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观: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的“实事求是”
最后更新: 2022-12-31 08:01:16【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柯观】
“新十条”之后,国内疫情防控措施迅速放开,紧接着,全国进入感染高潮。一时间,专家建议满天飞,医疗系统遭受巨大冲击。大家在感染风暴中也产生了不少困惑。
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是利益多元、认知多元、表达多元。在疫情防控这样涉及社会全局的问题上,公共政策选择面临的挑战就更加突出。
“实事求是”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精髓,对防疫政策也不例外。但是现实中,简单的四个字背后,还有更复杂的内容。
首先是“实事”,由于社会主体的利益多元、认知多元和表达多元,每个人的“实事”,实际上只是个人对什么是“实事”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显然是受其所持立场、利益诉求、信息来源的影响。
其次是“求是”,至少有两种“是”,一是疫情发展的规律及其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实际和潜在影响,二是社会不同利益方对疫情的认知以及行为,这两种“是”相互交织,都会对政策选择产生影响。
疫情防控期间,志愿者在小区大门口执勤。摄影 郑建超
对公共部门来说,防疫政策制定需要考虑全社会全局利益,需要同时包含公众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三重目标,并根据疫情的发展在三重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和优先序调整。
与一般个人相比,公共部门掌握更多的信息源、同时承担全面的责任,在政策目标设定以及政策选择上,必须要超越局部利益,但也不可避免因此会带来冲突。
中国防疫政策的目标与社会公共的普遍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政策实施中,政府也需要正视这种冲突存在的现实性及其可能的后果。通过加强政策沟通,尽可能地在不同利益相关方中寻求共识,减少政策实施的摩擦,提高政策成效。
在多元的现代社会中,在疫情相关政策上,以及在其他重要公共政策上,如何掌握“实事”并“求是”,使政府与社会能够积极地相互调适行动,从抽象的目标一致走向实际的一致呢?
首先,主动向公众提供关键、权威的信息。在互联网社会,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公众的信息获取渠道十分多样,质量参差不齐。政府部门主动提供全面、权威、高质量、关键、一致性的信息,可以让公众了解发展态势,提前准备,明确预期,减少恐慌。特别是理解不同公共政策选择情境下的收益和可能的代价,凝聚最大的社会共识。
其次,扩大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在疫情中,病毒毒性、传播速度的变化是一种事实;社会不同群体对疫情以及防控政策的认知以及反应是另一种事实。社会个体对于疫情事实的认知水平是参差不齐,有的全面,有的偏颇,这是不可避免的。扩大社会参与的作用,就是扩大信息获取的范围,掌握多重事实,需要公共部门加以汇总并生成更高质量的信息,为政策的动态优化提供依据。
三是快速的响应和行动。社会对疫情的认知和情绪的变化,往往要快于事实的变化。疫情事实的变化相对来说有较稳定的、可观察的趋势,但是认知和情绪则很容易反复。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既要具有定力,避免反复横跳带来的干扰和无效,确保公共全局、长远的利益目标得以实现。但是,政策制定也要考虑到社会认知和行动的规律,这也是“求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及时作出响应和行动。
四是积极主动沟通。沟通本质是双向的交流,而不是单向的宣告和行动。政府与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政府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和事实,社会主体则有更微观的直接感知,没有一方掌握全部的真理。因此,双方在共同目标下,需要以包容的方式对待具体观点和认知的差异,理解各自的困难,汲取重要的信息,发现新的机会,寻找共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制定政策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在理解政策时也要坚持实事求是。正如前文所说,没有一方掌握全部的真理,政府在披露信息时要做好详实的前期调查,在事实基础上做出科学决策。对于群众来说,在缺乏数据和调查的前提下,也不能一味曲解政策意图,阻碍自身对真相的认知。
大疫三年,中国在保护公众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稳定的多重目标下,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和病毒变异情况动态优化防疫政策,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其意义和影响在未来还将进一步显现。目前的政策调整,并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工作重点发生了变化,包括通过扩大生产以及引进国外药物等方式加强用药保障、增加ICU床位的供应、调动医疗体系力量保障高风险人群的救治需要等。
这些成就来之不易,政府和社会都为实现这些成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也有很多教训需要吸取。随着疫情发展进入新阶段,面向未来,需要更好地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这需要全社会层面对公共政策决策有更客观理性的认知,也需要提升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的参与、透明、回应和沟通能力,持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水平,减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内耗,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国资委:推进双碳,要坚持先立后破
2022-12-31 07:37 能源战略 -
国家药监局已批准50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
2022-12-31 07:17 抗疫进行时 -
上海市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免费检测服务延长至2023年1月7日
2022-12-30 22:57 抗疫进行时 -
中国人民解放军选举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名单
2022-12-30 22:51 -
新任外交部部长秦刚致辞
2022-12-30 21:40 中国外交 -
上海警方成立工作专班,严厉打击涉疫违法犯罪活动
2022-12-30 21:34 -
李家超就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香港国安法》的解释发表声明
2022-12-30 21:08 香港 -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在京闭幕
2022-12-30 20:17 -
-
习近平签署国家主席令
2022-12-30 19:24 -
全国政协举行新年茶话会,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2022-12-30 18:39 -
上门照顾“小阳人”,每小时50元,你接受吗?
2022-12-30 17:45 -
海南:三亚、海口整体已过感染高峰,全省预计感染率已达50%
2022-12-30 17:02 抗疫进行时 -
安徽:新冠感染门诊费用报销比例统一为70%
2022-12-30 16:39 -
深圳原市长陈如桂被“双开”
2022-12-30 16:24 廉政风暴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局长张务锋被“双开”
2022-12-30 16:17 廉政风暴 -
国家药监局应急附条件批准默沙东公司新冠药物莫诺拉韦胶囊进口注册
2022-12-30 15:53 抗疫进行时 -
9位新冠二次感染者自述:重复感染后会更严重么?
2022-12-30 15:21 抗疫进行时 -
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时间来了!
2022-12-30 15:20 -
张文宏谈新冠易感人群防护:新春是个坎儿,居家监测有四个标准
2022-12-30 15:07 抗疫进行时
相关推荐 -
取消中企锂矿特许权?墨西哥矿业商会表态 评论 108在黄岩岛拆中国的浮动屏障?菲律宾谎言被拆穿 评论 241参众两院两党对立严重,美国政府“关门”成定局? 评论 210“进校园”争议背后,预制菜被“妖魔化”了吗? 评论 758几十年来首次,以色列和沙特开启“里程碑”式访问 评论 107最新闻 Hot
-
取消中企锂矿特许权?墨西哥矿业商会表态
-
美教授作证:中国绕过了我们
-
在黄岩岛拆中国的浮动屏障?菲律宾谎言被拆穿
-
他终于道歉,“总理之路走到头了”?
-
乌军方:瓦格纳集团成员已重返乌东前线作战
-
“涉及在华芯片生产,美国将无限期延长对韩豁免”
-
俄外长:准备就乌克兰问题谈判,但要考虑俄罗斯的安全利益
-
印度外长:加拿大有很多有组织犯罪分子,攻击印度被纵容
-
都想减少“对华依赖”?谈判遇挫,澳部长对欧盟警告上了…
-
俄罗斯再制裁23名英国公民,包括英国防参谋长
-
“我不会坐在那里听美国人说教,不可能”
-
被乌方传死讯,俄黑海舰队司令现身
-
“进校园”争议背后,预制菜被“妖魔化”了吗?
-
法官裁定特朗普在财务报表上存在欺诈行为
-
韩媒担心:这样下去中国游客也不来了…
-
中方表达强烈不满后,他辩称:有“足够初步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