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玛吉、里普曼:俄罗斯会与西方永久决裂吗?
俄乌战争爆发一年有余,西方国家除了经济上制裁俄罗斯,甚至在社会文化领域推进种种“去俄化”运动。关于欧洲“是否应在文化上切断与俄罗斯的联系”也引发了激烈争论。
本文两名作者基于西方语境与视角,分析了俄罗斯民族“融入欧洲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深厚社会根基,认为俄乌冲突与本届俄罗斯政府的政策转向,深刻地扭转了这一趋势,俄罗斯与欧洲(西方)可能陷入长久的隔阂与对立。然而,文章刻意回避了欧美在地缘政治和文化历史上对俄罗斯民族的压迫。观察者网翻译不代表认同文章观点,仅供参考。
(文/迈克尔·金玛吉、玛利亚·里普曼,翻译/观察者网 郭涵)
目前在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肆虐的战争,其实始于2014年。
它源于当时俄、乌双方围绕乌克兰的国家战略取向所产生的冲突。这件事对莫斯科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冒着破坏与西方建立起来的工作关系的风险,也要并入克里米亚与出兵乌克兰东部地区。西方同样重视此事的后果,决定制裁与尝试在外交上孤立俄罗斯。
2022年,俄罗斯扩大了战争。对俄罗斯与西方来说,冲突从2014年的小打小闹升级成一场地震。如今克里姆林宫视自己正与整个“西方集团”交战。而西方一边支持乌克兰,一边渴望竭尽所能地孤立俄罗斯。
虽然并非是俄罗斯与欧洲、美国戏剧性决裂的唯一驱动因素,这场战争却从根本上加剧了双方的决裂。早在全面进攻乌克兰多年前,俄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已经发起一场内部转型,其影响将在这场战争结束后长期存在。
这种转型意味着俄罗斯与西方分道扬镳——是一次相比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更为全面的转变。这个故事一半是有关俄罗斯与欧美的物理隔绝,包括失去同西方国家民众、政府、机构与企业间的联系;另一半则关于俄罗斯社会生活中新涌现的反西方情绪,这种潮流既有自发的因素,也有政府的助推。这一切变化的速度在俄罗斯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相比2014年,如今西方大幅升级了对俄罗斯的污名化与孤立,并将彻底封锁俄罗斯作为公开的政策目标。截至2023年,国际刑事法院对俄领导人发出逮捕令。整个国家陷入一场不断升级的战争,这场战争令许多西方民众感到惊恐与害怕。只要这样的俄罗斯还存在,西方领导人就会向它关闭国内市场的大门、阻止它获取本国技术,并将俄罗斯的统治精英与广泛的经济领域置于制裁之下。
快餐品牌麦当劳放弃俄罗斯业务后,本土品牌接管了其原有的门店
越来越高启的封锁之墙,有时也会影响到俄罗斯人本身。今年5月,美国笔会在纽约举行的年度活动中取消了与两位俄罗斯作家的小组研讨会,尽管两人都强烈反对战争。乌克兰代表被邀请单独参加一场活动,他们施压主办方取消俄罗斯代表的参会资格,不管对方是否支持战争,否则就威胁退出活动。鉴于国际笔会的章程声称“在任何情况下,特别是在战争时期,代表全人类遗产的艺术作品不应受到民族或政治情绪的影响”,取消俄罗斯代表参会资格的决定令人震惊。
仅仅因为他们的国籍便禁止俄罗斯人参加各种公共活动——这样的事件越频繁,克里姆林宫就越是能凸显其与西方决裂政策的合理性。只要战争继续打下去,就不存在挽回的余地。
在很大程度上,西方无力左右俄罗斯渴望与欧美断绝联系的狂热。它已经成为本届俄罗斯政府的代名词,是其政治与意识形态核心理念的一部分。就算俄罗斯出现一位并不那么公开反西方的继任领导人,他也很难逆转这一趋势背后的庞大驱动力。未来几十年内,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可能成为国际秩序中一个积重难返的特质。
对欧洲的爱
不同于此刻的情况,现代俄罗斯是建立在与欧洲的对话与交流之上的。
从17世纪的彼得大帝统治开始,再到18世纪的凯瑟琳大帝时期,俄罗斯一直在努力变得更加欧洲化。正是这些努力让俄罗斯融入了欧洲的民族国家体系。1812年,俄罗斯击败了拿破仑的军队,随后与普鲁士、奥地利携手维护欧洲大陆的稳定。整个19世纪,俄罗斯成为欧洲不可或缺的国家之一,是维也纳会议后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重要成员,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
纵观19世纪,俄罗斯在欧洲的文化体系内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文学、音乐与芭蕾舞方面。正如安东·契科夫、列夫·托尔斯泰、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伊万·屠格涅夫、彼得·柴可夫斯基等人的成就所显示。与欧洲思想和艺术作品的接触刺激了俄罗斯文化的蓬勃发展。俄罗斯的统治者家族则与好几个西欧王室有着跨越王朝的联姻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德皇威廉与英王乔治五世的表兄弟。这些领导人共享一个贵族式、相互融合与开放的欧洲愿景,却被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后续的动荡局势所彻底颠覆。
尼古拉二世(左)与乔治五世(右)
在20世纪,苏联以自相矛盾的方式融入欧洲。尽管对一战后的欧美政府深恶痛绝,但苏联的主导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却是西方的产物。在卡尔·马克思的启发下,布尔什维克渴望着一场世界共产主义革命,并对马克思的祖国德国及其无产阶级抱有特殊的期待。苏联领导人以西方标准衡量本国的现代化发展,并对美国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流水线留下了深刻印象。布尔什维克也对吸收欧洲高雅文化展现出令人敬佩的认真,从包豪斯到新古典主义建筑,欧洲的文学与哲学典籍,再到欧洲与美国现代主义的部分元素。在上世纪20年代,苏联的视觉艺术、电影与戏剧创作走在欧洲文化先锋派的前列。
苏联是自相矛盾的欧洲国家
1928年前后,约瑟夫·斯大林终于巩固了国内权力,不情愿地放弃了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梦想,宣布要走“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路线。但他依然继续依靠西方的工程师与技术。斯大林天生对欧洲心存疑虑,也许更倾向于一个“堡垒式的苏联”。然而地缘政治——以纳粹德国觊觎苏联领土的形式——将他的目光栓在了欧洲。到1945年,在战争中大获全胜的苏联与同盟国达成协议,将东欧国家从欧洲大陆分隔,并让苏联深度介入欧洲政治。
斯大林去世后,继任的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重拾国际主义理念,其要素之一包括在50年代向欧洲部分地开放苏联。1975年的《赫尔辛基协议》确认了欧洲的现有边界,且没有挑战苏联对华沙条约国家的控制。随着这份条约签署,美国与西欧承认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苏联作为一个欧洲大国的地位。
苏联生活中一个意外的结果,是社会上出现草根民众对西方的迷恋。到上世纪70年代,冷战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吸引力,苏联则越来越艰难地试图与西方的文化和消费主义势头竞争,从香烟、牛仔裤再到流行音乐。某种程度上,苏联当局试图遏制社会中这种西方化的品味与倾向。尽管威胁到政权对意识形态的垄断,但西方影响力被证明非常难遏制,而苏共权贵的子女们则是第一批拥抱西方影响力的人。在上世纪80年代,苏联社会对西方的仰慕情绪助推了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议程,并为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伏笔。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郭涵 
-
俄国防部否认袭击瓦格纳营地,莫斯科已加强安全措施
2023-06-24 08:08 俄罗斯之声 -
李强会见法国参议长拉尔歇
2023-06-24 07:15 中法关系 -
拜登公开炫耀,日本罕见“打脸”
2023-06-23 23:18 日本 -
“别天真了,印度永远不会成为美国盟友”
2023-06-23 21:59 美国一梦 -
李强:旗帜鲜明反对各种“脱钩断链”
2023-06-23 21:30 中国外交 -
俄安全局:试图走私1公斤铯-137出境,5人被捕
2023-06-23 17:01 俄罗斯之声 -
中国驻印尼大使陆慷试乘雅万高铁
2023-06-23 15:46 一带一路 -
印尼一口气取消对159个国家及地区的免签入境政策
2023-06-23 15:30 -
谢锋:民主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要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
2023-06-23 14:36 中国外交 -
越南公安部:这是恐袭,嫌犯中有人是美国某组织成员
2023-06-23 14:13 -
“想要去风险,那就离美国远点,靠中国近点”
2023-06-23 13:57 观察者头条 -
克里米亚又一大桥遭乌军空袭,是连接扎波罗热前线重要节点
2023-06-23 13:17 乌克兰之殇 -
拜登会见莫迪,谈及美印关系硬扯中国
2023-06-23 11:26 龙象之间 -
雅万高铁实现新突破:时速首次达到350公里
2023-06-23 09:48 一带一路 -
亚投行行长反驳加方:严肃的政府不应作出毫无依据的决定
2023-06-23 09:14 亚投行 -
5人全部遇难,失联当天美军就已听到疑似“内爆”
2023-06-23 09:04 观察者头条 -
李强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
2023-06-23 08:31 中国外交 -
“十年签证”因疫情影响近3年无法使用,能否补偿?中使馆回应
2023-06-23 08:19 中美关系 -
李强会见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
2023-06-23 07:30 巴铁 -
李强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
2023-06-23 07:20 中法关系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在中国发展不像过去那么容易了”,大众需要迎头赶上
-
基辛格逝世,官网悼文11处提到中国
-
“在国内卖2000,在美国卖6万,价格依然能打”
-
连续三年!“韩国第一名被中国夺走”
-
“遭美国延发签证,伊朗外长错过联合国巴以重要会议”
-
基辛格去世,中国驻美大使: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
韩国仅得29票,他们怒了
-
“为什么澳大利亚军舰要去东海?中方采取的行动非常专业”
-
“俄乌打仗,这个北约国家怒赚300亿美元”
-
“我们不能让下一代美国学生不了解中国,不学汉语”
-
这国要改国旗:中间图案像向日葵,代表“善变和奴性”
-
他俩跑卡塔尔会面,谈停火和人质释放
-
泽连斯基被美媒评为“年度梦想家”
-
外交部发布《中国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文件》
-
美国“拦不住”,阿联酋高校加入中俄牵头的月球项目
-
谋杀未遂?乌称情报总局局长夫人遭投毒,正接受治疗
-