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下的中国制造:“世界工厂”还好吗?
最后更新: 2020-03-26 21:04:59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题:疫情下的中国制造:“世界工厂” 还好吗?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领域都受到影响。中国制造也经历了不少波动。
一边是大量企业迅速转产、复工复产的“硬核”操作,一边也有部分企业难以达产,存在订单交付的风险。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不少外向型制造企业感到压力。
疫情之下,“世界工厂”还好吗?
订单情况怎样?
数码印花机智能印染,机械手有序衔接……宁波申洲国际园区厂房内,一件件服装“整装待发”。
申洲为耐克、阿迪达斯等众多知名品牌做代工,是国内最大的服装加工制造企业。疫情发生以来,凭借从纱线、面料、辅料到制衣全供应链的“硬核”掌控能力,申洲有序复产,目前产能已完全恢复,宁波工厂日产服装达80万件。公司董事长马建荣说,订单交付没有问题,接单并没有缩减。
在中国制造庞大的“阵营”中,一些企业凭借供应链的掌控力迅速达产,化解风险。也有一些行业、企业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2019年12月,我国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51.2%;2020年1月为51.4%;2月,这一数字明显回落。一边是前期订单的交付,一边是新增订单的把握,企业要复工,更要满产、达产。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龙头制造企业,受国外部分门店关闭影响,订单出现延期风险;国内中小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中小制造企业则更多面临来自供应链的压力。
湖北是全球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基地,湖北一度停工让不少整车企业感到压力。据不完全统计,多家汽车企业部分车型生产线受到影响。
“我们组织梳理了国内7000余家全球产业链核心配套中小企业,联合相关地方、部门重点服务,全力推进,也在积极寻找可替代供应商。”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说。
复产复工有序有力推进,随着产业链各个环节逐步打通,困难正逐步解决。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除湖北外的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超95%,中小企业开工率约60%。截至3月12日,除湖北外,全国六成的制造业重点外资企业复产率达70%以上。
“3月以来,外资企业在华生产经营逐步正常,订单完成情况在好转,企业信心在恢复。”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副司长吴红亮说。
是否会带来产业转移?
有外媒报道,疫情对我国全产业链产生影响。疫情发生后,也有声音开始担心,企业会加速将工厂迁移到海外。
“疫情的影响主要是生产的临时受挫或延迟,中国制造的生产能力没有受到破坏。不能因短时个别订单转移而简单下结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所长栾群说。
不可否认,近年来,一些国际品牌、本土制造企业等选择在东南亚建厂,这是企业从自身考量的多元化布局,不能简单理解为转移。
专家认为,制造业是一个体系,多个环节纵横交错。这种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供应链需要很长时间,而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黏性。中国制造长期积累而成的基础不会因短时波动受到影响。
全球每卖4件泳衣就有1件产自辽宁兴城,河南稍岗镇生产了全世界超过一半的钢卷尺,“皮革之乡”海宁、“国际袜都”大唐……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有不少看似“不起眼”的制造业小城,它们作为供应链体系中的一个个节点,共同撑起了中国制造。
中国是全球生产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很多全球供应链的中心。把一家工厂转走也许不难,但把生态体系转走却绝非易事。
多位大型制造企业负责人均表示,在供应链的配套以及生产的协同和效率上,东南亚和国内仍有较大差距。虽然疫情会带来影响,但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不会因此而具备承接制造生态的能力。
此外,中国也是众多商品的最大消费国,市场的需求在,就会孕育更多生机。
疫情带来哪些启示?
一场疫情如同一次大考。经受了压力与挑战,中国制造也在反思。
供应链的安全至关重要。随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全球供应链体系不断扩展,供应链能否处于优势地位是衡量一国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疫情发生以来,国内众多服装、电子、汽车企业能够迅速转产口罩,靠的是稳定而灵活的供应链。未来更好应对风险挑战,抓住机遇,也需要强大的供应链。
“我们牵头组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工作组,就是为了保障供应链的稳定复产。”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说。
记者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正从提升供应链安全、产业安全的角度,制定相应的政策,着力保障重要原材料、零部件和主要设备供给,推动协同发展,维护全球供应链安全和稳定。
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疫情会‘逼迫’一些企业提升风险意识,更加注重练内功。”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说,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与流程,加大企业运营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坚定走智能制造路线是不二选择。
近期,中央和相关部门、地方有关恢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词频繁出现。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提速5G网络建设,培育新型生态。
一系列旨在发力于科技前端、筑牢数字基础的举措,目的就是通过数字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制造与消费、金融等各环节紧密相关。确保制造业的稳定发展,经济社会各环节也要协同。
加大“新基建”的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特别提出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筑牢基础、畅通循环、加强融合,中国制造方能注入更多力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辛勇飞说。
- 原标题:疫情下的中国制造:“世界工厂”还好吗?
- 责任编辑: 童黎 
-
韩国公布“无限量宽”托市举措
2020-03-26 20:15 三八线之南 -
柳传志退休后首份年报:联想控股净利润同比下降17%
2020-03-26 16:57 上市公司 -
A股三大股指集体收跌,医疗器械股逆势走强
2020-03-26 15:49 上市公司 -
苹果首款5G手机又要“跳票”
2020-03-26 15:38 上市公司 -
冲在一线,他们是抗疫中的硬核力量
2020-03-26 15:37 新冠肺炎抗疫战 -
蒙牛距离千亿营收再近一步,可奥运推迟了
2020-03-26 13:48 上市公司 -
对华为临时许可已五次延期,美光称“将走出挑战”
2020-03-26 12:44 上市公司 -
【战“疫”说理】着力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2020-03-26 10:44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媒体炒作“中国最强牛人”,中微公司称董事长受到困扰
2020-03-26 09:55 上市公司 -
2万亿美元法案“卡壳”,美股尾盘跳水收窄涨幅
2020-03-26 07:37 美国经济 -
获得感提升 小微民企再迎多项政策利好
2020-03-25 16:46 中国经济 -
每天重复高风险操作几十次 这两位“90后”是勇敢的“排雷”人
2020-03-25 16:44 -
四部委要求做好进出湖北人员交通保障
2020-03-25 16:43 -
深天马更新73亿元定增方案,公开称AMOLED产能“失位”
2020-03-25 16:43 上市公司 -
年报未提私有化,SOHO中国去年净利润降三成
2020-03-25 15:50 上市公司 -
印度全国封锁21天,鸿海在当地停工
2020-03-25 13:47 上市公司 -
高盛公开指黄金为“终极货币”
2020-03-25 11:40 金融圈 -
安信信托重大事项申请临停,涉诉金额累计达120亿
2020-03-25 11:15 上市公司 -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有关防控资金257.5亿元
2020-03-25 11:11 中国经济 -
特朗普不让倒闭,波音拒交股权
2020-03-25 11:00 上市公司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中美网民联手,完成了对美政府的欢乐嘲弄”
-
美媒警觉:中国此举越来越像美国了,不能坐视不管
-
“这个国务卿当不久”
-
460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以安全内阁终于通过
-
日本压上国运的氢能源,出路只能在中国?
-
拜登骄傲宣布:大赦2500名毒贩
-
“他将与马斯克等坐在重要嘉宾区”
-
涉及中国,“拜登帮了特朗普”
-
“今年中国买家动作更快,100%转向巴西”
-
菲律宾求助美国公司:都怨中国…
-
特朗普请了中方没请他,“谁还会在南海站马科斯一边?”
-
“中国首超美国,走势截然相反”
-
“相比去年同期,学中文的美国用户激增216%”
-
“布林肯你是罪犯!你为什么不在海牙?”
-
针对中俄,拜登作出“最后一击”
-
“星舰”第七次试飞:助推器成功回收,飞船空中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