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三年,科学主义输了?技术进步了吗?
三年疫情以来,如果想象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这两个阵营打比赛,谁输谁赢?我的判断是,到现在为止,从理论上说,双方都没得分。但从公众对科学的认知这个角度来看,科学主义显然是失分的。[全文]
-
如何辨伪“世界历史上最无耻的伪造品”?
在天主教会史上,文本造假并不是什么新奇现象,特别是在中世纪前期的一段时期内,这类现象更是达到了肆无忌惮的疯狂状态,其中,9世纪前后这段时间甚至被后人称为天主教会文本造假的“古典时代”。[全文]
-
高能对撞机:是物理学家的大玩具吗?
当科学家要用纳税人的钱给自己造对撞机之类“大玩具”,又讲不出任何用途来的时候,他们就说要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其实是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科学早期阶段被我称为科学的“纯真年代”,科学家不用纳税人的钱,你随便有啥好奇心都没问题。[全文]
-
必须可证伪才算科学?现实并非如此
如果我们真的一定要求有检验,比如真的要把波普尔的那套东西贯彻到底,说一定要可证伪的才承认是科学,那“弦理论”等等早就从殿堂里赶出去了。但是实际上我们并没有那样做,而是容忍了科学中很多非常玄的东西。[全文]
-
早期的月球想象:科幻还是科学?
今天的科学界,即使在他们自己心目中,科学和科幻已经有区隔了,但是这仍然不排除,人们事后发现某些科研活动和科幻之间的界限仍然是不清楚的。特别现在什么脑科学、人工智能里头的很多前沿理论探讨,在未来可能又会被视作科幻,这个可能性仍然存在。[全文]
-
美国是因为重视基础科学而强大的吗?
由于许多人头脑中有一种前置判断——“美国人说的都是真的”,所以他们从来不去设想“布什说的没有真的实行”这种可能性。然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拨款只有美国年度科技研发总经费的1.5%左右,这一点点面包屑,怎么支撑得起“美国开启国家强力资助基础科学研究新时代”的判断呢?[全文]
-
要不要分两本“功劳簿”?一本科学,一本技术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将技术和科学看成两个独立的平行系统,而不是将技术看成科学的附庸。以前我们谈到过技术的历史比科学更长,就是这样的理由之一。另一个重要理由是,许多科学理论,恰恰是靠了技术的力量才得以证实、光大乃至封神的。[全文]
-
SCI和影响因子的神话,早该破灭了!
最初影响因子的公式和现在用的并不一样。1975年,加菲尔德修改了公式。最初定义下的Nature和Science排名相当靠后,但一经他修改,排名就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加菲尔德通过修改定义,为杂志指明了一个操控影响因子的方向。[全文]
-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
在20世纪初的一些著名中国学者看来,“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根本就不是问题:中国古代当然没有科学。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学者极力主张中国古代是有科学的。于是两派各逞利辩,倒是使得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