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BC报道中国审美争议,混淆“眯眯眼”和小眼睛概念
-
鞠峰哕
【文/观察者网 鞠峰】
从清华美院到陈漫,再到三只松鼠和奔驰……一段时间来,“眯眯眼”被置于反对西方审美霸权和刻板印象的讨论涡心,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逐渐失焦。这轮舆情将退潮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又发文,试图将“眯眯眼”和小眼睛混为一谈。
1月3日,BBC挑起话题“为何在中国有人觉得‘小眼睛’不美”,引用三只松鼠争议广告的模特 @菜孃孃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问“我眼睛小就不该是中国人?”着重报道了她最近在网络上遭受攻击。
其实在三只松鼠的广告在国内引起争议之后,并未引起外媒的广泛注意。此前也只有英小报《每日邮报》等零星报道。英媒报道后,一些外国网民在评论区表示诧异,“大多数中国人不都是眯眯眼吗”“她们看起来很中国人,有什么问题吗”。今天BBC一发声,果然开始模糊议题。
BBC在开头便定性,@菜孃孃的“罪过”就是“长了一双狭窄的眼睛”,偷换了小眼睛和“眯眯眼”的概念。随后,报道把重点引向“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情绪”。
BBC报道截图
BBC将中国网民反对西方长期以来塑造的“眯眯眼”形象曲解为“反对审美多元化”。报道援引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媒体人闾丘露薇的话称,拒绝‘眯眯眼’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因为它是对多元审美的拒绝。这扼杀了不符合一定标准的美。”报道还进一步模糊议题,引用专家的话称中国在古代,例如唐朝时,更青睐小眼睛。
BBC的报道一言以概括,即“狂热民族主义的中国网民反对小眼睛,导致小眼模特遭受网络暴力,多元审美进一步丧失。”这无疑是转移了矛盾的焦点,为占据审美霸权的西方长期设置刻板印象、利用视象符号矮化丑化中国的行为辩护。
国内关于“眯眯眼”的讨论已足够混乱,为什么还要看BBC说了什么?
通过观察外媒竭力想要偷换什么概念,正好能够找准问题的症结——除了在片面引用《中国日报》(CD)社论和专家发言的时候,BBC报道完全不提“slanted eyes”(眯眯眼),而用“long, narrow eyes”(狭长的眼睛)或“small eyes”(小眼睛)来代替,这值得引起注意。当然,BBC也只为@菜孃孃“鸣冤”,并没有提及她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拉眼角”的舞蹈。在西方,这个动作也是公认的“辱华”行为。
“slanted eyes”直译为“被歪斜的眼睛”,被动语态突出了“拉眼角”这个动作的刻意性。
“眯眯眼”问题的核心,不在眼大眼小,而在于西方刻意型塑了东方主义的“眯眯眼”符号系统,以及支撑起这套符号系统的西方文化霸权。从陈漫的“艺术广告”,到三只松鼠的广告图,都涉嫌在这套体系之下进行“自我东方化”行为。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余亮表示,人民群众抨击的“眯眯眼”并不是中国人当中常见的自然的单眼皮小眼睛,而是那种西方世界刻意打造出来的宽间距、吊眼角、眯眯眼,被称作“猪眼”的傅满洲式“阴间眯眯眼”。
“人民日报评论”在12月28日针对“眯眯眼”争议也曾指出,我们要培养健康审美趣味,涵养强大审美自信。但一个基本前提是,不能让西方塑造我们的审美。对于他们恶意的丑化和不怀好意的污蔑,要保持足够的警醒并予以反击。在历史上,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人就有“傅满洲”“查理陈”“苏西黄”这样的刻板印象,“眯眯眼”甚至成了一种辱华符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尤其需要防止被这种歧视性的审美趣味给带歪了。
互联网上,“眯眯眼”问题的讨论正在逐渐清晰。微博上个月封禁了28个“借题发挥,泛化矛盾,制造对立”的有关账号。前方的路还很远,不能早早地在“眼睛大小”的讨论中迷失。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责任编辑: 鞠峰 
-
荷兰又现反封锁示威,警察放狗撕咬抗议者
2022-01-03 13:38 欧洲乱局 -
美国被法国列入“红色名单”
2022-01-03 11:59 新冠肺炎抗疫战 -
美政府再度要求推迟5G部署,两大电信商拿中国说事
2022-01-03 11:42 5G -
印尼禁止煤炭出口1个月,全球能源紧缺今年能缓解吗?
2022-01-03 10:41 -
拜登向乌克兰总统“打包票”
2022-01-03 09:56 美国政治 -
美防长,阳性
2022-01-03 08:55 -
苏丹过渡政府总理哈姆杜克宣布辞职
2022-01-03 08:30 非洲之窗 -
2022大概率不是中美关系的好年头
2022-01-03 08:11 -
美国新增确诊20.9万、死亡190例
2022-01-03 07:57 美国一梦 -
冰火两重天,“失望连着失望”
2022-01-02 22:49 美国一梦 -
“中国与日澳等国启动RCEP,美国还‘愣’在原地”
2022-01-02 20:14 -
CNN主播镜头前痛骂纽约前市长,拦都拦不住
2022-01-02 19:37 美国一梦 -
这个领域,中国反超韩国
2022-01-02 19:14 -
2022第一天,中印士兵“交换糖果”
2022-01-02 15:53 龙象之间 -
阿富汗官员:全国近10%人口吸毒
2022-01-02 15:52 阿富汗 -
以色列:加沙发来2枚火箭弹,发射者并非哈马斯
2022-01-02 15:41 -
科索沃驱逐联合国特派团俄籍成员,俄罗斯:挑衅
2022-01-02 15:29 凉战 -
朴槿惠新书提及弹劾不当:真相将在历史法庭水落石出
2022-01-02 15:03 三八线之南 -
西媒涉华报道如何一句话混淆是非?赵立坚看破了
2022-01-02 14:42 -
印巴互换核设施清单
2022-01-02 13:58
相关推荐 -
-
美媒承认:在这场竞赛中,中国获重大胜利 评论 31最高50万,公安机关悬赏通缉10名缅北电诈头目 评论 266“他告诉以色列:一个月内结束” 评论 146中国海警:菲船只故意冲撞我海警舰艇导致发生剐蹭 评论 379深陷“反犹”风波,超70名美议员要求她们立即离职 评论 287最新闻 Hot
-
美媒承认:在这场竞赛中,中国获重大胜利
-
“又是这群人”
-
梅德韦杰夫:这个德国人睁眼说瞎话
-
美官员到访商讨战后加沙治理,他说:希望哈马斯加入
-
加沙高校又有学者遇难,曾将哈马斯突袭比作“华沙犹太人起义”
-
俄沙“振臂一呼”:所有OPEC+国家都应加入
-
这个时候,美国和圭亚那举行联合空中演习
-
他敦促国会赶紧“打钱”,“中国正在太平洋伺机而动”
-
丹麦通过法律:焚烧古兰经违法
-
“西方主导的不公正国际秩序应当终结”
-
美使馆人员行贿窃取情报,被西班牙驱逐
-
韩国与荷兰将强化芯片同盟,“与中美有关”
-
委内瑞拉公投后,圭亚那:已与美国、巴西等国商讨
-
“美国不断军援下,加沙被炸7周堪比二战末期德国”
-
“欧洲的保护主义者会利用他”
-
德国这州规定:想获得公民身份“不能反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