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中国城镇化
2013两会之后,新上任的李克强总理再次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李克强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差距就是动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被期待为下一轮中国经济的驱动力。城镇化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其内里存在着复杂的机制,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将是难点和重点,需要决策部门与学者共同研讨。当然,全社会还应警惕由唯GDP崇拜变成唯城镇化率崇拜。
-
“人地钱”本身不是问题,要警惕以地为中心的乡村振兴
人、地、钱这三个因素,宽泛地讲都没问题,关键在于以哪为核心?当前乡村振兴设计体系中,几乎都是以地为中心,所有的政策都建立在土地之上,而且说白了就是宅基地。但宅基地能够产生的市场容量其实很小,乡村振兴规划、政策体系设计及其想象如果都建立这个脆弱的基础上,才是最大的问题。
-
“没脸”回家、失业、民族主义…农村青年的标签从哪来?
“小镇青年”和“豆瓣青年”的观点很难说截然对立,他们的思想分化往往因议题不同而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这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思想界和舆论场有明显差异。这恰恰说明他们很难用“左右”、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等传统理论来划分,反倒在基本价值上具有广泛共识。
-
农民退出宅基地要比进城晚半拍,这半拍大概需要二三十年
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农民进城都不可能是稳定的,都仍然需要农村这个退路,因此,就会出现农民进城了,农民在农村宅基地却没有退出的现象。
-
地方政府对宅基地的一些做法,对国家立法提出紧迫要求
目前地方政府有很多做法已对国家层面的立法提出紧迫要求,比如针对大量事实上空置的农村宅基地,至今没有一个很好的法律制度来规范。最根本的是,城市化进程中要逐渐取消户籍和城乡分割制度,让长期在城市稳定居住就业的人转化为市民,获取相应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不能总是依赖农村来消化城市经济的冲击。
-
“伪中产”正在消耗社会稳定性,我们愈发需要一个稳定的农村
县城是不可能实现本地就业的。进城农民正在变成脱离土地、高消费的“伪中产”群体。他们不同于传统的农民,也不等于市民。短期来看,可能刺激消费,长期来看,实则是在“消耗”我们保持社会稳定的战略资源。我一直反对激进城镇化,反对将农民“赶到”没有产业支撑的三四线城市。
-
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出现贫民窟,中国为啥没有?
农民进城安居后,就不再需要宅基地了,他们就自然会在宅基地上种树、种大豆、种蔬菜、种粮食等等,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即使今天也在全国大多数中西部农村进行着。一旦进城农民进城失败了,他们还可以回来在原来宅基地上建房子居住生活。
-
我从20年前就讲,最该立的法是“农民权益保护法”
村社是生态资源价值化实现的第一经济主体,今天中央提重构新型集体经济,可惜又被很多人污名化,质疑成“复旧”。其实无外乎生态资源不可分割,而村社是生态资源的定价主体。所以今天的乡村难道贫困吗?不,是你没把定价权给它。何为乡村社会的自主发展?当它可以自主对生态资源定价时。
-
动钱还是动人?中国经济布局与全球化的“赛跑”
过去我们很少谈的一个问题是,这场全球化的进程对于中国经济空间分布的影响。经济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以及内地少数大城市,人口也是这样流动。但由于我们要追求所谓的平衡,即经济均匀分布,所以将大量资源调配到远离大港口的地方,恰好与全球化的驱动逻辑相悖,导致投资回报率偏低。
-
“对上海而言,我们分析人口问题时要有超前眼光”
我们分析人口问题时要有超前眼光,过去一段时期上海确实有大量人口流入,客观上造成资源紧张,但这种情况到顶点了,未来哪怕不严格控制,人口走势也会往下。城市人口不增加,活力就会下降。超大城市即使要调整人口结构,也不能在保持既定总量的情况下调整,这是没法操作的。
-
“三权分置”矛盾难调和,再造村社集体可能是条路
将农民组织起来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前提。充分利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优势,借助农地“三权分置”将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别赋权,让农地回归生产资料本质,重建新型集体经济,再造村社集体。只有建立村庄利益关联机制,村民才会真正介入村庄事务,农民也才能组织起来。
-
镇改市是大趋势,但为何基本倒退了
特大镇设市是大趋势,意味着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14亿人口中城镇人口将达9亿多,但9亿多人口才670多个设市城市。早从1995年开始的试点改革至今基本倒退,不过倒退是正常的,因为没有法律制度约束。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重提设想,但四五年过去了,一个都没落实。
-
再提放宽落户,京沪会爆棚吗
社会各界有一个根深蒂固误解,就是把城市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如高房价、拥堵、污染等,简单地和人口总量挂钩,并认为城市承载力有限。但这些观点都经不起推敲,“城市病”与人口多少没有特别强的关系。但若不彻底纠正,就仍存在用行政管制力量来控制人口的观念。
-
为什么“十栋楼收租”的土豪成不了真正的“城里人”
不同地区农民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扮演了不同角色。珠三角地区的农民控制着土地权利,变成了“食利者”。苏南农民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工业化进程。浙江地区的民营企业家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承担市场风险,获得市场利润。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则成为“中国制造”所需的庞大产业工人。
-
中国房地产为何过热?
现在中国老百姓自己拥有房产的比例在全世界是最高的,但抱怨也是最大的。中国房地产问题这么严重,实际上涉及中国政府曾有的一个错误概念,认为经济成长的动力不是技术创新,而是拉动消费。这其实是完全违背科学规律的。
-
世界经济面临大问题,解决之道在中国城市
世界经济面临需求问题,但目前的应对方式完全是错误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问题百出的政策面前,中国不可被动承受伤害,而必须充分发挥其政策试点、长期规划和务实决策等优势,勉力创造内需。
-
熟人社会崩溃后,城市边缘地带该如何治理?
今日之中国已经告别了乡土气息;连社会暴力也带着城市味道。暴力不再是国家权力任性之所为,而是熟人社会瓦解的产物。城市暴力与其说是国家权力过于强大的产物,还不如说是国家权力过于弱小的表现——它在国家与社会的缝隙中无所适从。
-
-
资讯 Information more
-
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出炉: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
-
哈尔滨常住人口跌破1000万,千万人口城市版图有何变化?
-
2.7亿农村流动人口,归宿是就地城镇化吗?
-
国家发改委:即使基本实现城镇化,仍将有4亿人口生活在农村
-
避免 “一市独大”弊端,中西部纷纷打造副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之外,部分普通地级市也成为重点[全文]
-
上半年销售稳健回款率90%,碧桂园坚守“长期主义”
"让建筑机器人像流水线生产一样施工作业。"[全文]
-
国家发改委: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顺利实现
-
今年642座城市将实现“零门槛落户”
-
城镇化率44.38%:我国提前完成一亿人口落户目标
-
城镇化率提前首破60%,下半场向中心城市、城市群集聚
按照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年要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这意味着2[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