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撤销证监会1.3亿元处罚!北京市高院判定苏嘉鸿内幕交易调查证据不足
关键字: 苏嘉鸿内幕交易中国证监会7月17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苏嘉鸿诉中国证监会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决定上诉案,以事实不清、程序违法为由终审判决撤销被诉行政处罚决定和行政复议决定,一并撤销此前驳回苏嘉鸿诉讼请求的一审判决。
证监会2016年对苏嘉鸿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苏嘉鸿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与内幕信息知情人员殷卫国联络、接触,相关交易行为明显异常,且其没有提供充分、有说服力的理由排除其涉案交易行为系利用内幕信息,证监会认定,苏嘉鸿的上述行为违反了《证券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构成《证券法》第二百零二条所述内幕交易行为。
根据苏嘉鸿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与社会危害程度,依据《证券法》第二百零二条的规定,证监会决定没收苏嘉鸿违法所得65,376,232.64元,并处以65,376,232.64元罚款(共约人民币1.3亿元)。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宣判意味着,2016年证监会的所有处罚全部撤销。
对于上述案件,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京法网事”发布了《为何这起证券行政处罚被撤销 北京高院判决详解内幕交易调查规则与标准》一文,指出法院对内幕信息认定、证券行政调查的规则和要求、内幕交易推定的适用条件和标准、违法所得认定标准以及程序合法性正当性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审理。
文章指出,本案共有五个争议焦点:
一、涉案事项是否为内幕信息
二、中国证监会认定殷卫国为内幕信息知情人是否事实清楚
三、中国证监会认定苏嘉鸿构成内幕交易是否正确
四、被诉处罚决定对违法所得认定是否正确
五、本案涉及的行政程序和一审程序合法性问题
北京高院认定,证监会并未穷尽调查手段调查内幕消息知情人殷卫国,调查证据不足,推定构成内幕交易的基础事实不清,执法存在疏漏。在此情况下,证监会对苏嘉鸿证券交易活动构成内幕交易的推定不成立。
北京高院还指出,本案的行政处罚程序存在未履行全面、客观、公正调查收集证据职责的问题,而后者既是事实和证据问题,也是程序问题,因而应确认证监会的行政处罚程序违法。
财新网援引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法律程序,目前证监会只能申请最高院再审或者由检察院启动审判监督程序,证监会不一定能在再审过程中获得胜诉。“比较存在明显的瑕疵,法学界对内幕交易中运用推定手段一直争议很大。”
接近证监会的人士称,内幕交易认定是市场公认的难题,执法者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股价发生异动,并伴随有内幕信息传播时,监管层有理由推断其中存在内幕交易,然而,查实一宗案件并非推断那么容易,需排查大量数据。如何把内幕信息与内幕交易证据确凿地联系起来则是最大难点。
“京法网事”原文如下:
7月17日下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苏嘉鸿诉中国证监会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决定上诉案,以事实不清、程序违法为由终审判决撤销被诉行政处罚决定和行政复议决定,一并撤销此前驳回苏嘉鸿诉讼请求的一审判决。
案情简介
中国证监会认为苏嘉鸿涉嫌内幕交易,决定对其进行立案调查,并对威华股份及相关人员进行了检查、调查。经核查,中国证监会认为苏嘉鸿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与内幕信息知情人员殷卫国联络、接触,相关交易行为明显异常,且其没有提供充分、有说服力的理由排除其涉案交易行为系利用内幕信息,违反了证券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构成证券法第二百零二条所述内幕交易行为。2015年8月27日,中国证监会向苏嘉鸿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并委托上海局于同年12月9日送达。同年12月11日,苏嘉鸿表示需要陈述申辩并举行听证会。同年12月25日,中国证监会向苏嘉鸿送达了《听证通知书》。2016年1月19日,中国证监会举行听证会,听取了苏嘉鸿的陈述申辩意见。
中国证监会认为,苏嘉鸿交易威华股份的时点与资产注入及收购铜矿事项的进展情况高度吻合,但是苏嘉鸿没有为其与殷卫国在涉案期间存在接触联络以及其交易行为与内幕信息形成过程高度吻合提供充分、有说服力的解释。苏嘉鸿的上述行为违反了证券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构成证券法第二百零二条所述内幕交易行为。根据苏嘉鸿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与社会危害程度,依据证券法第二百零二条的规定,中国证监会作出〔2016〕56号行政处罚决定:没收苏嘉鸿违法所得65,376,232.64元,并处以65,376,232.64元罚款。苏嘉鸿不服被诉处罚决定,向中国证监会申请行政复议。中国证监会经审查作出〔2017〕63号行政复议决定,决定维持被诉处罚决定。苏嘉鸿仍不服,诉至法院。
判决详解
围绕当事人争议焦点,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内幕信息认定、证券行政调查的规则和要求、内幕交易推定的适用条件和标准、违法所得认定标准以及程序合法性正当性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审理,并认为:
内幕信息认定标准问题
涉案事项是否为内幕信息问题,是本案的第一个争议焦点。苏嘉鸿认为,中国证监会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涉案事项“重大资产重组”“注入IT资产及收购铜矿”已经形成决定或方案,中国证监会认定涉案事项形成内幕信息主要证据不足。中国证监会认为,威华股份注入IT资产及收购铜矿方案,属于证券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的“公司的重大投资行为和重大的购置财产的决定”,至迟不晚于2013年2月23日,有关涉案事项的信息已构成内幕信息。
法院认为,依据证券法第七十五条规定,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为内幕信息。本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所列重大事件属于内幕信息。证券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公司的重大投资行为和重大的购置财产的决定为前款所称重大事件。本案中,威华股份注入IT资产及收购铜矿方案,属于公司的重大投资行为,在其未公开之前,中国证监会据此认定属于证券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第二项的内幕信息正确。影响内幕信息形成的动议、筹划、决策或者执行人员,其动议、筹划、决策或者执行初始时间,应当认定为内幕信息的形成之时。本案中,不晚于2013年2月23日,威华股份管理层已经实质启动IT资产注入及收购铜矿的筹划工作,因此中国证监会认定内幕信息至迟不晚于2013年2月23日形成,并无不当。
至于IT资产注入及收购铜矿方案被让壳方案所替代,是否影响内幕信息的认定问题,二审法院认同一审判决的结论,即不构成实质影响。这是因为,威华股份注入IT资产及收购铜矿方案本身构成内幕信息,并不限于该方案的对象或者方式,乃至于与该方案是否最后成功完成也并无直接关系。公司重大决策及其讨论实施过程,可能是一个动态、连续、有机关联的过程,只要启动威华股份注入IT资产及收购铜矿方案本身符合内幕信息的认定标准,内幕信息即已形成,其后实施对象、方式的变化以及是否成功等都不会实质性改变内幕信息已经形成的事实。
证券行政调查的规则和要求
中国证监会认定殷卫国为内幕信息知情人是否事实清楚问题,是本案的第二个争议焦点。苏嘉鸿认为,中国证监会在调查过程中,并未找到殷卫国,核实清楚殷卫国的身份信息,也未对殷卫国的情况展开调查,认定殷卫国属于内幕信息知情人事实不清,法律依据不明。中国证监会认为,其已穷尽各种手段调查收集证据,而且即使找到了相关人员,其不配合调查的情况也很常见,虽然作为涉案人员的殷卫国一直未被找到,但其他涉案人员询问笔录以及有关会议记录证明,殷卫国实际参与了资产注入事项的形成过程并知悉铜矿收购事项,为内幕信息知情人。
法院认为,先调查取证,后作出认定和处理,是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行政程序启动后,调查收集证据并在证据基础上认定事实,是行政机关负有的法定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在行政处罚一般程序中,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结合行政执法实践,该规定的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行政机关调查收集证据必须全面,在内容上既包括对相对人有利的证据,也包括对相对人不利的证据,在范围上既要向涉嫌违法的相对人进行调查,也要向了解案件事实的直接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进行调查,特别是案件涉及的直接当事方,是案件事实的直接经历者,也是权利攸关方,理当成为行政调查不可或缺的对象。二是行政机关调查收集证据必须客观,避免主观随意性,遵循证据相互印证的规则,将调查来的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直接当事方证言与其他了解案情的证人证言相互比对,提升据以认定事实的客观性。三是行政机关调查收集证据必须公正,即调查收集证据不存在偏私或武断,不仅要做到调查手段和程序合法,还应当以当事人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全面客观调查收集证据的目标。当然,上述三个方面是行政处罚一般程序中调查收集证据的原则要求,并不排除行政机关在具体调查收集证据方法、时机和手段上享有一定的裁量空间,只要裁量没有超出必要限度,法院在审查行政处罚合法性时应当予以尊重。
本案中,中国证监会认定苏嘉鸿从事法律所禁止的内幕交易,其中殷卫国为内幕信息知情人是关键的事实基础,应当做到证据扎实充分。按照前述行政处罚调查收集证据的法定要求,中国证监会在认定这一关键事实的时候,应当遵循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调查收集有关证明殷卫国为内幕信息知情人的证据,即:既调查收集有关“物”的证据,比如相关会议记录,又调查收集有关“人”的证据,比如涉案的利害关系人,在调查收集有关“人”的证据的时候,既要向知道殷卫国是否参与内幕信息形成的其他人调查收集证据,也要向直接当事方的殷卫国调查收集证据,以确保调查的全面性;既需要向内幕信息其他知情人调查了解内幕信息知情人范围以及殷卫国是否属于内幕信息知情人,也需要直接向殷卫国本人调查了解其在内幕信息形成和发展乃至传递过程中的情况,通过证据相互印证并排除矛盾来确保据以定案事实的客观性;在认定殷卫国为内幕信息知情人且苏嘉鸿对此提出异议的情况下,既需要让殷卫国参与调查程序并陈述其所知晓的事实,还需要将该调查程序和方式以殷卫国以及受该认定影响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看得见的方式展示出来,通过公开公平的程序确保调查的公正性。简而言之,中国证监会认定殷卫国为内幕信息知情人,除了相关会议记录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证人证言外,还必须向殷卫国本人进行调查询问,除非穷尽调查手段而客观上无法向殷卫国本人进行调查了解。这就是说,虽然有关会议记录和其他涉案人员询问笔录均显示殷卫国为内幕信息知情人,中国证监会还应当向作为直接当事人的殷卫国进行调查了解,除非穷尽调查手段仍存在客观上无法调查的情况。至于调查的手段,一般情况下是向当事人发送调查或询问通知书,具体方式可以由中国证监会裁量;至于通知的方式,按照法律的规定和日常生活经验,可以在当事人的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户籍所在地以及当事人的工作场所等地方向当事人进行送达,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电话、传真等便捷方式通知当事人接受调查或询问,并做好相应的证据留存工作。本案中,中国证监会认为需要向殷卫国进行直接调查了解,实际上也为寻找殷卫国接受调查采取了一定的实际行动,比如通过电话方式联系殷卫国,还试图到殷卫国可能从业的单位进行调查了解,但是,中国证监会的这些努力尚不构成穷尽调查方法和手段,也不能根据这些努力得出客观上存在无法向殷卫国进行调查了解的情况。这是因为,中国证监会寻找殷卫国的相关场所,只是殷卫国可能从业的单位,并不是确定的实际可以通知到殷卫国的地址,而且看不出中国证监会曾到殷卫国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户籍所在地等地方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即使是便捷通知方式,在案证据显示,中国证监会联系殷卫国的方式也并不全面,电话联络中遗漏掉了“1392091XXX9”号码,且遗漏掉的该号码恰恰是苏嘉鸿接受询问时强调的殷卫国联系方式,也是中国证监会调查人员重点询问的殷卫国联系方式,更是中国证监会认定苏嘉鸿与殷卫国存在数十次电话和短信联络的手机号码。执法中存在的上述疏漏,说明中国证监会对殷卫国的调查询问并没有穷尽必要的调查方式和手段,直接导致其认定殷卫国为内幕信息知情人的证据,因未向本人调查了解而不全面、因其他证据未能与本人陈述相互印证并排除矛盾而导致事实在客观性上存疑、因未让当事人本人参与内幕信息知情人的认定并将该过程以当事人看得见的方式展示出来而使得公正性打了折扣。据此,法院确认中国证监会在认定殷卫国为内幕信息知情人时未尽到全面、客观、公正的法定调查义务,中国证监会认定殷卫国为内幕信息知情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苏嘉鸿对该问题的主张成立,法院予以支持。
对于中国证监会认为是否向殷卫国本人进行调查了解属于其执法裁量范围的主张,法院认为,殷卫国系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内幕信息知情人,在认定苏嘉鸿内幕交易中起着关键的“联接点”作用,依法应当纳入调查范围,中国证监会在开展调查的方式、程序和手段上存在一定的裁量空间,但在是否对殷卫国进行调查了解的问题上不存在裁量的空间,因此对中国证监会的该项主张,法院不予采纳。中国证监会还认为,即使找到了殷卫国,其也可能不配合调查。法院认为,这是一个基于假设的主张,本身不足为据。而且,进一步来说,中国证监会在调查过程中所需要做的是把法定调查义务履行到位,对应当开展调查的当事人穷尽调查方式和手段,无论如何,法定调查义务的履行都不是以被调查人配合为前提的,更不能以被调查人可能不配合调查为由怠于履行法定调查职责。因此,对中国证监会的该项意见,法院不予采纳。
- 原标题:为何这起证券行政处罚被撤销 北京高院判决详解内幕交易调查规则与标准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马雪
- 最后更新: 2018-07-18 12:02:37
-
20年后,国企仍旧是不可或缺的吗?
2018-07-18 10:40 国企备忘录 -
学者:个税四年翻番的速度要止住
2018-07-18 10:13 政策风向标 -
财政官员谈地方债乱象:金融机构才不是“傻白甜”
2018-07-18 09:21 中国经济 -
万达电影并购万达影视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说清楚?
2018-07-18 08:52 -
谁该为P2P爆雷潮负责?
2018-07-18 08:43 -
200多亿P2P平台爆雷 员工:一天一碗泡面,汤都喝干净了
2018-07-18 08:04 -
近期网贷平台退出增多
2018-07-18 07:00 -
雀巢处境艰难:股东不满,多次干涉业务决策
2018-07-17 20:20 -
京沪高铁上市钟声临近?
2018-07-17 19:46 高铁世纪 -
“关税几乎全免!”他们牵手了
2018-07-17 19:08 观察者头条 -
中兴解禁后首个大单:中国移动
2018-07-17 16:53 IT新浪潮 -
币圈大佬回应“割韭菜录音”:在区块链,不干坏事也能赚很多钱
2018-07-17 16:43 疯狂比特币 -
比亚迪离奇广告诈骗事件:浮出水面的事实和未解的谜团
2018-07-17 16:42 汽车 -
当年推倒e租宝,如今自己涉及爆雷被采取强制措施
2018-07-17 16:33 互联网金融 -
新加坡共享单车oBike退出 废铁回收不足以偿还押金
2018-07-17 16:28 IT新浪潮 -
短短几个月,辽宁地方债为何“突增”1688亿?
2018-07-17 15:51 地方债 -
70城最新房价:63城上涨,这座"非著名"城市连续杀入前三甲
2018-07-17 15:32 中国房市 -
浙江广厦拟15亿剥离房地产业务,退出房地产是核心重点工作
2018-07-17 15:10 -
茅台清理整顿51家子公司:定位模糊 存监管盲区漏洞
2018-07-17 15:05 -
发改委回应个别经济指标下滑:并不意味着经济回落
2018-07-17 12:12 政策风向标
相关推荐 -
特朗普再回应:不想跟中国发生战争 评论 243美媒惊呼:美国高校,这么快就跪了?! 评论 188“耗资230亿美元挑战中国制造,仅四年就凉了…” 评论 180“中美博弈胜负取决于四点,中国都占优” 评论 96“伙计们,你们让自己卷入了一场战争” 评论 76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再回应:不想跟中国发生战争
-
特朗普官宣第六代机,紧盯中国
-
对华关系,欧盟还在挣扎:很吸引人,但…
-
美方:乌克兰同意举行总统选举
-
美媒惊呼:美国高校,这么快就跪了?!
-
“半场就开香槟的美国油气业,现在却直挠头”
-
在这个问题上,“无论美国做什么,欧洲都必须与中国合作”
-
网易云音乐致歉
-
为了造更多坦克,欧盟想找回“钢铁初心”
-
美国靠不住了,北约急得给“差生”加作业
-
“耗资230亿美元挑战中国制造,仅四年就凉了…”
-
“西方审批十年还没下来,中企都发货了,怎么比?”
-
“中美博弈胜负取决于四点,中国都占优”
-
黄仁勋罕见道歉:我错了,但…
-
德国1/3的火车永远晚点,“欧洲应该把钱花到更有用的地方”
-
美专家献计:抢在中国前头,逐个击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