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mena K:香港人过不了自己那一关
关键字: 香港反占中反占中签名活动激进派建制派学生团体内地人【香港“保普选反占中大联盟”签名突破一百万后,“反占中”热情继续高涨。今日(17日)下午,数以十万计的香港市民将聚首维多利亚公园,然后游行至中环,表达他们对和平、普选的渴望,对“占中”、暴力的反感。
在“反占中”群众中,青年人还是较少;但现在已有中学生为主的团体,如“莘火言碑”,站出来反对“学民、学联”的所作所为。本文系“中港青联”委员Omena K对“莘火言碑”部分成员的采访。】
早阵子我在“反占中、保普选”签名活动现场街站,一位中年大叔边签名、边大声说“是占中三子叫我来签的!”
他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激进反对派,香港人也不会醒觉,站在一起。
“反占中、保普选”签名活动现场
本来香港人对政治是没有什么热衷的,一路以来建制、泛民在大家眼中都是制度之争,是理性思辩,既然是讲道理、拼知识、凑资料,就留给学者去折腾吧。但自从2012年“反国民教育”学运爆发开始,当“学民思潮”和“学联”煽动学生包围政府总部,事情就一天一天的变味。本来政治冷感的大众,已经注意到某些激进反华阵营的存在,也渐渐厌恶越来越粗戾野蛮、超出表达意见和情绪的范畴而等同直接“逼宫”的街头政治。正如香港作家屈颖妍说,在签名运动的第一天,群众几乎是涌过来的,彷彿从长期被压抑、被代表的深渊中浮上来吸一口气。
大众已经醒觉了,那么身担未来的香港青年人在“学民、学联”的直接笼罩下,又是什么态度?
从我们设置签名站、参与“八一七”游行的经验来看,参与的青年人还是较少,尽管作为跨党派青年组织——“中港青联”的一分子,我已经感受到了香港青年所展现出的“世代撕裂”的忧虑。然而,最近有年轻人在脸书上突然向我自荐,说他们搞了个中学生为主的团体,主张以和平理性的方式探讨社会问题,让我喜出望外。在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一起参与活动,并作了一个正式访问。我从中窥见了不少青年人在“沉默的螺旋”下虽然未敢张声,但很多根本不认同“学民、学联”的所作所为。
在简短的访问中,这些中学生也许没有表露出很深刻的思想,但至少说明他们走对了路。谨在此希望内地朋友知道,香港的下一代并非只有“学民、学联”等等狂热派。
团体名称:莘火言碑
成立时间:约三个月
成员人数:约30人
受访成员:亚皆(中学生、团长)、亚轩(大二生)、亚洋(中学生)、古古(中学生)、嘉嘉(中学生)
莘火言碑学生关注团体部分成员
亚轩
亚皆
嘉嘉
亚洋
古古
中港青联副主席、区议员陆颂雄,与笔者及“莘火”的其他成员一起收集签名
亚皆在“城市论坛”发言
为什么成立这个团体?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吗?
亚皆:我自己从小就热爱中国文化,也许因为这样,心里有一点士人思想吧,希望为社会做点事。我一直觉得香港主流社会误解国情,尤其最近几年特别偏颇。在“学民”涌现后,学生的消息来源被垄断,声音也被代表了,更使这种误解加剧。所以我和大家成立这个组织,希望引起注意,起码要让相当一部分理性思考的学生有一个选择,不至于被代表。
亚轩:我是从2012年“反国民教育”浪潮开始讨论时事的。那时候我读中学,在学潮之下说一点客观持平的话,也会被万夫所指;后来到了大学,校园内也只有一种公开的声音,就是反政府,甚至反华,没人能够“say no”。但据我的观察,其实主流意见并非那样偏激的,我觉得有必要发出另一种公开的声音。
亚洋:本来香港学生对政治是很冷感的,不讨论公共事务,我觉得并不好。后来“学民”出现后,却从一个极端去到另一个极端,变了越来越政治狂热,同学之中如果像我这样稍微表示一下中国人的立场,立即就被某些人高调排斥。所以我希望“莘火”能够发出一种理性的呼唤,收窄学生的分歧。
古古:本来香港社会是很包容的,不同的政见和价值观都可以并存。最近几年的对立和攻讦是前所未有的,政见的分歧、对内地的歧视已经使社会撕裂。其实香港人、香港人与内地人,本是同根生,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更长远的发展规划中。
嘉嘉:我有好朋友是内地的新移民,在学校受到各种排挤,甚至我自己因为说话有点口音——也许是家里的影响吧——也被看成新移民,结果被某些同学处处为难,其他同学虽然看在眼里,也不敢作声。现在,某些人已经习惯于把一切问题诿过内地人,我真的看不过眼。
怎样看目前香港的社会现状?
古古:我觉得民意已经被一些媒体骑劫了。媒体报导偏颇,煽动民意,令社会失去了理性的讨论空间,沦落到处处都是街头政治,只是斗谁声音大。
亚皆:本来,左派右派都只是争取各自的正义理想,都是没错的,但他们要学懂求同存异,而非你死我亡。2017的普选是尝试民主政治的珍贵机会,如果错失了——特别是让中央失去信任——以后就更难争取了。当然,特区政府也应该和年轻人多对话,不要只跟工商社会接触,不然年轻人对政府的信任不会培养起来的。
亚洋:我用阴谋论一点的角度来看,现在的社会撕裂,是某些激进党派捞取政治资本的结果和成果,年青人都是容易冲动的,看事情也必然流于表面,他们要煽动很容易。这样一来,要求一些党派回归理性路线,无异与虎谋皮。
嘉嘉:我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说说吧,我在麦当劳打过工,观察到很多内地游客。的确,内地客的文化和习惯和香港有偏差,说话嗓子大,不爱排队之类,所以某些对内地客的批评是客观存在的。但这更属于文化差异,或者发展水平的问题,而不是品德问题。我很少看到某些媒体所渲染的不礼貌甚至冒犯性的言行,也没有看到随处便溺的事。所以,香港与内地的矛盾其实没有媒体渲染的那么夸张。
亚轩:其实媒体都在煽动民意。在我生活接触的人,激进派是少数,对“反占中、新界东北开发”等议题,支持者才占多数,但声音没有发出来。不过青年人本身就必然较激进,而且他们的发展前景的确没有上一代那么美好。我用左翼一点的角度看吧,现在分租房平均才100尺(约合9.3平米),差不多17万人住在这样的地方,这是政府亟需处理的,我们的政府太过信奉大市场,在这方面的政策处处被制肘。
在短期内有什么计划,希望怎样实现目标?
亚皆:主要还是在网上写写文章,建立论坛引起一点讨论。互联网是很大的,我相信总能汇集到理念相同的朋友。其次,在一些公众场合,比如“城市论坛”(按:香港电台每周日主办的论坛,邀请嘉宾讨论,也抽选观众发言),也亮一亮相,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存在。最近和中港青联的签名活动也让我们锻炼了口才和应对,以后也会参与这些活动。
古古:中学生当中,站在“学民”一方的为数不少,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媒体建立起黄之锋的“个人魅力”,他们崇拜一位“学生领袖”,却多数不管其具体的理念、理论如何。这说明,学生需要属于他们的代表人物,我们应该建立形象,让同学可以选择。现在“建制派”都很土,很老人化,青年没有代入感,反政府成了唯一的选择。
对香港未来的想象?
嘉嘉:很简单啦,希望社会安稳,各行各业安定发展;族群和谐,移民不会被歧视和标签。
亚洋:希望大家都懂得包容不同的声音,所谓海纳百川,香港的特色文化本来就是这样凝聚而来的。说起特色文化,香港已经失去很多机会,比如“sleeping dog”这游戏,就是香港背景的GTA《侠盗猎车手》),可是却给美国人包办了,被人家诠释了我们,搞得香港好像每个人都满口脏话似的。(游戏内所有路人NPC(非玩家控制角色)都是满口粤语脏话的——笔者注)
古古:没错,希望社会文化更加多元化吧。比如乐坛,已经萎缩了十年,现在都流行民间自己玩BAND,不看商业性的流行文化了。如果主流文化是单一的,那么社会又怎会培养出多元的声音和思想?不过,这些是互为因果的,现在青年失业率百分之十几,“双失青年、隐蔽青年”日益增多(双失即失业、失学),青年人思想很难不偏激。
亚轩:民生问题是很多其他冲突的根源,所以,政府和“建制派”在全民退休保障、标准工作时数和医疗保险等等政策上需要站在市民的一方。其实最大的根源是地产垄断,可是它捏住了香港的资金命脉,一时很难改变,所以其他方面的补救更显迫切。外部环境也在改变,内地经济发达,连印度、东南亚都在冒起,香港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下一代的上升空间也越来越少,在这情况下,香港超过90%的产值都是服务业,很多还是零售,青年根本无法建立长期的事业。
亚皆:我首先希望与内地的矛盾能尽快化解,大家都是中国人。其次,我觉得香港人太崇拜“普选”之类的政治符号了,使我们的选择很受束缚,容易被引导。其实香港的民主政治是否必须靠“普选”来实现是很值得商榷的。但这种探讨,需要建立在充足的政治人材库之上,希望香港有日本那样的“松下政经塾”,培养本地人材。
对内地读者想说的话
亚皆:两地的确存在差异,这是百多年殖民史造成的,要靠双方的互谅来化解。所谓一巴掌拍不响,有些内地移民、游客的问题是存在的,希望内地朋友体谅,而我们也要谴责那些以偏概全、把个别事件放大的港媒,他们在激化矛盾而非促成双方的沟通。其实几十年前,香港人在外地也不是一样,设身处地,我们就能学懂该怎样做。
亚洋:大家都是一家人,不应该因为一些小事,坏了关系。何况香港和珠三角的融合是必然走向,虽然十年内未必达成,但早晚连深圳口岸也是不需要的了。
古古:两地不可分割,必须求同存异。其实很多问题,源于香港人非要把自己定位为香港人,局限在一个地方,划地为牢。
亚轩:正是如此,是香港人的心理关口过不了。其实,现在已有数万在深圳居住、在香港上学的小朋友;台湾也有几十万人在大陆生活。我们都是不可分割的中国人,香港人早晚要面对这个生活趋势的。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又酝酿对中国光伏开刀?欧洲业界警告:不要重蹈覆辙 评论 140佐科宣布:正式启用! 评论 228“没有中国参与,解决方案难以想象” 评论 82“生日快乐,中国!”华春莹连发11组对比照片 评论 206最新闻 Hot
-
“豪华黄金周”出境游火爆,中国游客获得“VIP待遇”
-
又酝酿对中国光伏开刀?欧洲业界警告:不要重蹈覆辙
-
得知美国“援乌预算”被搁置,乌克兰连忙降温:我们理解
-
胜选后他明确表态:停止对乌军援,我们的人民正面临更严峻问题
-
佐科宣布:正式启用!
-
“没有中国参与,解决方案难以想象”
-
埃尔多安怒了:再也不指望他们
-
美参议员强行加戏:这样做等同于对台湾宣判死刑
-
iPhone 15热到不能碰?苹果回应
-
英国将首次向乌部署军队?苏纳克急为新防长灭火
-
又一个北约国家,立场要反转了?
-
“生日快乐,中国!”华春莹连发11组对比照片
-
投票关键时刻警铃炸响,“我寻思这是门呢…”
-
“在全球南方,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有替代西方的选项”
-
拜登回应政府“续命45天”:拿不出钱也得援乌
-
欧盟能做,中国做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