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松、铭阳:媒体制造焦虑,二胎时代学位到底紧张不紧张?
最后更新: 2023-02-27 08:28:05【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常松、铭阳】
日前,又到了新一年中小学学区学位资源公布与调整的阶段。多地公布发出预警:2023年中小学学位吃紧。从一线城市的广州、深圳到周边的东莞,以及省会城市成都、南昌,乃至于某些县城都出现了学位吃紧的情况。
学位预警,意味着预期的学区生源数量超出了学校的接纳能力。随着主流媒体的关注到:在今年的新闻中,广东、浙江多地出现学位紧张。广州一地,几乎全市市辖区都出现了学位预警。成都的主城区各区也都出现同样情况。学位紧张情况,在近年来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
而今年又面临二胎入学潮,有媒体就直接发文提问:“二胎儿童”将迎“入学潮”,中小学学位却紧张,“入学难”如何解?这让大家很容易将学位紧张与二胎政策联系在一起,进而抱怨:基础教育问题都没有解决,大家还怎么敢响应政策生二胎?
其实,学位紧张早已是老问题,每一年都会带来一波对于“学区”的焦虑。如今,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已经从“学区房”,向更广泛的意义上发展——在地域上,生源越来越向教育资源好的大城市集中,伴随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进程,基础教育学位资源的滞后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问题。而且,从近几年开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会是一年一度的话题。
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节奏,在每一年的春天都会对于本年度的各学区的拟入学新生情况进行摸查。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学位紧张的问题,各地不仅仅是简单地发出“红色预警”,还会详细列出各地区的学位情况。
上图为东莞市于发布的各街镇学区划分的情况梳理,其中明确提出了学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人数时的处理方法,以满足学区内的学生能够就近上学。
广州市海珠区也对生源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起始年级学位安排政策,穗籍适龄儿童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拥有学校地段100%房产权属并入户入住,且学位未被占用的(同父母的适龄儿童除外),按照房产拥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入学,直至招生计划录满,超出招生计划部分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房产拥有时间以不动产权证书登记时间为准。其他情况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由此政策细节可见,户口所在地和房产所在地都成为了决定孩子上学的主要判断依据。“户口”与“房子”这两方面恰恰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象征性指标。
城镇化,已经是学位紧张的最主要诱因,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资源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化所带来的的人口增长速度。
在东莞人才引进的报道中,提出了用3-4年时间增加100万名本科以上学历人才,但是2023年一年筹集保障住房及其学位的数量,却比引进人才的年平均值少了两个数量级。可以想见,引进人才主要依旧依靠市场解决住房问题,随之而来的便是子女上学问题。
早在2020年,东莞市就发出了学位预警。当时政府就计划未来三年,东莞将增加15.68万个公办中小学学位。然而到了三年后的今天,可以从东莞市在2月公布的学位信息来看,相当部分学区学位依旧紧张。这也意味着,小学一年级、初一年级公办学位严重不足,导致公办学位不能满足全部户籍生入学需求。
为何已经开始“大补”学位,依旧难以扭转局面?
把时间再往前两年。2018年2月,东莞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东莞市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实施方案》,今后东莞市将取消积分制入户,实施“两个五年”入户条件。持东莞市有效《广东省居住证》且累计时间满5年,或在东莞市正常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且累计时间满5年,都可以入户东莞。在新的方案实施后,东莞将放宽八类重点群体的落户限制。这使得这个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外地人大于本地人”的倒挂东莞,一夜之间迎来了大批已经扎根东莞多年的“新东莞人”。
然而,随着大批户口迁入东莞,莞籍适龄学生上学就成为了一项刚需。
笔者采访的一位学生家长就讲述了自己家的情况:母亲今年40多岁,在四川南充的一个村里出生,后来到东莞工作,白手起家创业。两个小孩:大儿子去年高三毕业,在东莞私立学校就读;小女儿初二,东莞公办初中就读。她从自身经历来说,原来她上学的时候,每个村里都有学校,后来人口越来越少,村里就没有学校了,就几个村合并,再后来合并的村学校也没有了,就要去镇里读书。再后来,来镇里读书的人也少了,又汇集到县里读书。
在她的圈子里,由于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更倾向于让孩子能够在父母身边到城市读书。在过去户口门槛比较高的时代,父母很难获得东莞户口。现在,户口放开之后,转为“城里人”是一个家庭的重大转变。孩子也可以享受到城市的教育资源,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就读于本地的中小学。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杨珈媛 
-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发生5.1级地震
2023-02-27 08:18 地震 -
多地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已启程赴京,参加两天半培训
2023-02-27 07:32 2023两会 -
两办发文: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宪政”“三权鼎立”等错误观点
2023-02-27 06:56 依法治国 -
李克强会见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
2023-02-26 21:38 中西教育 -
上海地铁回应男子涂鸦列车致停运:已移交轨交公安处理
2023-02-26 20:28 -
中纪委网站:坚决防止违规吃喝歪风反弹回潮
2023-02-26 20:19 廉政风暴 -
男子在自家鱼塘电鱼被罚,四川警方道歉:撤销处罚、罚款退还
2023-02-26 18:53 基层治理 -
二十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开始举行
2023-02-26 17:50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
四川发生非煤矿山顶板事故,已致5死3重伤
2023-02-26 17:34 安全生产 -
中国足协干部多达30正处、300正科、1000副科?官媒辟谣
2023-02-26 17:02 网络谣言 -
保洁捡2万元报警被开除?市监局回应
2023-02-26 16:18 疑案追踪 -
十年两会·温暖记忆|“为中华民族大家庭而歌唱”
2023-02-26 16:00 2023两会 -
《爱上海的理由》第21集 邱天:一杯咖啡看上海
2023-02-26 15:54 上海观察 -
李世民:团结的精神藏在每个中国人心里,我期待着见证这个国家更美好的未来
2023-02-26 15:49 老外讲故事 -
辽宁省原副省长王大伟,被公诉
2023-02-26 15:34 廉政风暴 -
三江布央购物长廊失火,当地回应:村民在田埂烧火引燃
2023-02-26 15:29 -
贾康谈财政加力提效及地方债、房地产税
2023-02-26 15:05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 -
亳蒙高速工地土方坍塌,致3死4伤
2023-02-26 14:42 安全生产 -
民进中央提案建议:延长毕业生应届身份时限
2023-02-26 13:56 -
超市通告“一元纸币将退出历史舞台”,监管部门回应
2023-02-26 13:06
相关推荐 -
欧洲车企被警告:这场争夺,中美遥遥领先 评论 14以色列宣布将地面行动扩大到加沙地带全境 评论 215为防中国芯片,美商务部长要求“加钱” 评论 214“来自美国的压力越来越大” 评论 86谈判陷入僵局,以总理:将继续开展行动 评论 116最新闻 Hot
-
这场选美是“推翻尼政府的阴谋”?
-
为了明年国会选举,尹锡悦开“猛药”
-
欧洲车企被警告:这场争夺,中美遥遥领先
-
白宫敦促国会:打钱!不然乌克兰...
-
“以色列定居者威胁我们,不离开就会被杀”
-
“美国利用‘不成文规则’,强迫企业在新加坡而非香港注册”
-
以色列宣布将地面行动扩大到加沙地带全境
-
“淘汰化石燃料,就会回到石器时代”?气候大会上争议不断
-
“一艘美国军舰出于自卫开火”
-
以驻联合国代表抨击犹太裔索罗斯:可耻!
-
“美国防部称,我们的军火工业难以跟上中国步伐”
-
美国三位“中国通”发文呼吁赖清德“冻结台独党纲”
-
北约秘书长:要为来自乌克兰的坏消息做好准备
-
“芬兰希望得到中国帮助”
-
“英国直接不想还了”
-
“令人发指”!菲律宾总统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