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者网专访滴滴程维:很庆幸生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一切都是刚刚好
关键字: 滴滴程维程维观察者网:刚才我看到四楼有一个企业内部图书馆。您最近在读哪些书?
程维:最喜欢军事、历史书,最近看很多物理书。
观察者网:具体说说?
程维:最近在看《历史的教训》,也看了很多二战、海湾战争、现代战争的资料。这几年的(打车)补贴大战很像一战的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太残酷了,于是二战孕育了闪电战。战争理论升级带动武器和战术升级,最后我们看到了海湾战的立体信息战,航母平台+特种部队,战争不断在衍化,寻找最低成本的胜利方式。滴滴面临的竞争不比战争小,容错率更低,我要到战史中寻找经验教训。
物理方面,相比宇宙,企业和社会都是简单系统。王东岳的递弱代偿理论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在进化、强大和系统不完备间寻找平衡。
我也在看一些哲学相关内容。商道是世界大道的一部分。任何企业,如果想做的很大,根必须很深,必须在本质和符合底层规律。(日本)京瓷讲“敬天爱人”,敬天就是学习和尊重规律。伊隆·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也是一个道理。他们都赋予自己伟大的使命,以及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尊重规律,适应环境,迎合趋势,这使他们走得比别人更远。我带高管团队去了日本、硅谷,去过古田,就是想看看不同时代伟大的团队,成功背后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思想。
观察者网:这些书,您会推荐给孩子或者弟弟妹妹看吗?
程维:我的孩子太小,现在推荐不了,那本《历史的教训》昨天被同事借走了。
观察者网:说到您的朋友,您会不会和他们一起玩电子游戏?
程维:会,我玩王者荣耀。(笑)其实我游戏玩的挺好的。周末同事会去我家里面打街霸,打实况(足球)。最近玩王者荣耀,我想知道它为什么如此成功,也因为有一些朋友一直在给我推荐。
观察者网:从游戏种类看,您也是资深玩家了。刚才上楼,我看墙上的海报,滴滴内部还有王者荣耀的比赛,您如何解释这一款游戏的成功?
程维:王者荣耀太成功,我们主要是学习它。
首先,按俞军(百度贴吧的设计者,现加盟滴滴)的理论,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王者荣耀的入手门槛很低,覆盖了很多非典型用户。市面上本来已有类似游戏,腾讯把它适配到手机上,做了极致的简化,做到了最低的产品门槛,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其次,王者荣耀背后的运营体系沉淀了腾讯多年经验,几乎是目前的极致水平(包括非游戏平台)。包括了等级、组队、商业化、任务等等子系统。抽象出来看设计逻辑都很完备,数据驱动很科学。值得借鉴。
另外,腾讯强大的渠道能力也是关键要素。王者荣耀是一个现象级的产品,肯定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才能这么成功。
观察者网:您刚才说自己是80年代小镇走出来的,我跟您是同龄人,也在县城读中学,到一线城市读大学。现在我回望过去的30年,觉得中国社会的变化天翻地覆,甚至超越了我那时读过的科幻小说。
现在滴滴汇集了来自全国的用户数据,昨晚我在展示室也看到了实时显示的北京交通热力图,这些数据最终都会进入滴滴研究院。有时候你们的研究院会发布一些数据,比如说从交通大数据角度看各个城市的商圈,我觉得很有意思。您认为滴滴研究院的哪些数据最能反映时代的高速进步?如果全部的数据给到10年、20年前的您自己来看,哪些数据最能颠覆(当时)您的世界观?
程维:我们每日处理路径规划请求超200亿次,每匹配一个订单,都要进行超过576亿次运算,做天量路径规划。这个数据本身就是最惊人的东西。
我们的梦想是让出行更美好。梦想的第一步是构建一站式出行平台,连接所有交通工具。平台背后的核心是一个基于交通数据的人工智能大脑,我们叫它“滴滴大脑”。它在实时地学习这个城市里面每一个人出行的规律,实时了解交通工具和道路情况,从而整体地帮助全社会优化交通效率,也尽可能满足个人体验。
比如说整个(北京)回龙观住了几十万人,可能每天早上10%是去中关村上班,10%是去国贸的,80%人集中要去几个大商业区。每个方向都有几万人,两小时内都要出发。这些交通需求都可以通过学习找出规律。现在大家往往是自己选择交通工具——包括自驾,对实时情况和全局并不了解,效率低、时间不可控、还容易挤在一起谁也走不了。 “滴滴大脑”通过深度学习,目标是未来给全社会做出最优安排,比如说统筹推荐公交、拼车、叫车、自行车等服务,尽量错峰运行,尽量拼车共享出行,尽量让司机错开拥堵路段。只要能提高20%的效率,这就是了不得的效率提升。
人、车、路,三者之间在特定时间段的供需差距很大,这是交通问题的根源,智能和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会化解这个矛盾。但是,解决人和车的供需问题,对实时性要求很高,对运算速度和能力挑战很大,每过2秒,车和路况都会变化,必须实时收集数据并演算。其次要考虑全局最优匹配,不仅是这个时间切片的最优,还要考虑这轮匹配对未来30分钟车辆分布的影响,还要考虑司机的服务和安全——你应该知道滴滴在给司机的服务打分,但可能不知道我们还要实时监测每辆车的安全分,监控急刹车拐弯疲劳驾驶等行为,目标是降低事故率。今年滴滴平台控制的车辆事故率会比线下出租车降低40%。
所以我希望滴滴平台能真正用好滴滴“大脑”。本质上我们是一个大数据公司,一个人工智能公司。我们在公司很小的时候就成立了滴滴研究院,设于美国硅谷的研究院也成立一周年了。滴滴发现的中国交通问题很有趣也很复杂,希望可以邀请到最优秀的科学家加入我们一起解决难题。
滴滴程维:这个时代一切都刚刚好
观察者网:所以您认为,滴滴的运算量是最难以想象的东西,相对过去的历史,是最值得一提的事情。
程维:对,而且这些数据在未来有特别多的作用。
举一些例子,比如红绿灯,原来红绿灯的调度,要么就是30秒、50秒这种固定周期,要么就是靠地感线圈和摄像头,做不到基于大数据实时精确控制。现在每个路口都不断有滴滴的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驶过,我们基于这些数据,基本可以知道每个红绿灯路口从早到晚的流量情况,能够支持我们做合理的预测,帮交通部门调整红绿灯周期。这套系统已经在现实中应用了。
第一组大数据控制的红绿灯安装在在济南的经十路上,那条主干道原来很拥堵,我们的系统上线以后,很多路口的通过时间缩短了10%-20%。通过对一个区域内几十个红绿灯集中调度,拥堵又减少了20%-30%。在基建上没有任何额外的投入,仅仅是靠数据,我们就让现实交通效率提高了这么大的幅度,智慧交通有很大前景。
再比如说,如果今天你愿意用滴滴拼车,有60%的概率我们会帮你找到一个拼友。在北京,我们实测过,70%的订单都是可以拼在一起出行的。这能很大程度解决拥堵问题。
城市化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拥堵。因为现在城市里都是楼房,人类在三维空间生活工作,但是交通还得回到二维空间,车辆几乎都在地平面上运行。就算再加上地铁高架,也不过是多了一两个平面而已,依然是二维的。当整个城市的人在某个时间点集中上班下班的时候,大家从三维的空间拥到二维的平面上,人和车的矛盾,车和路的矛盾就不可化解了。这是城镇化进程绕不过的障碍。限制买车、限制出行,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同时,我还看到另一组数据,路面资源那么紧张,但有很多车只坐了一个人,80%以上的汽车没有坐满座位。很多人的出行方向其实是一致的,所以我们需要大数据。需要在高峰期和拥堵路段大力推广拼车。
数据还带来了一些其他改变。比如说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去做了专车司机以后,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人还是同一个人,什么让他变好了呢?是因为我们可以记录司机每一次的行为,而服务会影响他接下来的收入。数据改变了激励模式。
今天我们在做交通安全预测模型。互联网让交通变得透明起来,每一个司机的每一个驾驶习惯都已经被沉淀成数据了,比如说他有多少比例是超速的,他急拐弯的频率如何,这些驾驶习惯会影响他未来的安全驾驶或者说出风险的概率,都被滴滴记录下来。那些筛选出的有风险的司机,我们对他们做针对性的教育,而不是泛泛地讲要注意安全。我们可以具体地提醒你在拐弯的时候不要太靠内侧,或者说你一定不能再超速了。现在滴滴对驾驶员的工作时间有强制要求,如果你超过了一定时间,无论开滴滴的快车还是专车,是一定要强迫你下线的。这都是希望司机能够保证安全,不要疲劳驾驶。
在不同的国家,我们要考虑不同的安全问题。比如说中国更多是交通安全问题,在巴西我们更多地考虑躲开犯罪分子,这都需要大数据记录特征,识别用户和司机,预防风险。没有大数据,交通质量很难再进步了。
观察者网:您刚才讲了滴滴智慧交通当前的状态。而据我了解,您现在资金和人才都很充裕,目标是重塑交通的未来。如果以10年、20年、30年为尺度,您能直观地描述一下未来的交通发展趋势吗?刚才您说孩子还很小,等他长到您这个年龄,打开窗户,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程维:30年后市区交通会突破到三维。汽车会飞起来,并建立一套全新的交通规则。这样的话交通资源会无数倍地增加,完全解决拥堵问题,城镇化会进一大步。
跨城交通会进化到3倍音速的超高速铁路,北京去上海十几分钟就到,这已经不是科幻世界里的东西了。Hyperloop正在阿布扎比到迪拜修建第一条3倍音速的高铁。它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个长列车,而是一个一个的小车厢。在环形车站里6个人或者10个人进入一个车厢,被加速到3倍音速驶入主线,很安全。超高速铁路和三维市内交通结合,世界会完全不一样。
如果只看10年,有3个趋势:
第一个是汽车共享。人类会逐步意识到:我要的是出行,而不是要一辆汽车。如果出行能够被稳定高效地解决,没有必要每个人拥有一辆车。实际上,个人汽车的使用率只有5%,为了5%的时间有车开,需要付出100%的成本拥有。95%时间被闲置的汽车导致城市变成停车场,很多城市停车位比车卖的都贵,这样的城市不可能持续发展。而几百年汽车工业的惯性很大,广告商还在鼓励大家买更多的车。
过去20年,大城市的机动车每年增加20%,但道路的增加只有1%,供需这么大的差异,一定导致拥堵。所以要发展共享汽车,大家按需使用,不需要使用的时候不必拥有。汽车白天在城市里面服务,晚上统一停到郊区去充电,城市里面大量的停车场可以变成绿地和学校。在那些人口超密集、道路资源更紧张、公共交通相对更不发达的城市,共享汽车将更快变成现实,比如说中国的很多城市,比如说巴西。而日本和欧洲许多城市倒是会慢一些。
第二个大趋势是新能源,3-5年之内新能源汽车的综合使用数量会超过传统燃油汽车。全世界都在制定计划,到十几、二十年后就不再允许销售燃油汽车、不允许再开传统燃油汽车。过去我们在全世界开采石油煤炭,运输到各个地方,将来我们会建设几个超大的,基于风力或者太阳能的新能源发电中心,通过特高压网络给全球输送廉价能源,大多数地方不需要再建发电厂。过去一两百年,对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的争夺塑造了当今世界和城市的形态,这会被新能源的世界规则所改变。全国100万座加油站,将来可能会变成30万座充电站。
第三个就是无人驾驶和智能时代。汽车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代大规模应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人这种动物并不很适合开车,人类的可靠视距大概只有两三百米,但是激光雷达可以看到更远。人类只能看到前面180°的视角,看不到后面有车追尾,机器可以环顾360°。人类只能靠个体学习积累驾驶经验,用公里数换经验,但是机器可以100万辆车共享一个大脑,去学习沉淀经验。人类开车走复杂路段,是靠自己的经验扭方向盘,但是机器可以学习舒马赫怎样精准过弯。人类操纵汽车是靠手感,是靠脚踩下去的感觉,机器人可以精确到毫米、微米,去控制机械。机器也不会疲劳驾驶、酒驾。
所以,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机器驾驶的综合安全性会比人类高一个量级。高一个数量级意味着什么呢?每年有3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未来可能有27万人因为(机器的)安全驾驶而被拯救下来。当然,机器人驾驶也会有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说很多新的伦理、交通规则。但是如果最终能够拯救27万人的生命,我觉得(转变)没什么可犹豫的。
无人驾驶是汽车的操作系统。从手机和pc的经验看,全世界最后只会留下两套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Linux;iOS、安卓。滴滴希望自己参与的操作系统能走到最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关文平
-
“美国想组团抗中,印度和越南没兴趣” 评论 126国会开支僵局难破,白宫通知员工做好“关门”准备 评论 149多地破历史纪录!长三角铁路较2019年同期增幅超六成 评论 164对华征税有必要吗?朔尔茨这么回 评论 147最新闻 Hot
-
“美国想组团抗中,印度和越南没兴趣”
-
近5年最火黄金周!“本地人先把景区让给外地游客吧”
-
特鲁多“自作多情”?美方声明完全没提
-
国会开支僵局难破,白宫通知员工做好“关门”准备
-
帮派暴力升级,瑞典政府求助军队
-
泰国警察总署副署长疑牵涉网赌被查,每月自掏腰包用于警队开支
-
马来西亚总理:平衡东西方科技,华为将更有效参与
-
“为抗衡中国,美国要在太平洋海底广铺光缆”
-
对华征税有必要吗?朔尔茨这么回
-
美国教授作证:中国绕过了我们
-
取消中企锂矿特许权?墨西哥矿业商会表态
-
与中国竞争?CIA捞情报有了AI新工具…
-
他回美国了,白宫:感谢中国
-
乌军方:瓦格纳集团成员已重返乌东前线作战
-
他终于道歉,“总理之路走到头了”?
-
“涉及在华芯片生产,美国将无限期延长对韩豁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