苏,企业开工充足。现在的大问题是需求疲软、企业开工不足,所以我们不可能有通胀。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经济原理。
房地产业深陷困境
房地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如上图,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速从去年年初的增长最高峰68%跌到现在,同比增长都为负,跌幅很大。全国排名前100的房企跌幅更大,销售额、拿地规模等“腰斩”,甚至更严重。
我们应该对房地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过度关注房地产的负面作用,这对我们的政策制定不利。
中国住房够了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面积增长了19倍,这的确是很大的成就,但国际比较会发现,我们的住房面积还不够。我国人均住房面积仍低于日本,而且住房质量远低于发达国家。
房地产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多大?根据任泽平团队的计算,房地产对GDP的贡献是17.2%,间接贡献比直接贡献更大。房地产是一个链条极长的产业,对上游和下游的影响都很大。房地产一开工,钢筋水泥等需求上升,后续装修、家用电器、家具等采买也跟着上升。所以,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和出口对GDP的贡献差不多,是经济复苏可靠的主力之一。
大家可以计算一下,如果我国房地产下降1/3,就相当于给我们的经济挖了一个负5%左右的大坑,现在必须先把大坑填平才能有正增长。我认为,房地产下降太快是我们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长减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人都在谈预售制,谈“三条红线”问题。“三条红线”政策就是针对预售制,想要控制房地产企业过度的信贷扩张。但我建议大家深入分析一下预售制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预售制只在中国盛行?
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银行系统对于房地产企业的信贷不足,而非太多。预售制是房地产企业得到流动性的一个关键模式。尽管我们都不喜欢预售制,但要取消预售制,一定得先把银行调动起来,承认房地产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
现在政府已经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5,000亿的救助基金,央行也提供了1万亿的贷款,目的是鼓励房地产企业交房。这是保民生,当然有必要,但我认为更根本的是要保信心。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老百姓和银行对房地产业都丧失信心。如何重建信心?我建议政府应该拿这笔资金去购买房企的股份,由此释放的信号是政府对房地产业投了赞成票,能够起到稳定市场信心的作用。
政府买1%的房地产股份即可,银行一看政府投了赞成票,就敢于放贷,老百姓一看政府有信心,也就恢复信心。我们一定得把经济增长的底盘筑牢。房地产业继续这样降下去会引发很大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问题,还有金融等衍生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提振消费和优化防疫政策十分重要
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在我看来,如果能够保证4%的增速已经很好,所以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已经不再提增长目标。下半年除了房地产之外,最应该关注的还有消费。7月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下半年发力要在消费上面。
上海:夜生活节吸引市民前来体验消费。图源:视觉中国
消费怎么发力?中国经济现在的瓶颈就在消费端。因为供给侧产能过剩,需求侧中的投资一直不振,所以要想靠投资去拉动经济的难度很大,必须促进需求侧中的另一个支柱:消费。
消费怎么促进?我还是坚持两年来的观点: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银来促进消费,比如发行特别消费国债,主要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低收入家庭和失业者。发行量建议为1.4万亿,各个省根据自己的需求认购,然后自己偿还。可以用消费券的形式,但最佳形式是直接发现金。
提振消费有什么好处?消费能直接计入GDP,发1.4万亿的消费券,如果大家都用掉,就创造1.4万亿GDP。间接的还有乘数效应,消费券的乘数效应可以达到3-5倍,现金的乘数效应小一些。哪怕乘数效应只有2,也是2.8万亿,对我们经济的影响就是2%左右的GDP增长,而且不太可能有通货膨胀。这是第一个措施。
第二个措施:建立长效防疫措施。新冠病毒不可能消失,会逐渐演变成与人类共处,这是科学规律。我们应当增加防疫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把措施落到实处。
比如实施社会“活动面”动态清零,保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员中没有感染即可;不搞“一刀切”的封控措施;划定防控检测范围不要按照区县来划,缩小范围;统一全国健康监测数据,统一全国防疫措施;开放国内旅行,乘坐交通工具不再区分疫区和非疫区,以全国通用的健康码和核酸为准;后续再开放国际旅行等。
我们有很多防疫专家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我相信一定能够制定出更加精准的防疫措施,在保增长和防疫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这件事做好,我们的消费就有可能得到良好的恢复。
- 原标题:“投资中国,在中国发力,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惠 
-
税务总局:今年通过查处骗取留抵退税企业挽回损失超130亿
2022-09-29 22:49 -
央行、银保监会:阶段性放宽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2022-09-29 21:44 观网财经-房产 -
南宁住房团购:保价3月,逾期半年未交房可退
2022-09-29 20:28 观网财经-房产 -
丰田又来推氢能源,中国人能买单吗?
2022-09-29 18:20 -
“普京没必要干,但拜登就……”
2022-09-29 15:03 -
预制菜,懒人的春天还是资本的陷阱?
2022-09-29 14:41 -
英特尔时隔20年再推独显,平价显卡稳了吗?
2022-09-29 14:36 观网财经-科创 -
东方甄选6块钱玉米背后,是一场事关中国农业升级的大讨论
2022-09-29 14:20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发改委: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将进一步扩大鼓励范围
2022-09-29 11:17 观网财经-金融 -
自媒体渲染生猪涨价,发改委指导地方约谈
2022-09-29 10:31 观网财经-消费 -
央行警告:莫赌“单边市”,久赌必输!
2022-09-28 21:47 观网财经-金融 -
海南对“双高”人群开展税务稽查,随机抽取50户全面自查
2022-09-28 18:16 -
含10个领域!央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
2022-09-28 17:37 观网财经-金融 -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消费不是刺激出来的
2022-09-28 15:48 -
“危机感笼罩韩国半导体业”
2022-09-28 00:31 -
一汽大众回应导航弹窗广告:已停止
2022-09-27 21:18 观网财经-汽车 -
每年1.2万元限额,个人养老金抵扣个税优惠来了
2022-09-27 20:56 养老与社保 -
俄气:上半年净利润超过前两年总和
2022-09-27 19:46 俄罗斯之声 -
亏麻的黄牛,赢麻的苹果
2022-09-27 15:45 观网财经-科创 -
发展数字化,我们该有自信吗?
2022-09-27 15:15
相关推荐 -
国产空气悬架打开“黑盒”之后,局面正被彻底改写 评论 102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 评论 198英国首相:我们再不改革就等死吧 评论 193IAEA再为日本政府“背书”,被质疑“出尔反尔” 评论 183美反华议员“破防”:天啊,你咋就是不愿指责中国? 评论 257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