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克尔·罗斯:大国崛起,素质教育还是“奢谈”吗?
关键字: 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教育高等教育博雅大学文理学院美国教育【10月19日,美国维思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旧译作“卫斯理大学”)在上海举办“博雅教育+电影”论坛。这所有187年历史的文理大学是美国博雅教育“小三强”之一,虽仅有三千余名学生但曾有许多声名赫赫的教员,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作家T·S·艾略特。
今年是维思大学首次在海外举办“博雅教育+”论坛,校长迈克尔·罗斯在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演讲结束后,罗斯接受了观察者网的专访,阐述其教育理念。采访/整理:观察者网 杨晗轶】
迈克尔·罗斯在博雅教育论坛上发言
观察者网:你在演讲中向大家勾勒了作为一名学生将在你的大学获得怎样的教育,涉及面很广,我听完收获很大,但我更希望深入聊聊博雅教育本身。你在演讲中以及刚才反复使用的一个词是“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而不是“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亦译作“通识教育”、“文理教育”、“素质教育”)。这两个词之间有什么细微的差别吗?或者说一个更偏向于社会,一个更偏向于学术?
罗斯:2014年我写了一本书《超越大学:自由教育的重要性》,里面提到了这个差别的由来。欧洲传统的博雅教育本质上强调的是人在工作以外的自由,这种博雅教育的对象是那些富有的、能够支配劳动者的人。而美国的自由教育则更重视科学探索、求知精神和生产实践。所以,这种务实的自由教育(pragmatic liberal education)更强调思想产生的环境,并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抱负与理念和环境结合起来。
反过来说,传统博雅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这个世界,但不一定要让他们参与其中或者通过工作来实践理念。我之所以使用“自由教育”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它的务实性。正如你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自由教育的确没有那么学术化,它的重心不在大学校园里,它关注的是你离开校园后的人生。所以我才给自己的书起名叫《超越大学》。大学是一个供学生探索的地方,但只有等你离开校园,教育的价值才会真正体现出来。
观察者网:在我的理解中,博雅教育和自由教育的核心目标都是培养真正自由的人。这里的自由人是指具有自主性(autonomy)和能动性(agency),在漫漫人生路上求索的人。
在博雅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有奴隶负责生产劳动。在这个基础上,那些有志参与公民生活的自由人,希望通过博雅教育更好地寻求生命的真义,所以他们才有专门教授“七艺”的课程。中国古代儒家教育也讲究君子“六艺”,课程包括驾车和射箭。不管东方还是西方,我们的育人理念似乎都非常重视全面发展。
古希腊“七艺”:语法、辩证、修辞、音乐、算术、几何、天文
中国古代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但随着世界的变化,资本主义的兴起,专业主义变得很重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开宗明义地提出,劳动生产力的进步来自分工。所以在现代社会里,人们要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参与社会活动,就必须扮演特定的、甚至是被指派的角色。
既然除了少数富家子弟外人人都得进入劳动力市场,既然人们如此依赖专业教育,为什么着重培育全才的博雅教育能一直延续至今?
罗斯:当今社会,人们需要有某项特殊技能傍身才能维持生计,这非常重要。【拿起手边的纸巾盒】比如你在工厂工作,知道如何制造盒子非常重要,这样你做出来的盒子才是盒子而不是口袋。但这并不意味着做盒子这个行为对于你这个人而言,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有一种教育把你培养成制盒匠,告诉你如何制造出精美的盒子;而自由教育除了要让你学会做盒子,还要让你明白盒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一来,如果机器取代了人工,你的人生并没有完全失去意义,而你那只会做鞋的鞋匠朋友的未来就比较暗淡。
也就是说,自由教育既要教你做盒子,让你掌握技能,也要让你明白这些技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什么位置。如果你的全部身份仅仅是一名制盒匠,你需要知道这些东西吗?不需要。但作为一名公民,你需要这些知识吗?需要。作为一名好邻居,你需要这些知识吗?需要。
你的身份不仅仅是一名制盒匠,你同时还是某人的兄弟,某人的父亲,某个射箭俱乐部的会员,某个宗教群体的成员。
你可以通过务实的自由教育学习制盒、修车,甚至哲学。当然你也可以把哲学当作一门技术学科,或者你可以专门学习如何对50个字以内的句子进行语义分析,除此之外你一无所长。这正是自由教育所反对的。这样的教育教出来的学生,要么只知道如何做盒子,要么只会语义分析,却不明白这样的分析在哲学史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务实的自由教育特别重视让学生理解技能在社会大环境中的作用,使他们不仅仅成为机器上的某个螺丝钉,某个零部件,不仅仅成为一名制盒匠,而是一名具有自我意识的社会参与者。也就是说,更重要的是培育人之为人的整体,而不是单项技能。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杨晗轶
- 最后更新: 2018-11-20 07:56:17
-
“企业的发展是基于整个国家的国运”
2018-09-19 20:59 达沃斯论坛 -
马克思对21世纪的世界意味着什么?
2018-05-08 14:53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
预告|这周六,看陈平老师如何对话经济学的诸位大佬
2018-04-05 08:14 中国经济 -
农村真有63%的孩子没上过高中?罗斯高教授其实是这么说的
2017-09-29 09:38 观网看片 -
马云底特律演讲:将中国视为机遇
2017-06-30 08:12 阿里帝国 -
与福山辩论6年后,张维为有话要说
2017-06-12 13:30 观察者头条 -
中信书院前沿论道 吴建民携新书演讲:世界的变化与中国
2015-12-26 01:16 中国外交 -
贾康:过去主流经济学理论认知框架不对称
2015-12-14 01:34 本土经济学家逆袭 -
国家认证能力为什么重要?
2014-06-04 14:51 -
定制8枚金牌 让他们放心中考
2014-04-18 15:28 -
南苏丹武装分子袭击维和营地
2014-04-18 15:21 -
清政府为什么没能识别大英帝国崛起
2013-12-07 08:08 -
国歌赋予自由
2013-11-26 17:43 -
陈寅恪是怎样被送上神坛的
2013-10-13 08:04 -
上海租界:高级妓女的还是知识分子的?
2013-09-10 17:51 -
国信办主任鲁炜:自由意味着秩序
2013-09-09 22:18 观察者头条 -
如果爱惜言论自由,就要表现理性
2013-08-26 23:35 听听大V怎么说 -
中国已成名副其实“中央之国”
2013-08-05 20:52 -
“社会”的构成:自然法与现代社会理论的基础
2013-06-20 11:28 -
《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邓小平与中国改革
2013-03-29 15:57 观察者网会客室
相关推荐 -
中美俄高层一周内密集互动,释放哪些信号? 评论 164来了!22条措施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评论 87乌放话“对薄公堂”,欧盟考虑为三国辩护 评论 138俄维和部队副司令等遇袭身亡,阿塞拜疆总统向普京致歉 评论 218最新闻 Hot
-
中美俄高层一周内密集互动,释放哪些信号?
-
学起乌克兰,俄罗斯鼓励民众用APP报告来袭无人机
-
涉及在华芯片生产,韩国要求美国解决问题
-
刚果(金)驻以色列大使馆将迁往耶路撒冷
-
来了!22条措施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
92岁默多克卸任福克斯和新闻集团董事长,长子接班
-
是否会公布证据?特鲁多回应
-
乌放话“对薄公堂”,欧盟考虑为三国辩护
-
波乌闹掰,立陶宛凑了上来
-
驻日大使反华“用力过猛”,白宫坐不住了
-
CNN主持人涉华议题“挖坑”,澳外长不跟
-
禁用华为、中兴?德国运营商不干了
-
“南方国家已厌倦听我们说教,再不改变就麻烦了”
-
英国宣布推迟!“不会以让英国人破产来拯救地球”
-
岸田在美就对华关系表态
-
德企巨头顶住政府施压,“中国市场事关生死存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