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默:昂山素季不需要符合西方的圣人形象
关键字: 1【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特朗普的亚洲行结束了,但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还有一程——缅甸。
这时候去缅甸,罗兴亚问题是绕不开的,昂山素季恐怕是不得不见的。
缅甸那些事儿,在西方舆论里已经沸沸扬扬。但是具有国际声望的西媒,在讨论非西方事务时,其主要毛病就是西式偏见与受众误导。西方俯视他们心目中文明落后,或是非西式自由民主体制的地区,西方媒体的惯性就是“价值凌驾真相”。举凡一切不符西式的“自由、民主、人权”的,都是妖孽,批评随意,反之,则是圣人,吹捧随性。
这一点在涉华报道上,观察者网的朋友肯定领教过很多,央视主播刘欣在十九大后批评西方媒体时说:西媒在报导中国时,总是出现某种谬误,没有说谎,却也没有说出全部事实。
昂山素季现象,大概是近年最典范的西式套路了,给她戴桂冠的,再泼她硫酸的,都是同一批西方舆论。
关于罗兴亚人事件,如果你想在西媒里找到兼具深度与全面的报导,真的是浪费时间。相对地,这位曾被西媒誉为“亚洲曼德拉”的东方女性,如何“堕落”成如今的低俗政客,这类的新闻剪裁与评论,充斥于西方主流媒体。
台湾媒体自然也有样学样,占据西方受众与台湾这种“次西方”受众思想版面的,是“诺贝尔和平奖是否不该再颁发给活人”的热烈讨论,以及“罗兴亚人被迫害得多么凄惨”的片面新闻剪裁,而不是罗兴亚事件的全貌。
我想了解事件全貌,却总是被“西式人权价值”挡住了视线。
处境,才是最该关心的事
看现在昂山素季身上的两个标签,“圣人”与“冷血”,如果可以量化,昂山素季本身的改变幅度,肯定远小于西媒给他的两种极端评价。真实的她,从来都是介于两种评价的中间点,与其说她变了,不如说是西媒一开始就看错了圣人,现在仍然看错了冷血。
纽约时报最近的一则评论《圣人的坠落:世界是否看错了昂山素季》,引用政治心理学中的“确认偏误”(Comfirmation bias)来反省西媒常常错看其偏好政治人物的现象:“你对某个结果或者这种情况下的某个人是好是坏,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讲得那么学理,不如简单讲,西媒对非西方事务,常常充满“圣母”视角下的偏见吧?
西方媒体曾经大力“吹捧”昂山素季,图片来源:见作者签名
新闻的产生方式,与历史叙事的产生方式,有一定程度的类似:观点是编修素材的剪刀,立场是什么,被剪辑出来的成品就是什么。
当我们阅读秦始皇嬴政的“焚书坑儒”事件时,读到的主要是儒者观点下的叙事,但若我们想深入探讨,追寻事件全貌,首先应确认的是,焚什么书?坑什么儒?然后再考察当时的政治大环境,嬴政的政治习性、执政危机、政敌动向,儒者为何站在当权者的对立面,有没有伪儒者?或嬴政整肃的主要对象究竟是儒者还是方士?等等等等。
换言之,了解决策者的处境,才是真正的重点。但在西媒解读下的罗兴亚事件与昂山素季,一如“焚书坑儒”的儒者叙事: 焚书就是不对,坑儒更是令人发指,嬴政是万恶之渊薮,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纽约时报》回头检视昂山素季的圣人建构现象,赫然发现,其实这位自由民主价值的典范人物,早在2013年接受BBC专访时,就露出了“马脚”:(昂山素季)颇为唐突地驳斥了关于罗兴亚人遭遇不断升级的暴力的提问,说佛教徒也被迫流离失所,双方都感到恐惧。被问及为什么受暴力影响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穆斯林时,她转移话题,说佛教徒生活在“全球穆斯林力量”的恐惧之中。
评论指出,由于这段话与昂山素季当时的圣人形象不符,所以基本被忽略了,这就是确认偏误。如果从此评论所探讨的“浮夸的圣人化”观点来看,观察可谓细微,然而,昂山素季这段话,在缅甸国内族群冲突问题上是非常重要的线索,也是她想要澄清出一个更真实自己的表白。
昂山素季可能早已察觉,她无法如实地继续演出西方给她的圣洁扮相,因为国际社会对缅甸国内问题的了解也非常片面甚至偏颇,她的现实处境将与自身形象严重冲突。
尤其,罗兴亚问题,根本是吹捧她的西方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
罗兴亚问题
冲突事件的缅甸若开邦地区,曾经是独立王国阿拉干(Arakan),1785年为缅甸的贡榜王朝兼并,1826年因缅甸战败而割让给英国,1948年缅甸独立后回归。
图片来源:搜狐
若开邦有两大族群: 若开族与罗兴亚族,前者为佛教徒,操缅甸方言,后者为穆斯林,操孟加拉方言。罗兴亚人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八世纪阿拉伯商人、波斯商人与孟加拉人、缅甸原住民的混血种族,二是英国殖民时期为了便于统治,鼓励孟加拉地区的穆斯林大量移入。
从1872年到1911年,若开邦的罗兴亚移民从近六万增加到近18万,2013年,增加至130万。在英国殖民以前,两大族群虽文化宗教语言都不同,但尚能和睦相处,直到殖民政策将两个族群以宗教信仰区分开来,英国人直接统治缅甸原住民,而给予穆斯林族群自治权力,借此培植亲英势力。换言之,殖民政府拉拔穆斯林,压制佛教徒这种族群分化政策的结果,就是愈趋激烈的族群冲突。
二战时,英军组建了一支孟加拉穆斯林部队“孟加拉V支队”,在印度与缅甸边界活动抵挡日军入侵印度。英国人利用穆斯林,日本人就利用佛教徒,在缅甸本土进行英日斗争。V支队在对日军的战争中贡献并不多,但在1944年日本开始撤军后,枪口对向了若开族佛教徒,展开一次种族清洗大屠杀以抢占土地,烧毁上百个村庄,众多平民佛教徒受难,或流离失所。V支队的后裔,也是现在罗兴亚人的一部分。
二战后,V支队拒绝英国要求将抢占土地还给若开人,并组建了“穆斯林圣战党”(MLO),联系印度穆斯林领袖真纳,欲与印度分离建立“东巴基斯坦”。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战争后“印巴分治”,东巴基斯坦决定并入巴基斯坦,又引发了另一波罗兴亚人躲避战祸而逃至若开邦的移民潮。
1948年缅甸独立,虽承认罗兴亚人为少数民族,但需要在缅甸居住八年以上才能申请归化入籍,于是那些在二战前后移入若开邦的罗兴亚人成了无国籍者,缅甸人显然无法忘怀V支队在若开邦的屠杀行径。
穆斯林圣战党在要求自治而被缅甸当局拒绝后,又一次发动捣毁佛教徒村庄的“圣战”,控制若开邦北部时,又引入了大量东巴基斯坦的贫民进入相对富裕的若开邦。从此便开始了缅甸政府军与穆斯林圣战党的长期斗争。
1962年,由于罗兴亚问题,缅甸发生军事政变,奈温将军推翻了许诺罗兴亚人公民权的吴努政权,并开始建构缅族主义,在若开邦大量修筑佛寺,将大量缅族移入,以排挤“世仇”罗兴亚人。
1971年,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隔年就成立了孟加拉国,这场战争再一次引发从孟加拉到若开邦的移民潮。缅甸军政府一方面接受了超过五十万的孟加拉难民,另一方面则再一次推出排挤若开邦穆斯林移民的政策,将之划归为外侨,与穆斯林圣战党的矛盾再次深化。
军政府此后数度清剿若开邦的穆斯林武装势力,其中以1978年与1991年的战争最为惨烈,终于在90年代收回了原属若开人的大量土地,许多穆斯林农民则因失去土地而沦为贫民。所以现在所谓“罗兴亚难民”,是90年代才开始见诸于穆斯林媒体,再为国际社会所使用的称谓。
明白了以上的历史简述,就知道为何昂山素季在BBC专访中谈到“佛教徒也被迫流离失所,双方都感到恐惧”的缘由了。
在这次专访的前一年,3名罗兴亚人抢劫并奸杀了一位若开女性,若开人展开报复,导致10名罗兴亚人死亡,而引发了双方的大规模冲突。结果29人伤亡,2528栋房屋被烧毁,30000人因此冲突而流离失所。
当时的缅甸总统登盛提出了遣散罗兴亚人到孟加拉的计划,遭孟加拉拒绝,也遭联合国反对。一个月后,冲突再度爆发,造成82人死亡,21700名穆斯林与1200名若开人失去家园,4665栋民房遭到毁坏。
表面上,若开邦问题是穆斯林与佛教徒的文化冲突,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新住民与原住民争夺土地资源的古老问题。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今天堵汽车、明天堵化工,每一步都让世界更穷” 评论 22“西方傲慢又虚伪,而世界似乎只按意识形态行事” 评论 123“中国人很聪明,现在向他们卖车变得有点困难” 评论 258马克龙表态撤军,尼日尔:基于相互尊重的时代开始了 评论 232今起存量房贷利率批量下调,有人“一天省下一年工资” 评论 231最新闻 Hot
-
“今天堵汽车、明天堵化工,每一步都让世界更穷”
-
事大了!俄方将向加方发出外交照会
-
乌克兰称俄黑海舰队司令遇袭身亡,俄暂无回应
-
“西方傲慢又虚伪,而世界似乎只按意识形态行事”
-
“他渡过孤独一周,召唤盟友却无人应答”
-
泽连斯基是否竞选连任?乌第一夫人回应
-
“涉及普京,他最新表态或将激怒克宫”
-
供应北美拿补贴 中韩企业合建摩洛哥电池厂
-
“中国人很聪明,现在向他们卖车变得有点困难”
-
越南要借西方开发稀土,挑战中国?
-
美国完成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 3年前采集
-
今起存量房贷利率批量下调,有人“一天省下一年工资”
-
马克龙表态撤军,尼日尔:基于相互尊重的时代开始了
-
美国关切后,印度被迫推迟?
-
俄方:炸毁坦克后,发现对方用德语喊“别开枪”
-
科索沃发生冲突致4死,武契奇:永远不会承认科索沃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