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世功:帝国打造“全球化”意识形态,中国如何保持道路自主性?
【导读】 本文是对“全球化”概念的考古,在强世功看来,今天主流媒体和学界关于“全球化”“逆全球化”乃至“再全球化”的讨论,以及中美关系“脱钩”与“再挂钩”的争论,往往将“全球化”混同于“全球性”。其实这一概念带有深刻的意识形态色彩,包含了帝国的逻辑与底色,中文世界的读者不可不察。
【文/ 强世功】
后冷战时代开始以来,美国在全球推广“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个概念,并由此日益主导着全球公共话语,以致任何引发全球关注的重大事件都会被人们从这一角度评估是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还是导致“逆全球化”。
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下,“全球化”概念不仅是事实的陈述,而且变成价值指南,让我们不假思索地认定“全球化”就是好的,“逆全球化”是坏的,前者与“改革开放”一致,后者不免有“闭关锁国”的嫌疑。
然而,这种理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混淆了“全球性”与“全球化”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以致不明白“全球化”的真正意涵,不理解“全球化”的背后乃是世界帝国秩序。
01
在中文语境中,我们对“全球化”有着巨大误解。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在不经意间将这个概念理解为一个名词,并在社会学意义上用“全球化”来描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即曾经在地球上分散的人类文明逐渐形成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甚至成为无法相互分割的整体。因此,“丝绸之路”、地理大发现被看作全球化历史中的标志性事件。
从铁路到互联网的科技进步,使得“地球村”不再是比喻,而是近在眼前的现实。气候变暖、疫情传播、星际探索,乃至“元宇宙”都变成了“全球化”所关注的主题。在目前流行的全球史写作中,茶叶、蔗糖、棉花、咖啡等作物的全球流动,人权、司法审查、“门罗主义”等概念的跨语境传播,都变成了重要的话题。
《新航路的探索》(来源:zhihu.com)
这种对人类生活越来越迈向“地球村”的理解在不经意间混淆了“全球性”与“全球化”。我们上述对全球化的理解实际上讲的是“全球性”,即任何事物都需要从全球互动视角来理解并获得其全球性意义。
人类空间意识中不断压缩的“全球性”状态乃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历史命运。因此,“全球性”作为名词描述的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相应地,“全球化”其实是一个动词,关注的是如何将人类生活从“非全球性”或“前全球性”状态推进到全球性状态中。
因此,作为一个动词,“全球化”概念的真正意义恰恰是那些被隐蔽起来的内容,即“谁”用“什么方法”把“何种事物”向全球进行推广。它意味着有一种力量将原本属于地方性的要素(比如生产工具、商品、制度组织方式、文化观念和信仰等)向全球推广,从而使其凌驾于其他类似的地方性要素之上,最终具有了全球性,乃至普适性。
在这个意义上,“全球性”是一个社会学观念,而“全球化”乃是一个政治概念,并且隐含了曾经分散在地球上的各种地方性文明为争夺“普世文明”的支配权而展开的斗争。
而“全球化”理论往往是为这种获胜的文明或生活方式提供意识形态的正当性辩护:这种胜利不仅由于在这场争夺中拥有的实力而获得正当性,更因为其正当性才取得必然胜利。当这种言词无法说服对方时,人们往往会诉诸枪炮来“证明”。
由此,政治与哲学乃至神学始终纠缠在一起,“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经济权”“政治权”和“话语权”、“挨打”“挨饿”和“挨骂”等等,就纠缠在各种力量交织斗争所推动的全球化世界中。
从这个角度看,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大航海运动的区别不在于时间先后与规模大小,而是性质不同。前者就意味着“全球性”,表明航海技术已经能够将不同的生活方式连接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向东南亚、印度洋和非洲沿岸推广,从而成为一种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的普遍性生活方式或“普世文明”。
后者则意味着“全球化”,欧洲人将其文明通过传教、商业、暴力等方式向全球范围扩张、推广,从而取得普遍主义的凌驾性支配地位,它是西方世界崛起之后的“特殊专利”。
因此,中国文明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不是“全球化”,蒙古帝国在欧亚大陆的扩张也不是“全球化”,伊斯兰教在欧美的传播更不能被看作“全球化”,全球共产主义运动、反殖民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非但不能被看作全球化,反而被看作“逆全球化”的潮流。
《五月花号在普利茅斯港》,由威廉·哈尔索尔(William Halsall)绘于1882年(来源:wikipedia.org)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全力打造“全球化”的意识形态,希望将其生活方式在全球加以推广,从而利用后冷战单极世界优势,缔造一个由美国主导的世界帝国。
至于那些将“全球性”与“全球化”混为一谈从而热烈拥抱全球化的人们,不过是主动或被动地扮演起世界帝国臣民的角色而已。与“全球化”相一致,曾经风靡的“地球是平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用各种力量将整个世界夷平,以便建立起世界帝国。
因此,后冷战以来,无论“历史终结”的畅想,还是“文明冲突”的忧思,这两种看似矛盾的主张,实际上共同构成世界帝国的意识形态,即用“文明冲突”来推动“历史终结”。
02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主流媒体和学界关于“全球化”“逆全球化”乃至“再全球化”的讨论,以及中美关系“脱钩”与“再挂钩”的争论,往往将“全球化”混同于“全球性”。
我们仅仅关注到“全球性”的表面现象,忽略或回避了“全球化”的政治实质:谁的全球化,何种全球化?这些争论和判断往往基于“全球性”来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结论不同既是由于选择关注的现象片段不同,也是由于对历史进程的主观期待有所不同。
就像装有一半水的杯子,有人会将其描述为“半杯水”,有人则描述为“半杯空”。悲观主义者看到了中美竞争和“逆全球化”的一面,从而认为中美已经进入“新冷战”,期待国人不要抱有幻想,扎扎实实做好准备;乐观主义者看到中美合作和全球性发展的历史趋势,认为中美处于“热和平”,期望努力推动中美合作,避免陷入“自我实现的预言”。
然而,如果我们试图摆脱经验主义,从历史经验的“全球性”表象深入到对历史内在逻辑的把握,就必须借助哲学思考来把握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规律,把握“全球化”进程中各种力量的对比关系。
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以一种客观冷静的科学态度,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发展趋势,围绕推动全球化的政治主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来思考全球化的动力。
众所周知,在将全球连为一体的大航海时代,海盗、冒险家、封建君主、金融家们是大航海事业最早的推动者,紧随其后的则是教会、教士、商人、企业主等。今天的跨国公司以及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可以说是这个传统的继承者。
然而,在所谓西方“发现”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中,诞生了真正的政治主体——现代主权国家。可以说,主权国家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产物,是欧洲封建领主在这场以殖民掠夺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竞争中的产物,是围绕掠夺殖民地以获得优势权力而展开的长期战争中锻造出的产物。
因此,主权国家从一开始就与全球殖民掠夺、商业贸易、金融和战争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现代“财政—军事国家”的崛起。在此基础上,欧洲建构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国际社会”。今天的国际经济理论和国际政治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对“全球化”进程力量对比关系的思考。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来源:wikipedia.org)
然而,当我们在理论上将“国家”想象为一个独立的决策主体时,似乎假定了这些国家之间是平等的。如果我们考虑到主权国家诞生的“全球化”背景,即西方文明凌驾于全球之上成为“普世文明”的历史进程,那么“全球化”的政治主体表面上看是主权国家,实际上是主权国家背后的整个欧洲发展出来的现代文明。
因此,亨廷顿将“全球化”的分析单元确定为“文明”,认为西方文明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成为“普世文明”,并与其他文明形成“文明冲突”。尽管地球上很多主权国家从属于某种文明形态,但只有文明中的“核心国家”才能领导文明的发展。
可见,“全球化”的政治主体表面上是主权国家,实际上是文明及其背后的“核心国家”。这种文明与核心国家的结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帝国”。因此,帝国与文明才是我们理解“全球化”乃至全球秩序的基本分析单元。
从这个角度看,全球化的历史其实是帝国扩张与争霸史。如果从帝国和文明的角度看,人类文明史乃是从“区域性文明帝国”迈向“世界帝国”的历史。区域性文明帝国往往以农业或游牧作为基本生存方式,因此帝国财富来源于土地,区域性文明帝国就以领土扩张为特征,最典型的就是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的领土扩张心态。
然而,随着大航海时代商业贸易建构起了全球经济网络,整个世界被贸易、金融组织在一起,从而推动以领土扩张和宗教控制为特征的古典帝国形态,向全球经济金融的扩张和控制的新型帝国形态转变。
因此,殖民帝国既有古典帝国领土扩张的特征,也更多着眼于建构经济产业链分工体系的新型控制模式。前者属于传统的“有形帝国”(formal empire),后者就属于现代的“无形帝国”(informal empire)。大英帝国就是古今帝国形态转型的中间形态,它将这种“有形帝国”与“无形帝国”结合起来,构建出第一个世界帝国——“自由贸易的帝国”。
在此基础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从英国手里接过了世界帝国体系,彻底抛弃了“有形帝国”形态,在“无形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自由主义利维坦”。而在后冷战的今天,美国以建构“新罗马帝国”为目标,进一步推进世界帝国的建设。可见,“全球化”隐含的政治含义就是推动建构由美国主导的世界帝国。
- 原标题:强世功:全球化与世界帝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惠 
-
我担心发展中国家会出现类似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2023-03-16 07:53 -
美国财政部公布1月国际资本流动报告
2023-03-16 07:35 -
用比特币还债被判无效,法院:不具有法偿性
2023-03-16 07:35 疯狂比特币 -
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草案的报告
2023-03-16 07:21 2023两会 -
中沙首笔人民币贷款合作,会影响什么?
2023-03-16 07:11 观网财经-海外 -
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草案的报告
2023-03-16 07:11 2023两会 -
315晚会第一枪:这些“泰国香米”竟是香精勾兑而来
2023-03-15 20:18 食品安全 -
我国成功发射试验十九号卫星
2023-03-15 20:16 航空航天 -
杨紫琼奥斯卡“封后”马来西亚放假一天?梦一场
2023-03-15 15:29 -
多模态GPT-4被吹爆,但仍会“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2023-03-15 14:54 观网财经-科创 -
“不后悔向小布什扔鞋,仍对美国感到愤怒”
2023-03-15 14:32 -
毛利率超资生堂!毛戈平每赚100元对应产品成本不到19元
2023-03-15 14:29 观网财经-金融 -
保银行还是抗通胀?美联储陷入两难
2023-03-15 14:25 观网财经-宏观 -
提前跑路?硅谷银行高管被爆套现8400万美元
2023-03-15 14:19 观网财经-金融 -
一未成年人直播打赏逾百万元,消保委介入后平台全额退回
2023-03-15 13:13 观网财经-消费 -
网红餐厅蓝蛙后厨乱象:过期蔬果继续用、有效期标签随意换…
2023-03-15 11:57 -
两年后在制程上反超台积电、三星,英特尔能做到吗?
2023-03-15 11:36 观网财经-科创 -
拐点来了?前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降5.7%,较去年全年收窄4.3个百分点
2023-03-15 10:15 观网财经-房产 -
穆迪下调美国整个银行体系评级:稳定→负面
2023-03-15 10:08 观网财经-海外 -
产业园项目只有钢架就庆祝封顶?当地回应
2023-03-15 09:47 观网财经-房产
相关推荐 -
53年统治12天垮台,“关键在于失了民心” 评论 217中央定调明年经济工作: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评论 33叙利亚反对派嗅到机会,土耳其“默许”? 评论 183宣称“协议破裂”,以色列出兵占领 评论 437“阿萨德及其家人已抵达莫斯科” 评论 514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