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需要重磅政策,给市场和老百姓交个底
我期待新一届政府多算大账,目标怎么确定?预算上准备要支出多少,估计能收入多少,缺口有多大,如何弥补缺口。给市场和老百姓交个底,这样能够给市场注入信心。[全文]
-
这是一次少见的主动降库存
一个更加可能的解释是,当前产成品库存的下降是制造业企业预期转弱后的主动行为。[全文]
-
中国房地产业长期存在三大认识误区
在不能从全局理解中国经济的人眼里,地产与基建当前面临的压力恰恰说明了它们就不可持续。这好比一个人从没见过自行车,仅凭直觉认为只有两个轮的车不可能保持平衡。[全文]
-
人民币贬值压力抬头,但也有韧性
就算“811汇改”后的极端情况不会重现,也不意味着人民币汇率方面可以高枕无忧。在美中利差收窄,人民币贬值压力抬头的当下,汇率是国内货币政策的紧约束。美国加息、海外利率走高,国内更需要审慎调整利率。现在国内政策放松所需要的不是降息,而是加快社融的增长[全文]
-
经济面临三重压力,该如何应对?
我国经济正面临着供给冲击、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尽管国内宏观政策有所纠偏,转向宽松,但时至今日,三重压力仍然沉重。今年2季度,我国经济增长有二次探底的风险。这风险既来自随疫情而生的新一轮供给冲击,也来自于一直未能有效缓解的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的压力。[全文]
-
中国货币超发的谬论可以休矣
许多人认为,中国存在货币超发的现象,但M2/GDP比例其实是一个真实变量,因而并不是货币政策能够决定的。中央银行如果真要超发货币,名义货币存量的购买力反而会降低。[全文]
-
中国总债务占GDP近260%,但不等于就会有债务危机
根据国际投资头寸表的数据,中国目前扣除外债后的对外净资产超过1.5万亿美元。认为中国这么一个高储蓄、少外债的国家债务太多了,要发生债务危机了,就是在犯小马过河的错误。[全文]
-
人民币不需要“稳定锚”
将财政部官员有关国债“准货币”的提议理解为人民币“换锚”是缺乏货币金融学常识的说法,没有必要把它当真。不过,换锚的说法倒折射出了市场对人民币价值的关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只能有一个自由度——决定一个,另一个就被动地被决定了,谁来主导呢?[全文]
-
开学了,谈谈我如何克服对数学的“恐惧”
有一个很简单的检验标准,就是要能够在满篇数学符号中看出美感来。我在读硕士的时候,虽然已经经过了考研数学的折磨,但还是对数学有些畏惧。有时翻书一看满页的微积分符号就头晕,有把书扔掉的冲动。[全文]
-
调控房价,不能只靠限购
目前,房地产限购正在不断强化,商品房供给在整个房产供给中的占比也在下降,一些城市还在通过限价政策将房价人为地设定在调控目标上。这些都是走回计划经济的征兆。没有了房地产市场,房价可能不再是问题,但房地产和住房的问题只会更加激化。[全文]
-
扩大内需可能是2018年的“胜负手”
在外需存在不确定性的时候,我国宏观政策已经向扩内需的方向有所调整。但国内对地方政府融资的清查在一定程度上阻塞了融资向实体经济的流动,使得金融市场资产荒的情形再度浮现。在化解实体经济融资难和抑制金融市场加杠杆的双重目标下,货币政策陷入了两难。[全文]
-
只要中国能打赢,贸易战就打不起来
中方一个可行的博弈出路是做好打赢贸易战的准备。中国能打赢贸易战,贸易战就打不起来。在当前中国服务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可针对美国企业设定差别化的市场准入政策,而这将是威慑美国的有效策略。[全文]
-
银行资金炒股的风险,未来会不会放大?
资管行业的监管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试错的过程,需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指望一个文件就一蹴而就地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更切实的改革策略应该是边设计、边推进、边评估、边调整,逐步打造符合实际情况,又面向未来的监管体系。[全文]
-
真打贸易战,美国的承受力还比不上中国
特朗普真的能让美国再次伟大吗?从美国60年的历史来看,共和党执政期间的GDP增速及美国股指等均值数据,都低于民主党,而失业率和通胀均值都高于民主党。中美贸易战打不起来,因为特朗普想要重振美国,需要中国资本来支撑其国内需求;况且要真打起来,美国的承受力还比不上中国。[全文]
-
房价上涨 是因为货币超发?
看不到房价攀升背后的长期供需矛盾,而只是归结为货币信贷的增长,是一个危害巨大的错误判断。既然货币并非房价长期上涨的主因,就不难理解为何过去十年我国数轮的货币紧缩都无法改变地产价格的上涨趋势——短期内抑制地产需求,却为下一轮房价报复性反弹埋下了种子。[全文]
-
政府独撑经济增长大局 是喜是忧?
昨天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中国经济年报,如何解读中国经济上半年一系列数据?观察者网两位作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但却殊路同归。徐高认为上半年,政府投资独撑经济大局是最大特点,万钊认为,正因为此,中国经济得以落而不破,他说,中国已经默默地将西方的“QE”和财政刺激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一箭双雕的策略。[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