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改变中国经济不温不火的现状?
面对总需求不足,政府必须在消费驱动还是投资驱动之间做出选择。消费需求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只有政府主导或支持、商业回报可能不高的基础设施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和产业链重塑投资,才能一扫当前经济表现不温不火现象,通货收缩也必将因此而离我远去。[全文]
-
美联储的主要问题,是仍在固守20多年前2%的通胀目标
对于美联储来说,一个方便的“解决”办法是:口头上坚持2%的通胀目标,但不明确何时实现这一 目标,无限期拖延下去再相机行事。2020年美联储引入“平均通胀目标”已经为这种处理方法埋下了伏笔。[全文]
-
人民币不再为“破七”而紧张
中国人民银行和市场已经习惯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不会像多年以前那样“害怕汇率浮动”。我想市场也不再会为“破七”之类的问题而神经紧张。[全文]
-
有些学者讳言投资的驱动作用,谈消费成了政治正确
不少学者比较讳言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则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我以为,对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取舍需要有平衡的认识,要区分消费和投资对当期和未来经济增长的不同作用。[全文]
-
双循环为什么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际市场容量有限、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存在资源的跨境跨时错配等使我们必须改变策略。只要我们能够进行调整,即便外部环境持续恶化,我们仍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全文]
-
美联储再加息,中美调控利率有何差异
在美国,最低的市场利息率是联邦基金利息率,其他利息率由于种种原因要高一些。而我们这里市场基准利息率低于政策利息率。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市场跟央行走,央行跟市场走,抑或各走各的?我以为应该是市场跟央行走,但现在似乎是各走各的。问题出在哪里?[全文]
-
未来中国是否应容忍更高的通货膨胀率?
PPI增速明显高于CPI,且两者的差距缩小缓慢进一步说明中国的通胀主要是供给冲击造成的。需求疲软抑制了通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但代价是经济增速下降。[全文]
-
中国有2万亿美元海外净资产,投资收益却为负值,该如何调整?
外汇储备的“武器化”超出了经济学家对中国外汇储备安全性的最坏估计。原来,中国外汇储备的价值不但会因美国的通胀、美元贬值和国债价格下跌或违约而遭受损失,而且会因地缘政治原因而在瞬间灰飞烟灭。[全文]
-
我们用高成本借来了没收益的美国债,接下来怎么办?
当债主,在当前的地缘政治条件下是十分尴尬的。[全文]
-
对中国金融安全而言,俄罗斯遭制裁是一次兵棋推演机会
卢布买石油这种政策对稳定卢布汇率在短期会有一定作用,但也就仅此而已。最终决定卢布汇率的是俄罗斯的国际收支状况。2021年俄罗斯经常项目顺差为1200亿美元,外汇储备6300亿美元,海外资产1.62万亿美元,净资产4400亿美元,可见国际收支状况很不错。[全文]
-
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对中国海外资产安全性做通盘考虑
中国是高储蓄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好本国储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国内消费和投资。国际收支要平衡,海外资产负债要平衡。特别是不要持有过多美元资产。资产负债要平衡,要有反制能力,不要当无法保护自己债权的净债权人。[全文]
-
关于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十四点看法
我特别赞成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哲学:我也搞不清楚结果会是什么(当然大方向是清楚的),反正先试试。这种开放式思维方式是很成功的。事实是:有些决策者可能不懂经济学,但他们管经济比懂经济学的人管得好。[全文]
-
即便没有市场扭曲,市场选择也可能不是最佳
市场必须有,且应该成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起决定作用。但市场并不是一切,国家必须发挥它的作用。在中国,政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应该继续发挥必须发挥的作用。[全文]
-
中国应追求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速
我们不知道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到底是多少;只要存在通缩压力、剩余产能,就应执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争取获得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速。若先入为主认定中国经济已进入5%或4%的阶段,并据此制定政策,最后可能真的只能实现这一增速,即所谓预期的自我实现。[全文]
-
三季度数据出来,还要不要“中国式QE”?
10月19日,我国主要经济数据出炉,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实现4.9%,且消费、居民收入增速等指标也由负转正。尽管这份成绩单可谓全球最佳,但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需求乏力的隐忧。在余永定等专家看来,为了使经济持续增长,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全文]
-
应为四万亿计划正名,财政赤字率3%不是金科玉律
尽管计划存在缺陷,经验教训必须记取,但必须看到,没有这个计划,中国经济不可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但不知从何时起,财政赤字率不得超过3%成了金科玉律。有什么道理?不知道,大概是教科书说的吧。[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