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英国机构,还能不能冠以皇家称号?
今天的英国机构,还能不能冠以“皇家”的头衔?严格地说:不能。[全文]
-
如果当年印象派遇上的不是浮世绘,而是中国画……
当时日本已经向西方开放,导致一般欧洲人更容易接触到日本美术品。最终,西方绘画通过浮世绘这个中介,领略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性。[全文]
-
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实行全民免费医疗?
现在的世界没有无限制的免费医疗。所谓免费,不过是国民没有直接付款,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税收付给国家,国家再转移一定的数额给医疗罢了;而且医疗都有形或无形地界定了范围、时间、数量或质量。[全文]
-
为什么有罗马帝国,却无长安帝国
既然帝位不能保证平稳过渡,那么候选人争取国都权力集团的支持就非常重要,外省势力远水不解近渴,而且基本只限于上层群体的争斗,不牵涉社会下层,更不会推翻旧有社会机制;皇权立足于国都,国都实力集团把持政权,也就不会轻易迁都。[全文]
-
为什么国内寺庙要收门票,国外教堂却不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历过一系列非常彻底的社会改造,而世界其他地区基本没有这个历程,因此西方教会和教堂都有自己庞大而稳定的财源,而国内的宗教寺庙在改革开放前不具备这个条件;同时,宗教的神圣性在中国基本被消除,从寺庙到信徒都奉行实用主义。[全文]
-
新冠疫情也许是第一次同等条件下的中外比较
新冠疫情到如今为止,已经历时两年,漫卷全球。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在这次疫情中,在同等恶劣环境的冲击下,中外民众的素质水平得到了公平的展示。[全文]
-
为中国发声,也可以“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现在的对外宣传有点像中国革命的初期阶段:对手掌握着主要据点和主要渠道,并千方百计地打压中国声音,歪曲中国形象。既然城市主阵地的攻势受挫,那么就要想想侧面迂回,走走群众路线,以农村包围城市,而且要发展适应“农村作战”的“部队”“武器”“战术”。[全文]
-
中国吃着“统一红利”,欧洲的“分裂红利”是否到头了?
统一和分裂制度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在某些历史阶段,其中部分优劣可能尤为明显。现在中国的大一统是否又到了“收割红利”的历史节点?在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条件,使分裂制度重新获得优势?在全球化全面铺开的条件下,分裂的弊端、统一的优势是否都被放大?[全文]
-
凡尔赛最值得炫的“富”,“凡尔赛文学”可学不来
“凡尔赛文学”主要的目的就是展现自己的奢华生活,但当年贵族们在凡尔赛宫里的享受是要付出“代价”的。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也不只是搞“权力的游戏”,还鼓励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全文]
-
留学就是不爱国?能否将所学所识回馈国家才是关键
一个来法探亲的美国华人和笔者叹气,他已经完全不能和他的儿子就中国主题做任何交流了,因为他儿子一开口就是“专制独裁”。偶尔讨论移民到美国的贪官,他儿子居然表示,人家和“黑暗的”中国做斗争,还能赚一笔钱来美国享受民主自由,简直就是好莱坞式的英雄大片儿啊。[全文]
-
中国人的餐桌礼仪,有个“技术性”问题
西方家庭里,当然一般也要分享同一道菜,但都会在一开始,就用公勺公叉把足够的菜量拨到自己的餐盘中。西餐习惯使用餐盘,面积较大,也为一次盛放足够的菜肴提供了方便。中餐就不同了。[全文]
-
“延误险骗保”怎么会有这么多“同情者”?
保险公司根据正常的延误率来计算保险收费和理赔额,李某人为地大大增加了公司的赔偿支出,照此下去,为平衡公司的收益,保险公司势必要提高险种收费,而这些多收的钱,是要由以后的投保人(也可能包括眼下这些为李某辩护的网民)共同承担的。[全文]
-
华人参政不如犹太裔,不能忽略这三点
中国人和犹太人经常被拿来做比较,从智商到经商,从读书到政坛,林林总总的观点不少,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往往会忽略以下三点:首先,在约1900年的漫长时光里,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家,他们只能是流落异乡的寄居客。而中国人从未失家。[全文]
-
法国罢工不消停,长远来看解套只有一条路
经济发展需要推动力,抛开政治因素,要么是基础建设带动的投资推动了经济发展,要么是新资源新技术的开发创新引发的经济繁荣。但时至今日,这两个推动因素在欧洲本土使不上劲儿了。美国不允许中国取代它成为世界第一,但欧洲没有这个顾虑。[全文]
-
为何汉学家理解中国都这么难
前几天,笔者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国文化的报告会,主讲是一位法国汉学家。他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发展贡献良多,很多看法也很独到。但是关于“中国没有骑士”和“不重商”这两个问题,笔者觉得他给出的答案并不靠谱。[全文]
-
“中国式审美”怎么了
有人对比了大陆金鸡百花奖海报和台湾金马奖海报,大意就是大陆的海报审美格调是如何低下,台湾海报是多么韵味悠长。但广告不是艺术品,最合适的广告往往不是最美的。而且,为什么动辄要冠以“中国式”的标签呢?[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