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融号发现其火星着陆区或含有大量以含水矿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
最后更新: 2022-05-12 09:51:17【导读】 祝融号火星车的发现表明,火星在亚马逊纪时期的水活动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加活跃。祝融号着陆区(以及火星北部平原的广泛区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矿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可供未来载人火星探测的原位资源利用。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网站5月12日消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洋研究员团队利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与地形相机数据,在着陆区发现了岩化的板状硬壳层,通过分析光谱数据发现,这些类似沉积岩的板状硬壳层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研究团队推断,这些富含硫酸盐的硬壳层可能是由地下水涌溢或者毛细作用蒸发结晶出的盐类矿物胶结了火星土壤后经岩化作用形成,这也标志着祝融号实现了国际上首次利用巡视器上的短波红外光谱仪在火星原位探测到含水矿物。
祝融号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迹象
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位于经历了重塑事件的年轻亚马逊纪地层上,已有的研究认为火星在亚马逊纪时期气候寒冷干燥,液态水活动的范围和程度极其有限。祝融号在地质年代较为年轻的着陆区发现水活动的迹象表明,亚马逊纪时期的火星水圈可能比以往认为的更加活跃。这一发现对理解火星的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于5月11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Science Advances上。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于乌托邦平原南部(北纬25.066°、东经109.925°)区域,首次在火星上留下了中国印记。截至目前,祝融号火星车已经在火星北部低地的乌托邦平原区域行驶1年,累计行驶近2千米 ,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探测数据。已有的撞击坑定年工作显示,着陆区位于经过了后期重塑事件的亚马逊纪地层,是火星地质年代几个主要阶段(前诺亚纪、诺亚纪、西方纪和亚马逊纪)的末期,气候已经从以前的暖湿变为以寒冷干旱为主。轨道遥感数据分析显示,着陆点周围分布的多种地貌特征(图1)指示乌托邦平原曾经可能存在大量的挥发分。但受限于空间分辨率和覆盖率,轨道遥感数据并没有在着陆区附近发现含水矿物,这为此类地貌的形成机制和该地区水活动的性质带来了诸多疑问。
图1.(A)“祝融号”着陆点地貌图。(B)“祝融号”巡视路线图。(Liu et al., 2022, Science Advances)
刘洋研究员和合作者通过对祝融号火星表面成分探测器(MarSCoDe)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与地形相机(NaTeCam)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一种形貌上类似沉积岩的岩石类型——板状的亮色岩石。这些板状岩石通常部分被灰尘和土壤覆盖,显示出剥落的表面,表明受到热应力和风成作用的物理风化。研究人员利用短波红外光谱在这些亮色板状岩石中探测到了之前轨道数据在该区域没有识别到的含水矿物,这些光谱具有~1.9μm和~2.2μm吸收特征,推测其为含水硅或含水硫酸盐(图2)。
图2.导航相机全景图(A)sol 32、(B)sol 43和(C)sol 45。白色箭头指示短波红外光谱观测目标岩石的位置。(D)光谱测量岩石的放大图像。(E)短波红外光谱与实验室光谱的比较。上图显示平滑的短波红外光谱(粗实线)叠加在原始光谱(细实线)。(Liu et al., 2022, Science Advances)
研究团队认为,这些亮色岩石与海盗一号火星着陆器原位观察到的破碎岩石在形貌上相似,是一层本地发育的硬壳(duricrust)。但海盗一号着陆区的硬壳层相对脆薄,可能是由大气中的水汽长期和火星表面土壤相互作用胶结形成。祝融号着陆点的硬壳似乎更耐侵蚀,并在周围松散的土壤中形成厚层(图3),这需要大量的液态水,而单靠大气中的水蒸气无法形成。同时研究发现着陆区不存在明显的地表径流或河道留下的痕迹,而且巡视路线周围并未发现由水体蒸发形成的蓬松松脆的表面和盐霜残留物,从而排除了表面大规模水体活动的可能。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形成机制是,沉积期前的土壤风化层在富含盐类的地下水上升或渗透期间经历了胶结和岩化作用,形成了观察到的板状岩石。盐类胶结物从毛细孔隙或靠近潜水面的地下水中沉淀,发生活跃的蒸发和聚集。地下水位的间歇性波动可能会使硬壳进一步增厚,并形成层状结构。随后覆盖在硬壳上的表土受到侵蚀作用流失,使得抗侵蚀的硬壳层暴露了出来(图3)。
图3.祝融着陆区富含硫酸盐的岩化硬壳形成过程示意图。第1阶段:蒸发发生在地下水位附近和毛细边缘地带,盐胶结物在该区域沉淀析出。沉积期前风化层通过胶结和岩化作用形成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层。第2阶段:地下水位波动增厚硬壳层。第3阶段:松散沉积物被侵蚀暴露出抗侵蚀的硬壳层。(Liu et al., 2022, Science Advances)
祝融号火星车的发现表明,火星在亚马逊纪时期的水活动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加活跃。祝融号着陆区(以及火星北部平原的广泛区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矿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可供未来载人火星探测的原位资源利用。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刘洋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行星科学B类先导专项(XDB41000000)、民用航空航天技术预研项目(D020102 和D020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2337)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攀登计划”等的支持。
- 责任编辑: 林铃锦 
-
“当美国沉睡,中国变得不可或缺”
2022-05-11 16:48 美国一梦 -
售完即止,苹果宣布iPod产品线停更
2022-05-11 10:44 -
最新研究:季节性H1N1或是1918大流感病毒毒株直系后代
2022-05-11 07:46 -
华为与中国电信联合发布超级时频折叠5G-Advanced创新技术
2022-05-10 17:38 大公司 -
7小时后,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2022-05-10 09:17 航空航天 -
-
-
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庄巧生院士逝世,享年105岁
2022-05-09 15:08 -
国内首次液体火箭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成功
2022-05-09 13:57 航空航天 -
南极冰层下首次探测到大型地下水系统
2022-05-09 07:20 -
十年十倍!“墨子号”实现1200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新纪录
2022-05-06 22:23 科技前沿 -
印度法院:对小米48亿资产解除冻结
2022-05-06 15:36 观网财经-海外 -
祝融号火星车准备越冬,环绕器持续开展环绕探测
2022-05-06 08:49 航空航天 -
中国太空望远镜:计划2023年发射,视场比哈勃大350倍
2022-05-06 08:05 航空航天 -
我国科研人员构建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全景式细胞转录图谱
2022-05-05 21:09 -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成功登顶
2022-05-04 13:20 -
5名科考队员已抵达珠峰海拔8800米处,即将架设气象站
2022-05-04 11:54 -
“冲顶时刻”!1名队员手部冻伤,其余12人继续冲顶珠峰
2022-05-04 08:05 -
祝融号累计行驶1921米,玉兔二号共行驶1181米
2022-05-02 14:18 航空航天 -
一箭五星!我国首次实现运载火箭海上“一站式”发射
2022-04-30 12:21 航空航天
相关推荐 -
立陶宛官员率团窜台,外交部:中方将坚决回击 评论 134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值破两千亿,义乌静默期还好吗? 评论 42美商务部长称佩洛西窜台后,对华关税这事复杂了 评论 338特朗普拒答“财务欺诈”调查:FBI搜家是大阴谋 评论 281日本报告:中国科学类论文三大指标均超美,排名第一 评论 276最新闻 Hot
-
解放军台海演训,背后军事逻辑是什么?
-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发表!
-
山东临沭开展核酸检测“大比武”?当地回应
-
斐济纪念钞请了中国“财神爷”,有人又紧张了
-
美方称“中方惩罚全世界”,秦刚:美国代表不了全世界
-
阿迪达斯CEO承认:在中国犯了错误
-
拜登抱病签署2800亿美元“芯片法案”,与中国竞争
-
佩洛西接受采访夸“中国自由”?自家官网改了
-
哥伦比亚突然亮出“反殖民之剑”,西班牙国王不起身鼓掌
-
巴西出现多起袭击猴子事件,世卫:猴痘不怪猴子
-
她回国后首次采访:窜台是遵循了总统的亚太政策
-
美媒发现亚太盟友集体沉默:佩洛西这次做得太过火
-
美国再向柬埔寨归还30件被盗文物
-
美海军证实:上月一架F-18被大风刮进地中海,刚捞回
-
细节披露,美媒:中情局正将矛头从反恐转移到针对中国
-
美国学者:这就是“新常态”,中国再遭挑衅反应必定更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