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时代,大公司也许会有“中国+1”战略
新冠疫情将对全世界造成怎样的影响呢?《福布斯》杂志亚洲版的五位经济评论员最近与我分享了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虽然五位评论员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他们的观点之间并非毫无联系。如果综合在一起,会意外地发现,他们对后疫情时代的预期是十分积极的。 [全文]
-
企业没做好,别怪产业糟糕
经济软着陆过程中,一些产业政策、学者、媒体不断唱衰制造业、唱衰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吹发展高端科技,做金融服务业,很多企业家开始看不起自己的产业,谋划转产、多元化,放弃了企业历经二三十年才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人才资源等核心竞争力,资金配置也随之变化,结果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企业自然苦不堪言。[全文]
-
樊纲:中国户籍与土地制度阻碍城市化进程
城市贫民窟在中国出现的原因不是户口制度,那又会是什么呢?我认为城市严重贫困的最重要因素,是中国农村地区的独特土地制度。[全文]
-
樊纲:不要一天到晚唱衰制造业
过去片面强调金融等高端服务产业的高收益,相比之下好像实业挣钱少,结果很多企业转型变成了转产。[全文]
-
汇率在贸易平衡中只扮演次要角色
当今这种国际不平衡的根本原因都可在双方的国内经济结构问题中找到,而汇率在重新平衡的过程中只扮演了次要角色。[全文]
-
樊纲: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中国农业问题以及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即农村人口就业的非农产业化,或称“农民的非农产业化”,也就是多数以至绝大多数农民(80%以上)最终都能在非农产业(工业、服务业等等)中获得稳定的就业。[全文]
-
樊纲:作为制度的文化
习惯与传统的东西,并非总是变革的对象,任何已有的文化都有其积极的成分,任何新的制度只有与一定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一个社会中真正建立起来。但是,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我们的确需要更多地注意到传统或习惯所起的阻碍作用。[全文]
-
当前主要问题在于市场化改革不够深入
我国现在很多问题的根源不是因为进行了市场化改革,而是市场化改革不够深入。比如社保和医疗,都是因为最初既要照顾既得利益又要推进改革,结果将应该由市场做的事和由公共机构做的事混在一起,造成在过渡过程当中不伦不类的“杂种”体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