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雪:老人出现重症,大部分是“被耽误”
最后更新: 2023-01-14 16:11:40观网读者“暮雪”是山东某市下一个社区门诊的医生,在防疫政策放开后的第一波感染高峰期间,曾接受观网采访,详谈自己在门诊坐班的观察与了解。
这两日,“暮雪”继续同观网分享了其接触到的老年人感染新冠后的治疗情况。她在聊天中指出,相比往年冬季,今年老人去世的数量有所下降;而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之所以出现重症乃至死亡,大部分原因是——“被耽误”,也因此,子女对老人病情上心与否,十分重要。
【文/暮雪,采编/观察者网 李泠】
防疫政策放开后的第一波感染高峰期,接近二十天左右的疫情,我们社区门诊接诊的病例超过平时门诊量的四倍以上,接诊新冠病例超过7000例。因此,我们获得的信息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此外,因为我们要负责出具逝者最后的死亡证明,所以对于周边老人的一些情况,我们比较清楚。
实际上,每年冬季,流感都会带走一部分老人。就我们周边的情况来看,2019年流感爆发,带走不少老人;2021年冬季统计前后,也走了16个;今年冬季走的人反而不多,截至目前,和新冠关联的是3个老人。
而农村的防疫情况,也比社交媒体上一些网友想象的好多了,很多村医私下反馈今年走的老人实际比往年反而少。
村医为居家老人听诊(资料图/新华社)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个主观原因,就是对新冠的畏惧,大部分人都重视这次“流感”,一有症状就来门诊或者卫生室处理。
很多子女对父母很上心,不断找我们预约,给老人打“运德素”以避免重症、缩短病程。其中有的还是从一百多公里外的地方慕名而来,就怕老人熬不过去。
事实证明,老人感染病毒后,只要子女上心,早期及时干预积极治疗,预后都挺好的。比如我遇到一位病人家属,家里二老都是高龄老人,都“阳”了。他送二老去医院拍片,典型新冠肺炎征象。二老来我们门诊治疗,他全程陪同,一天和我打四五个电话汇报情况,老人一有风吹草动就反馈给医生。最后,老人们都恢复得特别好——这不全是医生的功劳,主要还是孩子特别孝顺。
值得再三念叨的是,子女上心,对于老年的救治真的非常重要,有的时候甚至能带来“奇迹”。
有位女性患者,91岁,重症肺炎入院治疗八天,一直不退热,医生让病人家属做好后事准备。重症肺炎,俗称“白肺”,这老人说是肺部面积被炎性细胞浸润七成以上。家属不死心,送来我们门诊就诊。我看了肺部CT片,不是双肺,实际上还有一个肺浸润面积比较小;再观察老人,思路尚可,表达清楚,求生欲很强,手还非常暖和。于是,我和家属说,可以一试,但也得做最坏的思想准备,我们一天天来,治疗一天观察一天。家属完全同意。
资料图来源:上观新闻
鉴于老人已经输液八天,我们不再采取输液,改成口服中成药加雾化,再加肌注“运德素”。结果“奇迹”出现了,老人第二天退热,第三天能吃饭了,精神状态越来越好。目前看来,算是基本稳住了!我们就感叹,幸亏老人免疫力强,阳气还算旺盛,关键是家属也给力,不放弃!
话说回来,农村的第一波疫情也相对平稳地度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村医们都有丰富的治疗流感经验,且不墨守成规,敢用药,也善于用药。村民们感染后去输液,早期都会加适量的激素和抗病毒药物,后期添加抗生素,大多也都会开中成药,极大降低了轻症转重症的可能。
此处有一个常见的误解需要说明:一些人大肆批判村医在治疗新冠感染时“滥用抗生素”或者“滥用激素”。
这几年政府非常重视村医队伍的建设,多种渠道打造这支队伍,提升村医的素质。其中大部分都取得医师资格证,最不济也有“乡村医生证”,并不是“江湖郎中”。他们在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几乎都是全科医生。而且,村医本就是当地村民,常年和村里人打交道,属于村民的家庭医生,他们了解父老乡亲的身体状况,知道这人是不是过敏体质、用什么药更有效。
因此,他们不需要查这查那,根据听诊和经验用药速度快,不会耽误患者病情。对于患者什么时候需要用抗生素、该用多少的量,他们心里也都有分寸——诊所输液一般持续五天左右,不存在过度治疗的情况,有的地方仅仅输液三天,之后就改成口服。
至于“感染新冠病毒后,该不该用抗生素”,从已有的救治经验来看,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任何基础病和气管炎病史的青壮年,不会用抗生素;有基础病、慢阻肺的老年人,一般会用,为了预防机体抵抗力弱的时候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
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用抗生素是为了预防并发症,而不是治疗新冠——目前抗新冠病毒压根就没特效药。
说到底,救人第一,疗效说话。可以说,在这波防疫中,一线基层医生在分级诊疗中起了关键作用,我们承担了大部分轻症、部分中症的治疗,减少了危重症的出现,有效缓解了医院的压力。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两会话题 | 市人大代表毛颖:国家医学中心不会让任何一个病人掉队
2023-01-14 15:53 上海两会 -
布洛芬、蒙脱石散各种囤 市人大代表呼吁:市民请理性 监管要跟上 药物该备足
2023-01-14 15:50 上海两会 -
新一届上海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集体亮相
2023-01-14 15:48 上海两会 -
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陈吉宁讲话 胡文容致闭幕词
2023-01-14 15:46 上海两会 -
郑雁雄任香港中联办主任
2023-01-14 15:42 高层人事 -
首次曝光!《流浪地球2》憋了个大招
2023-01-14 15:33 -
香港与内地通关配额上调
2023-01-14 15:19 香港 -
美航母战斗群进入南海,“两艘中国军舰跟监”
2023-01-14 15:17 南海局势 -
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2023-01-14 14:54 上海两会 -
难忘脚步声和咳嗽声:重症老人转危为安后,为瑞金医护写来一封信……
2023-01-14 13:40 上海观察 -
“不只是办案,也在引领社会风尚”,人大代表们对两院报告给出这些评价
2023-01-14 13:35 上海两会 -
-
这个居民区改造方案为啥两次搁浅?代表委员谈上海“两旧一村”改造
2023-01-14 13:30 上海两会 -
“美媒传播了很多关于中国疫苗的错误信息”
2023-01-14 13:27 抗疫进行时 -
蔡英文蹲地开会照被群嘲,旁边就是…
2023-01-14 12:27 -
“牛顿苹果树”长出“范式转换”新枝丫
2023-01-14 12:03 上海两会 -
文汇时评 | 夯实谋事之基,畅通成事之道
2023-01-14 12:00 上海两会 -
上海仁济医院书记:上海已走出感染高峰
2023-01-14 11:55 上海两会 -
百年张园、今潮8弄、书隐楼,这些城市更新案例藏着什么样的密码
2023-01-14 11:49 上海两会 -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上海如何培育自己的“一流企业”
2023-01-14 11:44 上海两会
相关推荐 -
大众:经独立审查,新疆工厂不存在任何“强迫劳动” 评论 22这国至今未批准,美方竟赖上中国 评论 63穆迪下调我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财政部回应 评论 501以军猛攻加沙南部、要求平民撤离,联合国:撤哪去? 评论 293最新闻 Hot
-
穆迪下调我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财政部回应
-
“拜登政府悄悄起草了一份战后计划”
-
李成:美国这三种倾向让人尤其担心
-
“中美都没提及……”
-
英媒称“核设施被黑,与中俄有关”?英政府:早澄清了,它不听
-
他辞职后收到数百名同事来信:现在对美国来说是一场灾难
-
想架空乌军总司令?
-
“将军对将军:普京没异议,但他还是个变数”
-
尼泊尔:俄罗斯勿招募尼泊尔人当雇佣兵,已有6人阵亡1人被俘
-
埃及首个国内制造的航天器发射:中方援建卫星总装测试中心
-
以军猛攻加沙南部、要求平民撤离,联合国:撤哪去?
-
“实力撑不起野心,印度外交仍无法与中美匹敌”
-
“韩国正在消失吗?”
-
“哈马斯火箭弹击中这个军事基地,与以色列核武计划相关”
-
他不支持COP28“逐步减少化石燃料”措辞,还嘲笑美欧…
-
卢拉想搞定这事,马克龙再泼冷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