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是首都,只买欧洲车”→“中国制造,真香!”
阿斯塔纳号称“全世界第二冷的首都”,冬季气温一般是零下20-30℃,甚至晚上达到零下40℃。在这样的环境下,宇通的纯电客车持续高质量运行,续航里程保持在300公里以上。这样的硬实力才是中国品牌在海外的通行证。[全文]
-
审查美光,中国对美国发起科技战反制?
有观点认为,这是中国对美国发起科技战的反制手段,甚至把美光与联电(联华电子)、晋华的恩怨和本次审查联系在一起。[全文]
-
中国铸剑人——核技术的突破与发展
技术进步上对外引进与“以我为主”的命题,就这样在一个个关键性行业的具体实践中,沉淀出明确的协调框架、路径与方法,形成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微观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工业界的这种奋斗,是对两弹一星工程以来,前30年形成的后发赶超战略诸多特色的继承与发扬。[全文]
-
性能打破天花板?国产RISC-V处理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一个冉冉上升,有望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大国,美国有的,中国必须有,美国没有的,中国也要有。特别是在美国发起科技战,在半导体方面遏制中国的大背景下,中国必须有龙芯申威这样的纯自主CPU。同时,中国市场很大,嵌入式市场异常广阔,足以养活多款指令集CPU。[全文]
-
何祚庥院士把“芯片不如人”的原因讲对了吗
那些既能把基本理论搞明白,又能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创新的企业,会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全文]
-
为什么美日荷半导体协议围堵不了中国?
如果美国与日本、荷兰达成协议共同限制对中国大陆的半导体设备出口,确实会给大陆晶圆厂产能扩建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但这种协议到底如何落地依然是未知数,而且有不少漏洞可以利用。[全文]
-
性能接近国际巨头后,龙芯将迎来什么?
龙芯在IPC上与英特尔、AMD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真正阻碍龙芯在市场上推广的要素将不再是CPU性能,而是软件生态。[全文]
-
ARM起诉高通,给中国企业什么警示
ARM与高通的诉讼显示,ARM可以直接瞄准主机厂,即便中国ARM CPU公司即便有流片渠道能够制造芯片,也会面临没有主机厂敢用,没有搭载平台的困境。[全文]
-
高端GPU断供,中国顶级超算根本不怕
过去,由于英伟达在软件生态上非常成熟,而且GPU性能强,产品质量稳定,客户根本找不到使用国产GPU去替换英伟达的理由,但在这次事件后,国内互联网公司恐怕会找一个备胎,无论是自研GPU,还是收购一家初创公司,对于我国GPU行业而言都是利好。[全文]
-
国产自动驾驶卡车,正在从雨夜驶向黎明
自动驾驶业务的落地,“造出车”只是第一步,把卡车“开出去”,扩展自动驾驶市场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过去的自动驾驶卡车,主要集中在封闭场景下进行测试。自动驾驶在干线运输中的深入应用,需要在政策上打开突破口。[全文]
-
美国断供EDA?对中国影响真不大
国产EDA工具的成长和发展,必须依赖IC设计、IC制造公司的鼎立协助,只有大家协同形成合力,才有希望追赶国外EDA三大厂。这个过程会比较慢,可能很多年才能实现。幸运的是,美国政府的EDA禁令,等于是给我国EDA行业送上了神助攻。[全文]
-
拜登关心的“小芯片”,是中国芯片产业的突破口?
“摩尔定律和Chiplet的讨论,本质是围着DRAM和CPU转。这些讨论成立的前提,是高性能产品发展乏力,需要生产层面的优化。Chiplet发展比较成功的AMD,目标也是数据中心。如果在国内,还是服务器和汽车领域应用更有潜力,继续推广难度也不小。”[全文]
-
美国2800亿芯片法案打上门来,构建“红色产业链”时不我待
这几年来,把国外技术包装成自主研发的事情屡见不鲜,从美国的一系列举动来看,技术脱钩是大势所趋,那些依赖国外技术授权却被包装成自主技术的芯片被美国釜底抽薪只是时间问题。[全文]
-
诺奖得主加太上老君,天价白酒为啥“请神上身”?
诺贝尔奖,本质就是个大号奖状,而不是一生无忧的免死金牌。它记录了过去的科学突破,却不能代表未来的先进技术,更不能代表当下的优质产品。[全文]
-
龙芯被官司缠上,有多大风险?
有一些人并不乐意龙芯上市,比如芯联芯公司,此前,这家公司就多次声称龙芯侵权,并与龙芯打官司。[全文]
-
面对韩方专利指控,中国半导体设备路在何方?
SEMES的技术泄密,更像是离职员工的糊涂账。但是韩国媒体却乐于在复杂的案件中,寻找“中方得利”的线索。[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