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靖:秸秆禁烧快十年,基层付出了什么成本?
【文/陈靖】
当前,秸秆禁烧工作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负担。
一些地方将秸秆禁烧工作提升到空前的政治高度,要求基层提高政治站位,要求“不点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为此各级政府部门也付出了相当大的行政成本,特别是在最基层,乡村面临着极大的行政成本压力,面对着严酷的考核压力,也经受着沉重的身心压力。
笔者在2013年6月份在皖北T镇调研时,正赶上当地执行秸秆焚烧政策的第一年,地方上为了坚决执行禁烧任务,动员了几乎整个行政体制的力量,县辖区内各单位都抽调了力量去包村,乡村两级干部全员上岗,甚至学校老师也被抽调去地头蹲守,笔者也被动员去蹲守了几天。
县乡村三级组成禁烧工作队,在地头搭帐篷,24小时轮流看守,看到农民往地头走就小心尾随,一看到有放火的苗头就大喝一声扑上去,一时间搞得农民不知所措。虽是耗费如此人力物力去严防死守,当季也没有实现“零火点”,反而抓了不少农民,当地派出所看守所人满为患。
这十年来,秸秆禁烧已经成为了基层工作的“硬”任务,许多地方严格执行焚烧禁令,秸秆禁烧任务一刀切下来,各个地方就都不许焚烧了。农民没有积极性搞禁烧,任务压力就自然只有基层干部来承担了。现在只要问问基层的干部群众,提起秸秆禁烧都是唉声叹气。当前基层的秸秆禁烧、秸秆综合利用乃至大气污染防治,依靠着一种高能耗的体制来维持。
一、秸秆禁烧效果好不好?
秸秆还田,看上去很美,但这就要能够实现深翻的大型农机,且不说地方农机市场能否提供如此规模的服务,农民能否承担起这样的耕作成本。
如笔者调研的皖北T镇属黄淮海平原地区,一年两熟,午季麦收之后只有10天左右的农忙期就要把玉米种下去,秋季后又只有不到两周时间种小麦,农民只好一烧了之。
T镇为了好推行禁烧,当地农业农村局出资金购置了一批灭茬机、打捆机和可深翻的旋耕机。T镇就分到了5台灭茬机,为了将麦茬降到15cm以下,乡村干部必须全程紧跟着农机手,降低他们作业的茬口。可是就算政府出手,5台灭茬机也不能保证在10天内干完全镇的活,农民眼巴巴地等着政府把一套程序干完才能秋播。
根据2013年调研数据,因为增加了灭茬、打捆和深翻的程序,亩均成本增加了至少50元。2022年在河南中部某县调研中发现,为了实行秸秆禁烧工作,地方政府要求农机手在收割机上加装秸秆粉碎装置,收割一亩小麦从原来的50~60元增加到75~85元,每亩地收割成本增加20元,群众当然有意见。
秸秆还田,是否能增加土壤肥力?理论上固然没错,但这肥力提升是个漫长的过程。秸秆粉碎还田也存在着弊端,一些地方由于秸秆在土壤里发酵时间过长,播种时间会相应被延后,影响了当地的农作秩序。秸秆也会影响作物出苗率,造成作物生长进度不一致、作物减产等问题。
笔者2016年秋在苏北某县调研时,当地前一年辛辛苦苦实现了禁烧和还田,但连绵的雨水下下来,刚被还田的秸秆经过长期浸泡导致酸性增加、病菌丛生,严重影响了下季作物,所以农民说秸秆还田越多,种田花费越高。秸秆短时期很难降解,自然腐烂的过程中增加了病虫害风险,农民不得不使用更多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投入的成本更高。对农民而言,还不如一把火烧了了事。
秸秆能否再资源利用?当然可以,但这应由市场决定。
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式主要是饲料化和能源化,但各地究竟能实现多大比例的再利用呢?近期笔者团队在安徽南部某县调研中测算,该县每年产出7万吨的稻草,综合利用只有1万吨。目前没有利用的秸秆,有80%都是堆在地头,烧又不敢烧,只好等待地方政府想办法来秸秆还田。
另外一个是,禁烧工作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额外的交易成本。想要实现秸秆再利用,要实现从田间收集到工厂加工的中间十分繁琐,他们测算了一下,一吨秸秆从田间到工厂大概需要的费用是380元/吨,包括人力、车费等等。
市场没有积极性,地方政府就花钱补贴企业干。如皖南某县搞秸秆综合利用,省里面给的补贴是每亩60块钱,这点工作经费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县里面拿了200万的财政补贴企业搞秸秆回收。
当地最高标准是政府补贴补到190元/吨,秸秆利用企业自己成本200元/吨,完成秸秆综合利用的总成本达到每吨390块钱。企业表示,如果财政不补贴这么多,秸秆综合利用的厂就不收了,因为不划算。
但即便是花了补贴来干,当地想通过市场手段完成到今年消化1万吨的目标,事实上也存在困难。
- 原标题:陈靖:秸秆禁烧快十年,基层付出了什么成本?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国家能源集团公布一批17家假冒国企名单
2023-04-11 06:46 -
今年第8次沙尘将波及15省区市,为何如此频繁?
2023-04-10 22:45 极端天气 -
走出具有超大城市特点的粮食安全新路!上海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今天举行
2023-04-10 21:02 上海观察 -
把握和引领发展趋势,加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整体布局!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今天举行
2023-04-10 20:16 上海观察 -
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地中海伊琳娜”号首航广州南沙港
2023-04-10 17:59 -
北上列车出现大面积晚点,12306回应
2023-04-10 17:18 -
山西:实现煤矿所有有人作业场所视频监控全覆盖
2023-04-10 16:21 煤矿安全 -
是否担心演习会加剧地区安全局势?外交部回应
2023-04-10 15:53 台湾 -
突尼斯正在考虑加入金砖国家?我外交部回应
2023-04-10 15:53 中国外交 -
“解放军围岛演练是威胁”?汪文斌:这个问题非常荒谬
2023-04-10 15:50 台湾 -
文旅部: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等市场乱象
2023-04-10 15:47 -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慎用ChatGPT,有跨境数据泄露等风险
2023-04-10 15:42 -
女子上访遭跨省抓捕,亲属跳黄河?官方通报
2023-04-10 15:40 依法治国 -
当前哪些人群需接种新冠疫苗、如何选择疫苗?权威方案来了
2023-04-10 15:29 抗疫进行时 -
我国海拔最高口岸开关,首批巴基斯坦旅客入境
2023-04-10 13:37 -
为改善空气禁止露天烧烤?晋城回应
2023-04-10 11:45 基层治理 -
抛下妻女偷渡美国30多年的大爷,要拿低保、进公立养老院了
2023-04-10 11:36 美国一梦 -
男子大骂刚剖腹产的老婆,当地回应
2023-04-10 11:35 -
上海海事大学被举报弄虚作假,校方:均不属实
2023-04-10 10:45 中西教育 -
今天开始,股市不一样了!注意这些变化
2023-04-10 10:03 观网财经-金融
相关推荐 -
美官员到访商讨战后加沙治理,他说:希望哈马斯加入 评论 11美国投下唯一反对票,中方:极大的失望 评论 301世界如此混乱,出路在哪里?他们提到同一个词 评论 93“全球首艘”,在沪交付! 评论 114最新闻 Hot
-
“美官员到访商讨战后加沙治理”,巴总理:希望哈马斯加入
-
加沙高校又有学者遇难,曾将哈马斯突袭比作“华沙犹太人起义”
-
俄沙“振臂一呼”:所有OPEC+国家都应加入
-
这个时候,美国和圭亚那举行联合空中演习
-
他敦促国会赶紧“打钱”,“中国正在太平洋伺机而动”
-
丹麦通过法律:焚烧古兰经违法
-
“西方主导的不公正国际秩序应当终结”
-
美使馆人员行贿窃取情报,被西班牙驱逐
-
韩国与荷兰将强化芯片同盟,“与中美有关”
-
委内瑞拉公投后,圭亚那:已与美国、巴西等国商讨
-
“美国不断军援下,加沙被炸7周堪比二战末期德国”
-
“欧洲的保护主义者会利用他”
-
德国这州规定:想获得公民身份“不能反犹”
-
“新加坡和中国将30天互免签证”
-
伊朗宣布“发射成功”:2029年前要把宇航员送入太空
-
“请安理会行动…”以色列:辞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