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新闻学吵翻了,你的专业是“万金油专业”吗?
对于现在报考的高中生而言,就业市场是在四年之后,而如果就读研究生的话,甚至会延长到七年乃至十年之后。显然,对于如此快速变化的时代和如此大的时间跨度,当下的所有分析都无法准确预测毕业时的就业市场形势。[全文]
-
如果高考是“一张卷的公平”,选专业会成为“不公平”的起点吗?
“乌卡时代”,考生和家长们对于未来的焦虑前所未有,今年以来就业市场的种种利空消息,让“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成为了一个更加审慎的话题。对于一个刚刚从考试中走出来的少年来说,除了手中的录取通知书,那都是还看不清的远方。[全文]
-
媒体制造焦虑,二胎时代学位到底紧张不紧张?
“二胎儿童”将迎“入学潮”,中小学学位却紧张,“入学难”如何解?这让大家很容易将学位紧张与二胎政策联系在一起,进而抱怨:基础教育问题都没有解决,大家还怎么敢响应政策生二胎?[全文]
-
巨资批发东南亚博士,四线城市高校走不出的怪圈?
邵阳学院作为一个四线城市高校的缩影,肩负着邵阳市高等教育发展大业,但其人才吸引力有限,在国内博士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投资小、见效快”的亚当森大学们,就必然成为学校的“理想之选”。[全文]
-
“双一流”,如何回应当下中国的人才荒?
在第二轮高校与学科认定标准中,就特别强调了将“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作为指引调整建设学科的指南,在国家重点急需的领域和方向上,在服务国家科技自强方面仍有补充空间。[全文]
-
上万块填个高考志愿,到底是谁的疯狂?
考生面对的是几十个志愿空格,每一个空格里都要同时填报具体的大学和专业。过去是清华vs北大的分数线较量,现在变成“清华机械大类”vs“北大生科大类”的“院校+专业”的比拼。[全文]
-
江苏文科第一名无缘清北,“新高考”真的好吗?
同样的境遇,同样的南京大学,却再也无法破格录取。其背后的原因,南大招办老师的解释也非常清楚:“因为那个时候高校有一定的自主权,根据现在的规定,高校没有破格录取的权利。”这就是当下新高考改革大潮下的高校和考生:一切源自公平,一切也为了公平。 [全文]
-
高考报志愿,如何避免“陈春秀悲剧”?
“苟晶、陈春秀事件”中令人惊讶的是,相比于“大老虎”动辄上千万的涉案金额,这些案件中违法人员的作为貌似“小”得多,可能仅仅是偷换档案,但一群人的命运就这样被偷换了。[全文]
-
强基计划不是自招2.0,是对高考招生的“格式化”
很多高校学科的布局,都与强基计划的专业有较大“夹角”,在“一校一策”的原则下,如何给予自身的优势学科建设强基计划,需要高校创造性地研究。如何让强基计划真正能带动一流学科建设,而不是基础学科、优势学科两张皮,这将是很多高校面对的问题。[全文]
-
“某些大学开门揖盗,现在要政府埋单?”
虽然全世界各大学都以“学术独立”作为办学理想,但是任何大学的运转都不可能真正遗世独立,尤其是脱离支撑其发展的经费的干扰;现实中大学校内的运作也往往涉及校方、政府、资本之间的博弈。[全文]
-
香港高校的含金量还有多少?
对于当下很多人才引进政策和教职招聘条件来说,香港高校依旧享受着“海外”的政策优势。比如在很多城市的人才争夺政策中,香港高校毕业属于海归,享受海归优惠待遇。这一点,哪怕是清北这样高校的毕业生也只能是干羡慕。[全文]
-
北大退档风波平息,但舆论真的胜利了吗?
北大真正动摇的是整个高考录取过程中公平与正义两块基石。作为全国顶级高校,如果开这一先例,那么必然有无数效仿者,店大欺客,店大欺店,再无秩序可言。想想看,如果不是北大,如果不是被媒体曝光引发公众热议,这样的操作是不是就这么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行了?[全文]
-
校园食品安全,当政府和市场都出问题了怎么办?
笔者采访了一位成都高中的一线教师,他表示在成都(中国大部分城市也是如此)公立学校仍旧占据着巨大的优势。但非公立教育不仅提供了多样性的教育选择,也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在面对中小学的各种“毒校服”“毒操场”“毒食堂”事件时,姓公姓私并不是评判的标准。[全文]
-
错失数学金牌,怎么就撩动了家长们的神经?
国际数学大赛从引进中国起就面临着争议。华罗庚在1956年就说过:“这一工作会不会打乱学校的工作呢?会不会影响全面发展的原则呢?做得不好是有可能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