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人民币剑指美元、第三方支付?有些误解需要澄清
媒体,特别是外媒,对这个问题的有些讨论会引起某些误解。我刚才说了,其实过去的几年时间,我们对这些基本概念都做了很多讨论,但是并不是说大家都取得了一致认识,或者是不见得大家都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了解。[全文]
-
博鳌现场| 如果不用还中国债务,就能更好地应对疫情?
西方有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阴谋论比较盛行的地方,把“一带一路”项目都归结为自上而下的政府“预谋的”,又觉得既然都是政府性机构,当然应该给优惠,怎么价格有时候也不够便宜。同时既然你是政府的钱,现在发展中国家需要债务重组,需要减债,那你们就应该减。[全文]
-
中国向国际承诺碳排放目标,国内碳市场该如何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挑战,其中的一个首要挑战是需要有实现碳目标的更加清晰化、透明化的总量指标体系。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让各方对碳目标有清醒的认知,同时也能为诸多相关工作提供可度量、可计算、可考核的任务。[全文]
-
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略高于GDP增速很正常
这是因为我国处于市场化转轨时期,资产市场迅速发展,货币化进程加快,一些产品从计划经济下的直接实物分配转变为货币化交易,其中土地、房产等的货币化更为突出。2013年,我国GDP增长目标定为7.5%, M2预期增长目标定为13%左右。[全文]
-
宏观调控:吃药肯定有副作用
央行行长周小川过去两天分别在不同场合,就货币政策、金融改革等核心问题进行阐释,并回应质疑。有声音认为央行加剧了危机。周小川说:“任何一种调控都不可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也要服从于系统特性的描述,可能有过冲,有超调,也会有震荡。”而从实际效果看,中国安然度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央行调控功不可没。[全文]
-
周小川:走出危机僵局需要新的激励机制
外部债务存在很多道德风险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就已经出现这些问题,比如一些东南亚国家过度依赖外债,且存在货币错配等问题。从国际角度看,发生过很多次债务危机,比如拉丁美洲危机。将债务主要限于国内市场是否是一种可行的方式?第一,技术上过去难以做到的,当今的IT能力已可办到,这也包括欧元区。第二,如国内储蓄率不能满足,则国内家庭和私人部门会向国外借,外国银行就会要求提供一定的抵押品,亦可通过该国银行要求本国居民或私人部门提供抵押品。这样本国居民需要自己花钱或用资产抵押来借钱购买本国国债,那么就会产生一种激励机制去限制政府债务过度增长。[全文]
-
人民币国际化最终靠市场选择
人民币能否国际化最终还是靠市场的选择,"应该说,我们并没有刻意为之,央行也不愿意给外面一个印象,好像我们有一个专门的谋划、策略来推动本币国际化。我们可以说的是,人民币有这个潜力,将来可能成为国际上比较被接受的货币之一。"他并指出,当前要做好两方面的事:一是过去政策上有很多管制,比如有的法规规定某种交易只能用"硬通货"而不准用人民币,要把这类不必要的管制先清理掉,用什么货币来交易、结算可以由市场参与者自己选择。 [全文]
-
温州改革“减少管制允许试错”
周小川直言,温州金融改革是自下而上,且允许试错的。此外,周小川还表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要点和重点在于“减少管制、支持创新、鼓励民营、服务基层、支持实体经济、配套协调、安全稳定”。[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