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铁路修到中亚去,有什么用?
铁路出现的频次最高。铁路是新基建中能够明确将中国和中亚五国联系在一起的关键要素,并能影响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区域治理、联合反恐、协同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合作,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发展中国-中亚关系的重要抓手。[全文]
-
华为的困境,给了中国企业什么教训?
无论是华为还是中国,都低估了帝国主义的阴险和奸诈,在部分领域高估了自身应对“极限施压”的能力。整个事件最大的教训是:不要对美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想着美国的制裁会留口气,或者只限制最先进的N代产品或N-1代。[全文]
-
100多年都没实现的泛亚铁路网,中国能建成吗?
早在1900年,英法殖民当局就规划兴建一条连接中国并纵向贯穿整个东南亚的铁路,从云南昆明出发,终点是新加坡。100多年过去了,这一概念的参与者已经换了几轮,线路的规划也不知改变了多少次,目前仍没有达成的时间表,这背后博弈的艰难可想而知。[全文]
-
高校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为何只有3.9%?
高校成果“沉睡”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高校和教师想要产业化带来的大量收益,却希望避免资本投入的风险。不到产业化的泳池中试试,是不可能学会游泳的。[全文]
-
扭转“工科理科化” 必须照顾年轻一代的利益
如果企业和这些专家都不能预测产业两年后发展的具体需求,却希望青年学生和教师先去企业试试看,还建议“工科论文邀请企业总工参与评价”、“鼓励企业合作办学,给予优惠”,这样的主张似乎有些过分。[全文]
-
华为起诉小米好不好?促进科技竞争是根本
早日积极投身科技竞争,面向海外市场就会更从容。从这个角度讲,过去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严,像小米这样前途远大的创业企业也是受害者。[全文]
-
打开学术期刊,研究美国铁路的文章充斥着溢美之词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推论,即便属实,也不过是此次泄露污染事件的表面原因、直接原因。隐藏在责任事故的背后,有着更深层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原因、制度原因。[全文]
-
韩国半导体出口连续大跌,芯片投资回归理性?
半导体处于瓶颈期,既有利于我们拼命追赶,但要发挥效益,千万不能搞大水漫灌式的产业扶持政策。这样生长起来的田地,看似郁郁青青,实则全是杂草。[全文]
-
日荷也升级制裁,中国半导体如何迎战?
美国拉拢拼凑的半导体制裁同盟,必然剧烈损害参与企业的利益,却不会很快土崩瓦解。因此,中国半导体产业必须“突围”,要尽快构建一条既基本够用又独立自主的“红色”产业链,分化这个破坏贸易的同盟,并争取建立一个中国能够发挥作用的新同盟。[全文]
-
花这么大力气在东南亚修铁路,值得吗?
中国想要走自己的路,团结伙伴和同志至关重要。而文明相处的中国之“道”想要走通,不能只靠经济补贴和道德站位,提供安全感和共同的价值支撑同样重要。[全文]
-
中国SCI论文,为何仅5%发在中国期刊上
研究生的增多,使得中国产出的顶尖科研成果也成倍增加,同时高校也必须以论文发表为依据决定录用青年教师。可是,当这些青年人才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时,却遇到了“关系稿”和“审稿慢”两块拦路石。[全文]
-
解读印度GDP超过英国,不要被西方话语带偏
这种变化引发了世界性的热议,舆论既有为印度叫好的,也有人认为印度各方面都还很糟糕,不值得赞美。值得注意的是,在嘲笑印度的声音中,西方话语以及“公知”话术竟然借尸还魂,甚至甚嚣尘上。[全文]
-
卢卡申科在工厂为什么愤怒
如何团结多数国家,尽可能地孤立美国,对于减少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阻力意义重大。[全文]
-
美国首台E级超算,赢在哪里?输在哪里?
超算是计算机产业的皇冠,超算和民用芯片的关系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只有我们民用计算芯片的宝石足够大、足够多,中国超算的皇冠才能更加璀璨。[全文]
-
面对基因战争的“阴谋论”,学术界不该如此冷淡
科学家应关注实际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基因战争的“阴谋论”不是反智的没有讨论价值的言论,哪怕存在一些非理性因素,也是科普的好时机。[全文]
-
价格上涨,稀土企业为什么被约谈?
目前来看,新能源产品不使用稀土还不现实,就是稀土供应少了,也会影响行业的发展。但绝不能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更不能不加限制的廉价供应。必须要利用好这一地底的宝藏,更要为集约化应用技术留出空间。[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