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压制即将过去,明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值得期待
最后更新: 2022-12-19 09:23:53【文/观察者网 王慧 编辑/冯雪】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1月份多项主要指标增速出现回落:
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表现较好,同比增长8.9%,较前值加快0.2个百分点,连续七个月回升。但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别下降0.4和1.0个百分点至9.3%和9.8%。
消费延续了8月以来的下行趋势,同比下降5.9%,下降幅度超出市场预期。1-11月份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8.6%,其中11月份同比增长0.1%,增速较10月的6.9%大幅放缓。
不过,总体来看,“11月份,国民经济保持恢复态势,市场价格涨势平稳,新动能持续成长,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15日当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公布《“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针对制约扩大内需的主要因素,围绕“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主要目标,明确了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
我们应如何看待11月份经济数据的波动?接下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将如何发力?扩大内需的关键是什么,我们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观察者网特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进行深度解读。
图源:国家统计局
以下为采访实录:
观察者网:11月份,消费延续了8月以来的下行趋势,同比下降5.9%。您认为11月份的消费市场承压的原因是什么?有效提振消费,有哪些空间和抓手,最大的阻碍是什么?根据麦肯锡公司最新发布的报告,中国的消费势头有望于2023年开始复苏,对此您怎们看?
张军:今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反弹不错,GDP同比增速由二季度的0.4%回升至三季度的3.9%。当时大家都认为,四季度将会延续并加强三季度的增长趋势。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四季度以来国内疫情反复、多点散发。11月的经济数据比较充分地反映了疫情情况,也能总体反映出四季度的基本情况。
四季度的经济数据相对于三季度出现回落,这一点目前市场上基本已达成共识。因此11月的消费下降也在预期之中,降得多一点少一点已经不是特别重要了。
消费是每个家庭做出的决策。家庭生活必需品消费,比如说房租、日常生活的账单等等,是比较刚性的,基本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真正有弹性的开支主要是生活必需品以外的项目,这部分的消费主要和社交有关,因此就会受到防疫政策的影响。如果出行受限,或者存在疫情的不确定性,大家就会在当期收缩这部分需求。
但这并不代表民众没有支撑这部分消费的能力。
2021年我国人均GDP超1.2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属于中高收入经济体。所以,我们的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很大,恩格尔系数也会随着经济总量规模和人均水平的提高而不断降低。但是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以及防疫政策的限制,大家近年来在旅游、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受到很大影响。
至于在提振消费上需要出台什么政策,我认为这是个两阶政策问题:第一阶的条件是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第二阶才是出台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
近期我国的防疫政策调整之后,短期内感染人数增加。感染人数上升会对民众的决策造成影响,因为每个人都会评估自己出行时被感染的风险。可以说,是风险意识影响了消费支出。但是,这不是政策而是大家的选择造成的。
2022年10月30日,上海愚园路1088弄 图源:视觉中国
等到感染人数达到峰值,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逐步不受影响了,这时候出台一些刺激政策来拉动消费是可以的。
但是,中国和许多发达国家不一样,大多数中国家庭有自己的中长期考虑,习惯进行预防性储蓄。尤其是在受到像疫情这样的冲击时,中国家庭预防性储蓄的倾向会上升,会预留更多存款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相应地,他们当期的消费支出就会被压缩。
等到不确定性降低之后,比如感染达到峰值,后面会越来越好时,我想很多中国家庭会把之前的储蓄拿出来用。
麦肯锡的报告认为,中国的消费势头有望于2023年开始复苏。对此,我总体上持乐观态度,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其中的一些脆弱性。
我国的就业构成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中小微企业就业,而中小微企业在这两三年的疫情中受到巨大冲击,很多劳动者的收入其实没有什么改善,因此他们在消费时会更加谨慎。再加上疫情留下的“疤痕效应”也会对人的消费心理产生持续影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修复。
所以我认为,明年的消费市场肯定会恢复,但不见得可以自动回到2019年疫情发生前的状态。很多在这两三年的时间里发生改变的东西,不见得是可以完全恢复的。
观察者网:在国际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高企的背景下,11月以及1-11月我国物价都保持较低水平,您有何解读?(1-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
张军: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状况完全不一样。
首先,从基本面上看,我们总体上是一个产能过剩的经济体,由于疫情的原因,需求又出现收缩,所以需求侧也不会推高物价。从供给上看,许多发达国家对进口的依赖比中国严重,他们不仅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还需要大量进口中间品和消费品。因此,这些国家受地缘政治的影响比中国更大,再加上疫情冲击下的全球供应链不稳定,很多发达国家的产能因此受到影响。
第二是能源问题。目前对于整个西方来说,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全球能源价格上涨。能源价格上涨会产生物价上升的预期,因此推动这些国家的物价居高不下。反观中国,我们也是一个在石油上主要靠进口的国家,大量进口原油。但我们不会产生能源危机,像欧洲许多国家一样连过冬取暖都成问题。
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着足够的抗风险能力。首先,我们有着足够的储备,而且中国还拥有相当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的产能。另外,我国石油产业的上游由国有大企业主导。这些企业要承担社会成本,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时自己消化掉大部分上涨的成本,而不是像西方的石油巨头一样,将这些成本直接推到下游。
图源:国家统计局
观察者网: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表现较好,同比增长8.9%,较前值加快0.2个百分点,连续七个月回升。但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别下降0.4和1.0个百分点至9.3%和9.8%。您如何看待这一投资数据?您认为目前我国的投资结构如何?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予以完善?
张军:过去这些年,投资的增长率一直处于下行的趋势中。如果经济大环境好一些,往往是基建投资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些年中国投资的最大变化是民间投资信心有所弱化。民间投资很多集中在房地产领域,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近1/3。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去库存”、“去产能”的力度还是蛮大的,让整个房地产处于下行周期,这种情况显然会对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产生较大影响。
另外,疫情之后,企业资本支出的情况也不太乐观,即便增长也是个位数增长。
虽然目前基础设施投资还在保持较好的正增长,但我认为不一定能维持,因为基础设施投资是靠地方政府融资。疫情以来,地方政府消耗很大,很多地方政府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这必然会挤压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融资。
所以,明年要恢复投资的势头,首先要解决的是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我认为,明年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要在过去几年所坚持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的基础上,上一个大台阶。要能有更大规模的债务融资,才有可能让地方政府从今年非常疲惫的消耗状态中缓过来。
标签 中国经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王慧 
-
消费受疫情冲击最大,如何稳定?中财办解读
2022-12-19 07:23 中国经济 -
普京命令车臣领导人除掉泽连斯基?克宫回应
2022-12-18 20:47 乌克兰之殇 -
连花清瘟可造成肝衰竭?以岭药业回应
2022-12-18 13:35 大公司 -
梅西要赢啊,阿根廷经济需要你
2022-12-18 08:52 -
今天,拜登可能也悟出来了……
2022-12-18 08:20 这就是中国 -
宁吉喆: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2022-12-17 16:50 观网财经-宏观 -
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明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2022-12-17 15:34 观网财经-宏观 -
“预计我国今年经济总量超120万亿元”
2022-12-17 15:34 中国经济 -
进口退烧药遭哄抢,平台与国外价差最高达9倍
2022-12-17 15:22 -
“悟空”即将问世,离国际领先水平多远?
2022-12-17 09:21 观网财经-科创 -
深交所开展跨境业务新试点,初期限于香港地区
2022-12-17 07:50 观网财经-金融 -
退烧药20片只卖2元?东北制药回应
2022-12-16 20:35 观网财经-健康 -
90后韩尚佑,成抖音负责人
2022-12-16 18:43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腾讯控股:南非大股东再度减持,套现超3亿港元
2022-12-16 18:28 观网财经-金融 -
中美这项合作,让中概股松了一口气
2022-12-16 18:13 观网财经-海外 -
财政部将于23日招标发行总额600亿元2年期记账式附息国债
2022-12-16 17:50 观网财经-宏观 -
“俄罗斯镍王”等人遭美国制裁
2022-12-16 17:32 俄罗斯与世界 -
中国证监会将正式实施货银对付改革
2022-12-16 16:36 观网财经-金融 -
机构:国内可穿戴腕带市场六连降,华为第一但渐失主场优势
2022-12-16 15:56 观网财经-科创 -
防疫政策调整会对经济走势带来什么影响?发改委回应
2022-12-16 11:12 抗疫进行时
相关推荐 -
秦刚:中俄关系是光明坦荡的君子之交 评论 1普京:中国实现巨大飞越,“我们甚至有点羡慕你们” 评论 144“现在必须找到中国这样的劝和者,因为美国不讲和平” 评论 206中俄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评论 397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评论 36最新闻 Hot
-
当男人上“男德班”:腰缠10斤水袋,体验“怀孕”
-
“美政府若不解决问题,还会有50家银行面临破产”
-
中俄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
14周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伞”吗?
-
耶伦改口
-
普京:若英国供乌贫铀弹,俄将被迫做出回应
-
白宫简报会上,他俩吵了起来
-
女子穿和服在南京鸡鸣寺樱花下拍照?警方回应
-
曾支持放松银行监管的他,竟称担忧中俄煽动挤兑
-
美方放弃施压?
-
“这是陷阱!”特朗普这次鼓动的抗议,可能要凉?
-
“这让韩国人很受伤”
-
斯里兰卡获IMF29亿美元援助,此前中国已为其债务“开绿灯”
-
俄罗斯禁用SWIFT?
-
印度抓捕分离主义团体领导人后,驻外领馆遭袭
-
受苹果游说,印度一邦修改劳动法允许12小时倒班、女性夜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