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资撤离?这些衡量中国开放的指标都过时了
现在中国不缺资本,而且我们的本土企业技术水准都很高。对很多外资企业来说,如果他们在中国市场上没有能够维持相对竞争优势地位的尖端技术,基本上很难在中国市场上生存。[全文]
-
现在劳动收入还太低,建议拿出15-20万亿元改善居民家庭收入
现在劳动收入还太低,大多数工薪阶层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报酬,因为中国过去长期是低工资、低物价的模式。现在需要有一个政策调整,让劳动工资增长大体上与名义GDP增长接近或持平,政府的收入,要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改善家庭的收入。[全文]
-
政治局会议的几大亮点
因为是政治局会议,所以不会推出具体的政策,但是可以在比较重要的领域给出方向性的文字表述。[全文]
-
国企应在稳经济中挑大梁,民企更看重长期政策稳定
经济复苏道路缓慢曲折,说明三年疫情给经济造成的伤害不轻,需要较长的修复时间。眼下,除了要给民营经济吃定心丸之外,发挥包括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在内的公共部门的稳定器作用更为迫切。政府要把稳经济的短期政策思路调整到这个方向上来。[全文]
-
中国老百姓存款多恰恰是因为没钱,该怎么办?
中国三足鼎立的经济,有政府、企业和家庭三个重要主体。现在看来,家庭是一个短板,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政策改变,这个改变也可以说是整个经济模式的改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预防性储蓄过高和消费不足的问题。[全文]
-
中国经济的理论贡献,一个重要因素被忽视了
后来者经济发展的成功可能不仅因为战略执行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能否成功转向一个可以成功的战略,这是核心。[全文]
-
为什么数字经济开放性如此重要?这事关技术迭代……
任何一个数字服务平台,它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一旦确定,几乎马上就要面临未来发展空间到底还有多大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的迭代,一方面让数字经济具有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但另一方面其实也让这种市场权势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全文]
-
想让中国家庭有更多消费,需要国家在家庭层面有更多花费
中国的预算体系是一个建设预算的体系,不是基于家庭的支出体系,所以很少有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保障和福利项目。现在中国应该有这个能力,让我们的家庭能够享受国家福利,有些免费、有些补贴,让家庭有更稳定长远、可预测的未来的政策框架。[全文]
-
很多行业,不能数字化转型就要掉队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对于行业、市场的监管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过去对传统行业的监管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政策,但数字经济的逻辑和传统经济不同,从“赢者通吃”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全文]
-
为什么今年增长目标设在5%左右?
可能基于政治上的考虑,今年不必设定较高的增长目标。一方面,新一届政府要平稳衔接,稳字当头;另一方面,可能考虑到国际经济的动荡,不确定性比较大,不能低估今年的困难,要给新政府留有一定的政策余地。[全文]
-
如何降低中国家庭的高储蓄动机?
为显著减轻中国家庭在育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支出压力,中国应该考虑大幅度提高国家负担的比重,并尽快设计和推出更多以家庭为目标的福利项目。[全文]
-
中国底层的经济活力与韧性,是任何外力都无法打断的
中国这些年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外围挑战和发达国家的技术钳制,政府治理内部经济秩序和消除内部金融风险的决心在市场也颇受争议,但经济并未如悲观者预料的那样停歇。那些扰动市场预期的政策和事件并没有真正阻止底层的创业冲动和新公司的诞生步伐。[全文]
-
中国经济承压时,为何总是呼吁基建刺激?
对当前的发展阶段而言,仍不可否认基建对于持续的经济发展依然是重要的,但此一时彼一时,应与早期的做法有所不同,我们现在更多地需要立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考虑基建投资的重点和方向,为此需要遵循效率与财务双重约束原则并且事前要做好充分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免造成中长期的拖累。[全文]
-
未来各国经济水平可能完全取决于该国APP数量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随着双边市场的不断演进,将会形成一个更加开放的巨大数字生态系统,平台之间也将逐步构建有序的市场结构,实现共享繁荣,为中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打下坚实的基础。[全文]
-
中国经济需要重磅政策,给市场和老百姓交个底
我期待新一届政府多算大账,目标怎么确定?预算上准备要支出多少,估计能收入多少,缺口有多大,如何弥补缺口。给市场和老百姓交个底,这样能够给市场注入信心。[全文]
-
2023中国经济怎么稳怎么进?听三位经济学家深度解析
明年经济工作有哪些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提法、新表述传递出哪些重磅信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