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三代春晚“小品王”,现在的小品为什么不好笑了
有人说,现在小品的剧本太粗糙;然而如今的段子创作讲究更新快,涨粉快,当年是几个月磨一个本子。有人说,现在的小品演员不专业,甚至都是演员和偶像明星来演;然而如今的春晚巨额的赞助和广告,甲方要的是拿得出手的数据和流量。有人说,现在的小品审查太严,然而当年的那些经典作品放到现在真的能通过网民的审视吗?[全文]
-
为了对抗苏联,好莱坞用古装大片打了十年“圣战”
和大众印象中以科幻为代表的好莱坞不同,冷战期间“新编古装历史宗教大片”一度占领了美国的大屏幕,成为“主旋律”。以“奔向自由”为大纲,冷战时期又出现了一大批相似套路的电影。电影中现实的苦难是真实而绝望,不透一丝空气的,而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要投奔的自由却是模糊的,看不见具体形象的。[全文]
-
金庸的“梦中情人”?不,她是香港进步电影的“绝代佳人”
夏梦曾在中南海的联谊会上问总理:“请您对我们的工作给点指示?”总理笑着对她说:“你要说‘香港’话,不要说‘北京’话,在香港这个地方,可以做很多工作。用影片团结华侨,宣传爱国主义。”[全文]
-
“大江大河”四十年,那是一个“做题家”改变中国的时代
当部分人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个时代开阔的视野与充盈的物质,觉得“做题家”不配和自己同场竞技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时代正是一代以知识改变命运为荣的青年们创造出来的。[全文]
-
当连“起跑线”都没有时,体育能帮你“逆天改命”吗?
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让无数家长为了孩子如何不要输掉与同龄人竞争操碎了心。然而电影《棒!少年》里我们看到了一群虽然资质不比同龄人差,但连站上起跑线的资格都没有,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就已经被排挤到了社会边缘。[全文]
-
被骂2000年,秦始皇的男主之路为啥这么辛酸
种种争议让秦始皇题材成为了影视剧的高危地带,每每有正面描写、哪怕是毁誉参半都会收到各种清奇角度的批判,而《大秦帝国》系列是中国文艺史上空前的,抛弃了六国视角,把观众置于秦国视角,毫无保留地歌颂秦政、歌颂秦统一六国历史的影视剧。在上映之初引发的震撼和争议也就可想而知。[全文]
-
这部第一眼“丑拒”的中国版《棋魂》靠什么“逆袭?”
如果你能够抗下第一波冲击,后面发生的事大概率就会变成“真香”。《棋魂》之所以让这么多不懂围棋的人感受到魅力,靠的就是把高手们所有的困窘、迷茫、平凡和艰难都真实地展现给你看,我们不懂围棋,但剧中下围棋的每一个人正如真实的我们。[全文]
-
“猴版”韦小宝火了,但金庸正在离我们而去
这不是武侠剧,而是全员降智大型闹剧小品。新版鹿鼎记折射出近年来金庸武侠剧这个整体的IP正不断劣化。香港已不再是那个香港,没了孕育故事的土壤,大师们也纷纷离场,老一代读者对剧情耳熟能详,新一代对套路没有向往。“江湖”真的已走到生命周期的末端了吗?[全文]
-
重看《倩女幽魂》,小倩的真实身份可能不是女鬼
在这个“人鬼情未了”的神话故事背后,其实可以看到一段真实历史背景的“乱世风雨情”,它的商业片外壳下,还有许多想要表达的东西,也许是多年来一直被大众所忽略的。[全文]
-
天才“爱豆”特朗普的人设补完计划
如果特朗普这一次依然上演了绝地反杀,“你们干不掉我”,恐怕铁粉们,特别是他的事业粉都得乐疯吧。不过,如果他输了,后面的剧情会怎样呢?这位常青树爱豆,天才的营销人员、天生的网红,能否回到好莱坞再创辉煌呢?[全文]
-
屏蔽掉人民、敌人和信仰,《金刚川》留给英雄的已经不多了
电影告诉我们,这些志愿军战士献出了他们的生命,所以他们是英雄,但是,这些战士为什么会不怕牺牲、为了胜利甘愿献出最宝贵的生命呢?他们的意志和决心是从哪里来的?有些东西,你不去提,就远离了真实,就无法解释战士的英勇和无畏。[全文]
-
郭导,我的S卡呢?
日常处在流量明星当道,谁敢批评谁是“黑子”这样一种氛围中,你是普通观众你不压抑吗?[全文]
-
从《建国大业》到《我和我的家乡》,主旋律电影的“拼多多”时代
这次国庆档期的赢家《我和我的家乡》进化到了“拼盘2.0 plus”时代,五大喜剧导演带着他们的团队和IP加入了大拼盘。电影“拼多多”可以持续吗?[全文]
-
四十年《夺冠》路:女排背后站着“不信邪”的中国人
当所有的人都觉得你不行的时候,我偏偏告诉你,我行,我咬牙坚持到最后,我是胜利者。这样的体验是跨越四十年相通的,女排不是常胜将军,但她们总是能在国人最需要一剂强心针时用胜利来振奋中国人的精神。所有的人看着国际赛场上呐喊拼搏的女排,就像看到了拼命追赶的那个不服输的自己。[全文]
-
《信条》还是《花木兰》,谁是疫情中好莱坞“全村的希望”?
抛开对于内容的评价,《信条》和《花木兰》在同一时间选择以不同的发行方式全球上映,更重要的意义是,这是目前美国新冠疫情席卷之下,好莱坞大厂面向两个不同方向的一场“突围”和自救运动。冒着生命危险去电影院看《信条》还是花三十美元高价看“网络大电影”《花木兰》?[全文]
-
美国人要拍《三体》了,让三体人来做“面壁人”,地球有救吗?
也许美国的文化精英无法体会《三体》第一部里叶文洁的绝望和希望。无法体会第二部里罗辑教授的孤独与坚毅。对于美国人来说,《三体》讲的是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讲的是人性和宇宙,而对于每一个真真切切经历过这种恐惧、迷茫和混乱的中国人来说,很容易一眼看出,这哪有什么外星人?这就是地球上的故事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