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玮:这部法律是国家“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决定?
最后更新: 2022-03-22 08:39:26【导读】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问题,最高法报告提出: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对虐待儿童的剥夺监护权,让“依法带娃”成为家长必修课。
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场对于“依法带娃”争议颇多。“依法带娃”针对何种社会现象?将家事上升为国事,又着意于解决哪些社会问题?下文采写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解读。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
1月3日,《促进法》一度登顶微博热搜榜,引发大量讨论。施行至今,在相关新闻评论区仍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一些家长如临大敌,认为这是一部“为孩子撑腰、惩罚家长”的法律。也有一些网友认为该法“高高在上、不接地气”。
真的如此吗?或许,我们得先简单了解这部法律的诞生背景及立法目的。
“有这种爹在,我还有什么未来?”
近年来,一系列突破社会底线的事件,催生了“父母也需持证上岗”等网络名句。根据国家司法大数据及国家统计局《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显示,紧张家庭关系、不当教育方式及父母不良/违法犯罪行为,是未成年人遭受不法侵害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层次原因。
而据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显示,五成家长迷茫于如何管教孩子;多数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过于关注学习,缺乏对孩子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受害未成年人以及罪错未成年人的背后,是一个个“生而不养、重养轻教、教而不当”的家庭。
《隐秘的角落》剧照
对此,司法社工们(以预防犯罪、违法行为矫治为工作目标的社会工作者)有着更深刻的感触。
2018年某天深夜,W市110指挥中心接到某小区一男子报警,他在家中被人捅伤,生命垂危。民警及120立即赶赴现场。
抵达现场时,民警听到房间里传来男子呻吟求救的声音,而一个少年浑身是血、举着刀挡在门前,阻止民警及医护人员进入屋内。现场民警劝说并控制少年后,伤者第一时间被送医救治,脱离了生命危险。
犯罪嫌疑人小姜,时年17岁,还是一位在读学生。究竟是什么原因,竟让他想和父亲“同归于尽”?
原来,小姜父母在小姜幼时离婚,小姜跟随母亲生活。离婚后,姜父多次要求变更孩子的监护权。小姜虽想跟随母亲生活,但姜母考虑到姜父经济条件优于自己,便同意变更抚养权。之后多年,姜父因生意应酬压力大且对孩子期望过高,常常殴打小姜。
“他给孩子提供优质的物质条件和培养环境,但疏于和孩子交流沟通。孩子性格越发沉默隐忍,之前并没有反抗父亲或向外界求助。他一心想着早点就业或考到外地,脱离父亲的控制。”
小姜行凶那天,一向关爱自己的奶奶因病卧床、没有做家事,姜父醉酒回家后辱骂小姜奶奶。这一幕,成了压垮小姜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这种爹在,我还有什么未来?不如杀了他,免得他祸害我妈和奶奶。”这句话,是小姜在接受心理矫治时,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句。而在很多涉案未成年人的自诉中,家庭是他们认为自己遭遇不幸的原因之一。
最终,小姜被依法收监。姜父痛哭流涕、后悔不已。小姜的悲剧让人扼腕叹息,在一些司法工作者看来,如果他们的“家务事”能够更早被外力介入进而发案,如果公共资源能够及时阻止姜父的行为、给予这个家庭帮助,或许结果不会到如此惨痛的地步。
更让人揪心的是,大量的数据和案例表明,比起单独个案,家庭产生的恶性代际传递更为可怕。一位受聘于政府有关部门的国家心理咨询师对我说:
“这种案例比比兼是。比如一个孩子,他在幼年时期遭受家暴,他非常痛恨家暴行为,当他长大能够抵抗时,他可能会以更血腥暴力的方式‘以暴制暴’。或者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他早已脱离当年的情境开始了新生活,但当这类孩子成为父母,他很可能还是会以同样的教育方式来管教自己的孩子。”
监护失职事件中,特别严重或触犯法律的行为必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但在监护人不良行为/不当教育方式和法律红线之间,存在大量的模糊地带。
“一些监护人重养轻教,认为让孩子吃好穿好、教育丢给学校就行了,直到孩子出现严重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时才追悔莫及;而一些家长又是另外一个极端,期望过高、管教过严导致悲剧发生;最可恶的还是生而不养,比如离婚后对上一段婚姻的孩子弃如敝履的,连基本生活费都不履行的失职父母。”一位从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专家痛心疾首地说,“国家如果再不干涉这些问题家庭,这些本身是受害者、未来又成为施害者的孩子会越来越多啊!”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原子,错误的教育方式会向社会输送越来越多的问题人员。斩断这种恶性传递,不仅是为了拯救家庭,也关系着社会稳定,国家自然有权利、有义务矫治问题父母,帮助困境家庭共克难关。
“未检”检察官告诉我:“孩子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国家的未来。所以当父母不履行职责时国家才会干预,当父母都丧失监护能力时国家才会兜底,当父母侵害子女时国家才会苛以刑罚。家庭教育促进法,实际是一个低调而正面的法律,当部分家庭教养能力不足时,国家想要指引家长、为其赋能。”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现场发现客机残骸和碎片,尚未发现机上失联人员
2022-03-22 08:03 航空安全 -
上海昨日新增本土31+865
2022-03-22 08:01 抗疫进行时 -
MU5735坠毁,专家:失事时飞机数据极不正常
2022-03-22 06:54 航空安全 -
长五B遥四火箭最后一台发动机完成试车
2022-03-22 06:43 航空航天 -
1.5万亿退税,4月起实施
2022-03-21 23:28 -
长春两名基层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一线因公殉职
2022-03-21 23:07 抗疫进行时 -
-
南部战区组织兵力赴现场救援
2022-03-21 22:28 航空安全 -
中央环保督察组:秦岭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推进缓慢
2022-03-21 22:26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抗原检测试剂临时性纳入医保
2022-03-21 21:58 -
坠机地点三面环山,只有一条小路可进入
2022-03-21 21:32 航空安全 -
武警民兵现场救援
2022-03-21 21:19 -
近年严控维修费用?东航权威人士:不实
2022-03-21 21:16 航空安全 -
东航:失事航班没有外籍乘客
2022-03-21 20:58 航空安全 -
东航:对遇难旅客和机组人员沉痛哀悼
2022-03-21 20:01 航空安全 -
监控拍下坠机瞬间:机头朝下直线坠落,空中疑未解体
2022-03-21 19:53 航空安全 -
-
邯郸男子驾车撞人致4死:超量服药
2022-03-21 19:14 -
东航明起暂停所有737-800客机运行
2022-03-21 19:07 航空安全 -
相关推荐 -
“美欧步调不一,涉华措辞反复删改” 评论 65河南小麦现在咋样了?央视记者邓州实地探访 评论 160毕节通报“记者被打”:3人被拘留,镇长被提名免职 评论 641“46.1%!在东盟这一市场,中国超越韩国跃居首位” 评论 164“全职儿女”和“掏空6个钱包买房”,哪个更啃老? 评论 572最新闻 Hot
-
“美欧步调不一,涉华措辞反复删改”
-
波音CEO谈C919:三足鼎立也不是坏事,过度焦虑很愚蠢
-
华春莹讽刺对华“去风险化”:就像小溪偏要孤立长江黄河...
-
俄安全局:美国利用苹果手机监视多国驻俄外交官,包括中国
-
俄方辟谣:金砖峰会或改在中国举办的报道不实
-
“世纪审判迎来惊人结局!”,澳“兵王”输了
-
“美官员本想牵头美中共建一带一路,但错失一生最大政治良机”
-
北约秘书长:700名北约士兵进入科索沃,但……
-
“正考虑请中国主办”
-
河南小麦现在咋样了?央视记者邓州实地探访
-
说到中国登月计划,他又泼脏水:我们要抢先,以防被“抢水”
-
路透、彭博、华尔街日报记者禁止参会!他的主意?
-
印度5月日均进口俄油196万桶,沙特份额被“蚕食”
-
马克龙:西方得改主意了
-
美众议院通过债务上限协议,票数倒挂被批“笑话”
-
布林肯:跟中方见不上,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