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逸语道破:面对这样的伊朗,以色列的边界会被摸清和击穿吗?
【视频/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大家好,欢迎到本期的《逸语道破》,今天我们讲一讲伊朗和以色列的事儿。
当地时间4月14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宣布,4月13日晚间已向以色列发射了数十架无人机和导弹。伊朗反击了。现在的局势走向了一种比较微妙的状态,先来盘点一下各方的表态。
伊朗明确表示其对以色列的攻击“可以被视为已经结束”。此轮打击的目标与预期达到的效果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报复4月1号以色列在叙利亚对伊朗使馆区的袭击。而且从打击目标的选择上来看,伊朗选择的是对以色列军事区进行精准的打击,而非政治区、生活区,抑或商业功能区等等,也并非以造成大规模平民死伤为目标,可见此次打击就是一次报复。这个模式类似于苏莱曼尼被定点清除之后,伊朗对于美军基地的报复。
再看以色列。此次报复发生后大概2~3个小时内,以色列方面能给出的消息就是他们在开会。当然现在有进一步的消息指出,以色列国防部称一定会采取行动,但是范围与强度方式还待定。以色列官员称,战时内阁赞成对伊朗进行报复,但在时机和规模上存在分歧。
4月14日,遭遇伊朗方面袭击后数小时,以色列战争内阁和高级安全官员在特拉维夫举行会议。图自路透
在早上以色列开会的同时,美国也在开会。拜登结束了他的休假,伊朗实施打击后,拜登进入战情室,组织了国安团队开会,其内容大多是重申对以色列的安全承诺。但是有消息报道,拜登给内塔尼亚胡打了电话,劝他不要反击,避免出现冲突进一步升级,导致整个行动展现出“回合制”的特征。
美国方面的表态可以从媒体的报道中看出端倪:西方主流媒体整体采取了冷处理的态势。而在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大量关于伊朗袭击的烈度和效果的热点视频。
目前美国构建了一个叙事结构:第一,伊朗确实对以色列进行了攻击;第二,攻击没造成什么损失,因为美国帮助以色列对伊朗发射的导弹和无人机进行了拦截。美国公布了一个“拜登数字”:99%的拦截成功率。
那么大家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算术了。以色列公布的伊朗发射的弹道导弹和无人机共300到400体的体量,姑且按400计算,假设99%的拦截成功率为真,那就意味着有4体突破了拦截落到地面,掉下去的至多是一些碎片。从验证的效果上来看,落下去的目标应该比4个要多不少。
伊朗方面公布的数据是50%的拦截率。从社交媒体上看到的视频倒推,即使伊朗声称此轮只是密集地打击了两个以色列的军事目标——一个情报中心与一个空军基地——但是目前公开的证据好像也不太支持伊朗方面公布的有150到200枚目标突防成功。
当然我也看到过有媒体公布80%~85%的拦截比例数据,换算过来就是30到80枚目标的量级,目前来看起来跟社交媒体上展现的画面比较接近,至少在数量级上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回到美国叙事结构,美国宣称自己出手拦截了99%的导弹无人机,造成的损伤是非常有限的。对于亲以色列的网民和宣传机构来说,可能就只有一人损伤,并以此嘲笑伊朗打击的无效和无能。似乎他们设计的标准是构成大规模的平民杀戮,就像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地带干的那样,才是彰显武功和打击效果的一种正确的方式。当然如果以那样的打击效果标准,似乎又会引发一些人道主义的争论。
撇开这些比较迷惑的标准,美国传递出来的意思非常清楚:伊朗你也打了,气也出了;以色列你听我的,你看你也没有受到什么损伤,我都帮你把它拦截下来了。
实际上伊朗此次攻击中,处于防御的一方不只是以色列和美国,还有英国和法国。英国首相苏纳克声称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击落了“一定数量”的无人机;法国也宣称提供了帮助,对无人机轨迹进行了监测。大体上是英国、法国、美国和以色列这4家加起来,对这波攻击进行了拦截。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4日,英国伦敦,英国首相苏纳克就伊朗袭击以色列事件发表声明,证实英战机击落数架伊朗无人机。图自IC photo
伊朗方面在后续连续性的声明当中进一步传递了两个信息。
第一,伊朗的力量使用是有所克制的。伊朗明确说以其导弹库存,完全有能力对以色列发动数量大10倍的攻击,但它没有;从目标选择上,选择的是军事目标而不是民用区。此外,打击过后伊朗明确表示,这轮攻击过后便可被视作结束,如若再犯,将更加严厉。换言之,如果以色列不报复回来,伊朗便就此息事宁人。现在这轮报复性打击的后续影响还在发展,其核心因素来到了以色列跟美国这边。
就局势发展的推演而言,如果美国能控制住以色列,同时凭借其在主流媒体上的影响和控制能力,同时以色列方面也不拿出可以调动美国国内亲以色列力量大规模群体性情绪的强刺激性的图片,用以强迫拜登政府下场,那么此番事情理论上可以被摁住,其关键在于以色列不报复。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德力格尔 
-
理想L系列,真的是“廉颇老矣”吗?
2024-02-29 19:32 -
智己城市NOA上海首秀!优缺点都有啥?
2024-01-29 17:59 观方车讯 -
试驾极越01:谁说智能和操控是矛盾体?
2023-12-05 21:24 -
当“汽车”变身“机器人”,算不算拥有了灵魂?
2023-10-25 17:36 观方车讯 -
铁西区带给我的,是皮糙肉厚
2023-08-13 14:05 -
布林肯来了,“史上最低谷”的中美关系怎样才能往前走?
2023-06-20 08:05 中美关系 -
阳逻,走访大蓝图上的一座智慧小城
2023-05-31 14:26 数字化转型 -
在上海车展感受车界变化,德国专家怎么说?
2023-05-22 10:23 观方车讯 -
110万辆!特斯拉中国近年卖出的车,几乎全部召回
2023-05-16 18:08 观方车讯 -
再砸一万亿日元,丰田“死磕”电动车
2023-05-16 18:08 观方车讯 -
保时捷国产提上日程?最新回应来了
2023-05-10 17:56 观方车讯 -
国六b即将全面实施,约百万库存车受影响
2023-05-10 17:55 观方车讯 -
广汽月度产销快报,三菱不配有姓名了?
2023-05-08 18:43 观方车讯 -
巴菲特:不太可能投通用和福特这种车企
2023-05-08 18:42 观方车讯 -
汽车价格战持续,吉利、上汽“卷起来了”
2023-05-08 18:42 观方车讯 -
360八年来首亏,哪吒汽车成“元凶”
2023-05-06 18:14 观方车讯 -
德产特斯拉,用上了比亚迪电池
2023-05-06 18:13 观方车讯 -
新能源车、海外市场“双双”破百万,这家中国车企创造历史
2023-04-28 17:50 观方车讯 -
外地车轻微交通违法,多地“五一”期间不处罚
2023-04-28 17:11 观方车讯 -
进口车一季度暴跌30%,日系车最惨
2023-04-27 18:07 观方车讯
相关推荐 -
“特朗普一顿操作,龙象这回真要共舞了” 评论 0“日本政府警告日企:若台湾有事,自己想办法” 评论 83美媒慌:特朗普瞎折腾,让中国上分 评论 58中方回应加拿大“捅刀”:没有法律依据,只会损害合作 评论 116垃圾不够烧?变化如何发生的 评论 120最新闻 Hot
-
“特朗普一顿操作,龙象这回真要共舞了”
-
“日本政府警告日企:若台湾有事,自己想办法”
-
中澳关系回暖,他又出来作妖?
-
撞墙后要回头?“印顶级智库:赶紧放宽中企投资”
-
“什么语言最难学?日语!”
-
中方回应加拿大“捅刀”:没有法律依据,只会损害合作
-
美防长焦虑:中方人员不再参与任何项目
-
“热带特朗普”吹嘘:只要美国撑腰,我能“遏制中国”
-
自己人几句涉华忠告,竟让菲军气成这样...
-
“‘弹药’见底,服务业也得摆上来了”
-
24岁中国男子被诱骗至泰国后遭绑架撕票,遗体被发现
-
垃圾不够烧?变化如何发生的
-
还没睡醒?美外交官说:铁路方面,我们能教教中国
-
“这里不是特朗普的垃圾场!”台湾仅存的非洲“友邦”气坏了
-
“跟中国比,真抠”
-
外媒操心:又是利好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