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大国博弈“持久战”继续深化
百年变局的大幕持续拉开。世界各地发生诸多或激烈、或残酷、或积极的重要事件,都能在国际政治、经济、观念层面持续演进的重大变局中获得投射。近一二十年来西方作为火车头的动力消逝,欧美国家的重要性进一步下降,世界各国在发展道路、经济政策方面持续“去西方化”。[全文]
-
与50多国记者争辩:中国想构建怎样的世界
“债务问题是否会对整个项目推进的质量造成影响?如何提高债务透明度?”“好像东部非洲受到特别的关注,非洲其他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有什么样的位置?”"我们也发现实际没有太多进展。你们怎么给我们提供支持?"……[全文]
-
中国智库需要什么样的斗争性?
中国媒体与互联网中出现的美国批判常常充满“火药味”,但“火药味”未必就是“斗争性”,反而不会引起足够的美誉度。[全文]
-
破除三大“神话”,中国学界如何平视美国智库?
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就公开承认,他们的目的不是学术研究而是为了宣传。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则干脆把他们的学者称为“发言人”。这些美式“宣传”“发言”经常“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旦被中国官方批驳或制裁,反而在美国各界博得大名。 [全文]
-
美国精英别老用“阴谋论”看中国
如果我可以和拜登总统聊一聊的话,我会说不要碰台湾。在台湾问题上,拜登不断地挑衅中国,提及台湾的次数比之前的总统都要多,这伤了中国民众的心。[全文]
-
普京警告未来10年“最危险”,深意何在?
未来十年,普京警告“最危险”。二十大报告中的说法是“世界进入到新的动荡变革期”。在拜登政府首次推出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上,接下来的十年将是决定国际秩序最为关键的十年,也是中美博弈的关键时期。三个大国关于“10年”的时间战略判断是有道理的。[全文]
-
俄罗斯想要解决问题,应该把中国视为范例
我们没有能力用和平方式改变或重组俄罗斯、没有能力用和平手段来达成与乌克兰和西方的和解。我们现在正等待西方因能源问题而崩溃或妥协。他们试图从能源短缺的危机中走出来,这也迫使我们从其他的维度去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应该把中国作为观察对象和范例。[全文]
-
后疫情时代,俄罗斯人也需要“重新发现中国”
在中国,几乎看不到俄罗斯现代电影、音乐、小说、艺术。同样,在俄罗斯,除了汉语教学,中国的电影、音乐、小说、艺术也几乎看不到。中国人需要“重新发现俄罗斯”,俄罗斯人也需要“重新发现中国”。 [全文]
-
走访近20个俄罗斯城市,亲身感受西方制裁带来的改变
他告诉笔者,最好能像中国那样既能对外博弈、捍卫自身利益,又能化解冲突、推动全球合作,这都是非常值得俄罗斯决策者学习的。[全文]
-
“世纪工程”大桥被炸前,我去了一趟克里米亚
从现场视频看,损毁桥距不算长,修复难度还不算高,事实上不到24小时就恢复通车了。但我的克里米亚向导吉玛已抑制不住愤怒,第一时间就回复说,这是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正面进攻,不是一起偶然事件。[全文]
-
“反普京力量集结”?说说我在俄罗斯感受到的气氛
俄罗斯外交部是我亲历过的最容易进的大国外交部。常识告诉我,至少是莫斯科处在“外紧内松”的状态,就像一个体育选手在高强度地比赛,很紧张,但肌肉、内心是放松的,这恰恰是比较好的竞技状况。[全文]
-
“远东”崛起是真实的,给中俄发展提两点建议
在外界一些看来,俄罗斯开发远东地区的诚意并不足够,不少承诺与规划并没有完全落实。欣慰的是,2022年6月,黑龙江大桥总算开通了。尽管是迟来的礼物,但让人对未来充满着更多期待。[全文]
-
中国发展还有战略机遇期吗?
以笔者在过去十多年对近百国的长期追踪与对外交流的经验看,必须自信地讲,美国对华的动作与叫嚣,多数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或是堂吉诃德式的政客表演,不可能阻挡中国的长期发展。[全文]
-
中国学者《纽约时报》刊文:中国人为何不再仰视美国?
我有时会对自己国家的政策有疑惑,也能感知到中国政府的政策在受批判中不断调适。但美国人必须明白,美国的行为很难再为中国树立一个好榜样。[全文]
-
当前的反制“性价比”最高,好戏还在后头
不出意外,佩洛西及其一行人等一定会受到中方制裁。岛外六个方向的大陆军事演习,会让“台独”分子的内心长期惊恐。接下来还会有更多打疼民进党当局的政策,让台湾民众深切感受到陪着民进党胡闹得不偿失。[全文]
-
中美到摊牌时刻了吗?
美国两党都在打中国牌,都在试图通过“台湾牌”而捞分。说白了,都是一帮政客,都是考虑选票的眼前利益,而几乎没有人在为中美大局与长远利益而考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