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一凡:如继续让地方政府承担刺激消费的任务,恐怕其财政会撑不住
最后更新: 2023-01-05 08:33:582022年俄乌冲突、疫情频繁暴发等超预期因素,对中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市场普遍预期,全年GDP增速恐将低于5.5%左右的增长目标。
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也要看到,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丁一凡在接受观察者网专访时认为,美欧日韩发达经济体需求转弱,正在影响中国出口;但中国近年加强与东盟、中东等新兴经济体的合作,这些合作对于可能发生的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会产生什么作用,仍需持续观察。以下为采访全文。
观察者网:综合比较国内外情况,如何客观评价刚刚过去的2022年的中国经济?内部和外部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丁一凡:2022年国内经济总体稳定,但经济下行是肯定的,比原来预期的要差。我们控制住了新冠疫情,但在逐步放开的过程中还是遭遇了许多“没想到”,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比如,上半年上海防疫就出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而上海在中国及全球的产业链中都承担着重要角色,当地疫情的反复影响到许多产业链,使经济受到冲击。
进入冬季后,北京与其他城市的全面放开也造成一定“恐慌”,甚至出现了医疗挤兑现象。好在很快得到控制,经济现在基本恢复。
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稳定,通胀率比其他国家都低很多。人民币汇率在美联储升息的背景下,刚开始出现了一些下滑,但很快反弹,现在离岸市场人民币的汇率已经上升到美联储升息之前了。中国的通胀率低,美欧等西方国家的通胀率高,最终人民币的购买力就会胜出,人民币中长期会处于升值区间。
除了宏观经济总体稳定外,微观经济其实有不少改进。许多地方都在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新的产业链平台,使中国的产业链更加透明,竞争更加公平,效率更高,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都更有保证,因为可溯源。过去,我们的数字经济主要集中在电子商业一方,给民众提供了更加方便的购物条件与更加透明的商业环境。最近一些年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及中国电信这些公司在移动通信基础设施方面大量投资,建立了全球领先的无线通信基础设施,华为、中兴等电信设备公司提供了大量技术领先的电信设备,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子商务公司提供了购物平台,再加线上支付技术有了快速发展,中国率先成为了“无现钞”社会。
疫情以来,越来越多的技术企业开始注重生产端的数字平台建设,它们与地方政府合作,提供更加方便的行政管理一站式服务;又与一些生产行业的企业合作,打造产业链平台,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端的全部平台,使得从建筑行业到工业制成品的产业链都更加规范、透明、高效。未来,这些产业链平台会让中国的制造业从质量到效率都不怕与低工资国家的产业链竞争。
中国出口月度数据变化情况(2020年6月-2022年6月)图自商务部网站
疫情以来,中国的出口增长是一大亮点,给那些由于疫情而生产瘫痪的国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制成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但从202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疫情在其他国家逐步平缓,生产开始恢复,在加上一些“去中国化”的因素,中国的出口增长开始放缓。
美国拜登政府企图联手欧洲及日韩的公司与中国脱钩,强迫过去在中国投资的西方企业把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去,打造“无中国元素”的产业链。许多跨国公司不得不“对冲”西方国家政府的这些政策,开始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寻求新的生产场所。当然,这些现象暂时还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大影响,但未来全球产业链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仍值得关注。
目前世界经济进入了滞胀阶段,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疲软,一些新兴经济体遇到金融危机的威胁,需求也在下降。而全球地缘政治集团斗争的趋势却愈演愈烈,阻碍了国际贸易发展,造成能源与粮食价格暴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未来中国也不可能继续依赖出口增长来带动经济增长。
观察者网:是的,疫情后三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4.5%,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也正如一些经济学者的看法,这一增速低于中国经济现阶段潜在的增长水平。目前有论调认为中国仍需保持5%-6%的经济增速,您对此的评价是什么?如何评估中国经济目前的增长潜力?
丁一凡:按理说,疫情三年后,中国经济会有一波“反弹”,因为疫情期间国人的消费能力与欲望都被大大压抑,许多人有一种“报复性”消费的心理。随着疫情的缓和,服务业的开放,中国的消费应该会迎来一波高潮。
北京:2023年首个工作日早高峰车流量大增。图源:视觉中国
但是,我们也不能对疫情的另一种情况掉以轻心。随着防疫放开,边境及国际旅游的开放,更加危险的变异病毒是否会卷土重来,也未可知。因此,我们还需要做多种准备,应付各种局面。
无论如何,我们已经开发出了许多应对疫情的手段,也可以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经济活跃度,因此未来经济好转的趋势不会改变。
中国经济已经跨过了“起飞”阶段,而且外部市场的需求也不可能继续大幅扩大,经济不可能再经历那种两位数的增长。因此,中国领导人才说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也就是结束了高速增长时代,进入了高中速增长时代。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经济仍有不小的增长潜力。2023年是“二十大”后的第一年,而二十大为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设定了方向,也指出了方法。
未来中国经济还是有一些“王牌”的。比如,可以加速推进产业链平台的建设,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进一步改造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盘活国有资产,释放出更多的“改革红利”;可以加大对农村与农业的投资,创造出一些新的土地流转的方法,既保证农民的收益,又能让农村的土地资源流动起来,成为新的投资资本;可以采取更大胆的财政政策,减少企业税收率,以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政府也可以对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原创性科技成果给予更大财政补贴,鼓励科研人员在新产品上做出更多贡献,等等。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惠 
-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
2023-01-05 07:19 -
最快10分钟,“京东小店”向自然人开放注册
2023-01-04 22:10 观网财经-互联网 -
扩大营收?推特为政治广告投放“松绑”
2023-01-04 19:35 -
原始发明专利仅6项,卖数据线起家的绿联有多少“科技”?
2023-01-04 18:00 观网财经-金融 -
新华三被紫光收入囊中:出身华为、多次被外资控股
2023-01-04 16:15 观网财经-科创 -
天府可乐申请破产,曾与百事合资
2023-01-04 11:07 观网财经-消费 -
中国房市和美国股市,为何成为中美博弈的关键战场?
2023-01-04 08:38 -
苹果跌破2万亿美元关口,与特斯拉共蒸发超千亿
2023-01-04 06:52 -
12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降至49,企业乐观度10个月来最高
2023-01-03 17:56 观网财经-宏观 -
发改委:防止和依法规制资本挟持数据无序扩张和市场垄断
2023-01-03 17:26 观网财经-宏观 -
“英国将面临G7中最严重、最持久的经济衰退”
2023-01-03 13:32 欧洲乱局 -
全国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出炉!14个地区≥2000元
2023-01-03 08:14 观网财经-宏观 -
31省份最低工资表公布
2023-01-02 21:12 观网财经-宏观 -
卢拉能拯救巴西经济吗?
2023-01-02 09:07 -
全年营收6369亿,华为:制裁常态化下已逐步转危为安
2022-12-31 11:58 观网财经-科创 -
国家药监局批准布洛芬混悬液等12个新冠对症治疗药物上市(附清单)
2022-12-30 18:30 抗疫进行时 -
滴滴出行、美团打车、货拉拉等15家平台公司被提醒式约谈
2022-12-30 17:58 观网财经-消费 -
A股红盘收官:沪指全年下跌15%,创业板指跌近30%
2022-12-30 16:28 观网财经-金融 -
控制145账户操纵股票赚1.4亿,福建一股民被罚没5.7亿
2022-12-30 11:28 股市 -
苏泊尔等申请对国美电器破产清算?国美:470万债权尚未确认
2022-12-30 09:54 大公司
相关推荐 -
这次连西方国家也没站在科索沃这边 评论 166百岁基辛格:美国自诩正义,但其他国家并不买账 评论 260谈判依旧无果,耶伦宣布“美债违约日”延至6月5日 评论 544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美国贸易代表戴琪 评论 204美官员承认盟友不想被卷入中美冲突,愿给对华接触空间 评论 177最新闻 Hot
-
“美国尊重中国制度,才有机会修补美中关系”
-
美右翼组织创始人因“国会山骚乱”被判18年,自称“政治犯”
-
美安全协议引发巴新学生抗议:我们不能被欺骗和霸凌
-
东航:C919将于近期投入实际运营
-
8年前被诬为“间谍”,美籍华人学者诉FBI案终获翻盘机会
-
“不应被美国公司敲诈”
-
“普京是头号暗杀目标”
-
多名网友收到“枪决通知”短信,警方下场吐槽
-
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获美FDA批准
-
“干涉”美国大选?墨西哥总统明着来
-
“美欧再也没能力将经济意志单方面强加给亚洲大国”
-
加拿大最大养老金投资机构:依然认为需要在中国投资
-
“俄朝正建立卢布结算系统”
-
“朔尔茨呼吁远离中国,却被德企老板们无视了”
-
拜登将提名他为新任美军参联会主席,“非常了解中国”
-
“这事上,中国做法非常明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