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观点 | Opinion more
-
国际大变局如何催化中俄空间站合作
中俄虽然政治关系良好,但金融、经济、知识产权等造成的不确定因素始终存在。中俄在重型直升机、CR929宽体客机等项目上遇到的问题离开地球依然会出现。所以,在合作一开始就充分考虑双方的不同需求,做好最坏打算和备案,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全文]
-
星链险撞中国空间站后续:美方的说法,依然疑点重重
近年来,轨道碰撞的风险在不断增加,现在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敏感的国际政治话题。但星链和中国空间站险撞的事件也引起了公众关注,增加了人们对降低太空碰撞风险重要性的认知。我相信人类有足够的智慧抓住这个机会。我们必须保持乐观。[全文]
-
中国“太空清道夫”,开创可持续航天新时代
实践21号和MEV卫星所展示的,不仅仅是解决太空碎片问题的希望,还有航天商业的一片新天地。这也是反卫星武器的一种方式,但属于比较低效的方式,更适合对付高价值目标。[全文]
-
外太阳系探索列入航天白皮书,中国将成新玩家
不管今后的世界发生什么变化,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中国正在崛起成为太阳系中的新玩家。在飞出太阳日球层后回望,地球上人类的恩怨和冲突已经彻底失去了意义。我们是同一个物种。要走向星辰大海,唯一的选择是精诚合作。[全文]
-
星链险撞中国空间站,马斯克必须做出解释!
为什么在卫星可控情况下还会发生这样的事件?为什么降轨规划时候没有考虑到和空间站的碰撞?为什么出现风险不提前做规避机动?为什么离轨再入中会出现升轨操作?任性的巨型星座和我们星辰大海的理想会不会背道而驰?[全文]
-
太空望远镜:韦伯华丽启程,中国加入第一梯队
韦伯不仅是口径最大的太空望远镜,也将成为有史以来看得最远的望远镜。而我国空间科学长期来一直处于低谷状态,可以说是中国航天中最薄弱的一环。巡天光学舱是中国空间科学的一次巨大飞跃,未来还将有更多惊喜。[全文]
-
王亚平重返太空:女性能顶的,未来可能不止半边天?
中国是主要航天大国中兑现性别平等的优等生。我们不仅考虑了政治上的平等因素,也从科学角度肯定了女航天员的价值。国外所有空间站的首飞和首次长期驻留飞行都没有女性参与。[全文]
-
这是中国形象最好的广告
空间站投资巨大,中国空间站的运营才刚刚开始。如何在不影响空间站正常科研活动的前提下,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让它成为扩大中国影响力、增强中国软实力的独特工具,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我们有很多事可以做,毋庸讳言有些是来自NASA的经验,但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学?[全文]
-
祝融号使命已达,中美火星竞赛悄然开启
一旦发射成本大幅下降,大规模火星开发将水到渠成。能够限制我们的,只有我们的想象力。此前公布的基于一次性火箭的火星计划线路图必然要做相应的调整。其实,我们甚至不必在乎谁是登上火星第一人,持续开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决定大国竞争的关键。[全文]
-
“星链”要管用,通信保障车也能到了,还是先用无人机吧
尽管“天眼”已经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响应灾害监测,但能够清楚观测灾区的时间段依然是不连续的,能长时间盯着灾区的卫星还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空间分辨率和低轨卫星相比存在差距。不管是通信还是遥感,要实现更高的目标都不容易,需要航空航天形成一个大系统。[全文]
-
中国航天的成功秘诀,只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制度优势和坚实的经济基础是航天发展的两大必要条件。但我认为,中国制度优势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环节往往被人忽视,甚至被人歪曲,就是重大项目的科学决策机制。苏联也有着集中力量办大事和政策持续的优势,它的失败有着深刻的教训。[全文]
-
神舟十二号也许是20多年来最重要的载人任务
这次发射标志着太空格局的重大改变,具有历史性意义。纵观几个历史时刻,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它们的时间间隔分别是2、13、12、13年。前四个时刻苏美交替,后来则是中国。看看太空中的人口变迁也能印证这一点。[全文]
-
中国空间站,走自己的路
我们对空间站纯科学项目的产出应该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宣传上也应避免过度乐观和夸大。同时,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空间站的设计优势,鼓励更多的商业化应用,来产生最大的溢出价值。我们的空间站不仅设计上有中国特色,也一定会走出自己的独特道路。[全文]
-
在太空“自立门户”,世界将主动与我们接轨
无论美国人接不接纳我们,我们国家都会下决心成为空间站强国。如今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成功发射入轨,其他国家如果想利用中国的空间站开展研究,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的设计标准才能上天。这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当自身的本领足够硬时,世界会主动与我们接轨。[全文]
-
太空不应成为中美竞争的新疆场
火星在一个月之内突然接待了三位来自地球的访客:阿联酋的“阿玛尔”(意为“希望”)、中国的“天问一号”、美国的“毅力”号火。为什么各国不能聚合资源和知识来共同完成如此艰巨而昂贵的任务呢?[全文]
-
一个“侧手翻”,天问一号支棱起来
天问一号不仅进行了非共面转移,还同时把近火点高度降低到265千米左右,不仅为后续变轨缩短了时间,也进一步节约了轨道器燃料,让后续任务更有保障。[全文]
-
有那么30多分钟,我们完全没有天问一号的消息
天问一号离我们已经太远了,远到自然界的速度极限——电磁波也需要近10.7分钟才能抵达地球,我们接收到的信号,都是探测器11分钟以前发出的。在航天工程中,有时候几毫秒的延迟都是不可接受的,更何况10.7分钟。一切只能靠天问一号自己。[全文]
-
商飞被制裁,我们的航空制造业还有哪些课要补?
在商飞被特朗普政府列入制裁名单之后,虽然通用电气/CFM的发动机可以被国产长江1000替代,在综合航电集成这一块我们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处理。尽管拜登政府上台之后可能会取消制裁,我们的未来不能寄托于“善意”,要建立自己的供应链。[全文]
-
2021的星辰大海,将有中国的空间站
漫天群星,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东方红一号。光荣的历史,需要我们传承。杨利伟透露,2021年我国将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将6名航天员送入天和号核心舱,我国载人航天将正式进入常态化时代。[全文]
-
新一代火箭完美亮相,但为何有人更倾向“老长征”?
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长征八号也好,新一代长征火箭也好,它们肩负的使命绝不只是“增强运载能力”、“定位于商业发射”,甚至“搞回收复用”这么简单。它们肩负着中国航天技术改革的重任。[全文]
-
-
资讯 | Information more
-
月球能种菜了?NASA成功实现用月壤种菜
-
“美俄航天员合作愉快,关系未受乌克兰局势影响”
-
AC352直升机完成中国民航局审定试飞
-
7小时后,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
神十四计划6月发射
-
天舟四号凌晨成功发射!
· 天舟四号即将发射 -
天舟四号即将发射
-
国内首次液体火箭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成功
-
天舟四号船箭组合体顺利转运至发射区,将于近日择机发射
-
祝融号火星车准备越冬,环绕器持续开展环绕探测
-
中国太空望远镜:计划2023年发射,视场比哈勃大350倍
-
一箭八星!我国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宽幅01C卫星
-
军报:警惕“星链”的野蛮扩张和军事化应用
-
NASA局长:俄罗斯没有退出国际空间站
-
祝融号累计行驶1921米,玉兔二号共行驶1181米
-
一箭五星!我国首次实现运载火箭海上“一站式”发射
-
中国成功发射四维01/02两颗卫星
-
“祝融号”如何在火星“过冬”?工程团队详解
-
美军称中国军队拥有运营全世界一半的侦察卫星,国防部:罔顾事实
-
NASA的火星无人机又拍到什么新东西?
-
-
· 航空航天 ·
人类从文明之初就未曾停止对于天空的探索,展翅高飞的渴望深深印在我们心中。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航空业已经是人类极为仰赖的交通方式,航天科技的发展程度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而中国是这个领域中的新面孔却也是进步最快最显眼的一个。我们仰望星空,因为我们相信:“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
NASA:跳探戈需要两个人,但中国不和我们合作…
-
“如果中国提议空间站合作,我们加入!”
-
美宇航员赶着回家,竟把俄飞船捅漏?
-
最先进的科技,用最朴实的说明展示…
-
“奈何共军有高达”成真?!
-
哎,是这个味儿!
-
“欢迎回地球,行程码出示一下~”
-
聂海胜:你上来!刘国梁:你下来呀!
-
太空开箱是什么体验?
-
中国航天也开始“带货”了
-
想上中国空间站?先把中文学了
-
南航将退役最大客机A380?
-
哈哈哈…李大兴在大兴机场参加首航的首航
-
投入运营!大兴机场迎高光时刻
-
90后小伙成火箭专家,网友:这才应该是热搜第一!
-
马斯克恶搞贝佐斯登月器:“蓝月”?我看是“蓝蛋蛋”
-
3年前丑到“惊动团中央”,这海报今天完美逆袭!
-
维珍航空空姐 将可穿裤子素颜上班
-
当“载人登月”遇到《流浪地球》,他说…
-
NASA招人去火星:一定要有个负责搞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